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的地区文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问题描述:

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的地区文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0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自古以来,阿拉伯半岛就是一个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地区,但自沙特王国在半岛建立以来,尤其是在沙特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后,国家为了使分散游移的贝都因人定居下来,游牧经济尽可能快地过渡到现代经济,并尽快使沙特劳动力沙特化,以减轻外籍劳力对沙特带来的巨大压力,沙特逐渐加大了对贝都因人定居工程的力度.进入新世纪,沙特贝都因人的比例已降至5%以下. 一、贝都因人的变化 直到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阿拉伯半岛居民还过着部落式的游牧生活,习惯生活在以血缘关系、部落酋长制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部落文化氛围中.在沙特建国前后,其游牧业在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时,游牧民以畜养骆驼为主,也养少量的羊,冬天在绿洲周围放牧,其他季节则深入沙漠寻找水草和野兽,并在游牧迁徙途中从事商贸活动,如运输旅客尤其是朝觐者和货物,或以牲畜的毛、皮和乳制品换取定居民的椰枣、粮食和布匹,这种原始的农、牧业产品的交换是当时半岛的主要贸易形式.1.部落是游牧民的社会组织形式,牧场属部落公共财产,牧民本人除帐篷、武器和牲畜外,没有其他财产.2游牧生活十分艰辛,恶劣的气候常给牧民的收入造成极大损失,因此,他们除放牧外,还进行劫掠或向过往商旅收取过境费等. 半岛的游牧民分为全游牧民、半游牧民和定居民三种.20世纪30年代,游牧民是沙特人口的主体,约占总人口的80%,到50年代降至约50%,70年代为15%~20%,80年代中期后基本维持在5%左右.60~70年代,沙特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大批游牧民涌入城镇,成为定居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沙特政府推行的游牧民定居政策;二是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游牧民劳动力等因素所至.前者使大批游牧民自愿成为定居民,后者则吸引了大量游牧民进入油田或城镇,成为油田工人、政府及私营部门的工人以及军人等.60年代后期,沙特有80.3%的游牧民成为蓝领,15.9%的进入服务性行业,成为技术人员的仅为3.8%.3 二、游牧民定居工程 游牧民定居工程是沙特建国后的一项巨大工程,也是沙特的基本国策之一.它始于一战前的伊赫万运动,其目的是通过伊斯兰教的影响力,让分散游移的贝都因人定居下来,成为新兴王国的一支生力军,而沙特王国的缔造者阿卜杜·阿齐兹·沙特就是这一计划的创始者. 第一个游牧民农业定居点始建于1912年.随后,为了加强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巩固沙特家族对各部落的统治,建立游牧民定居点的速度逐渐加速.1932年,阿卜杜·阿齐兹又制定了一系列游牧民定居计划,如将土地分给游牧民;帮助他们建立起家园后,再将他们从荒漠中迁入,定居下来.到1939年,全国已建立起143个游牧民定居点,定居民已达20余万人,其中不少人成了沙特王室最忠诚的战士,沙特统一的主力军军人. 40年代后,沙特游牧民定居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二战后,由于沙特国内的交通运输及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尤其是油气的大量开发,传统的游牧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危机加剧.进入60年代,沙特政府为游牧民定居制定了新的计划,掀起了新一轮的定居活动高潮.其目的是为了改造游牧经济,使之过渡到现代的定居农业,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劳动力.1961年,西兰河谷定居工程计划开始实施,政府负责提供水泵、拖拉机、农具、种子和燃料,供游牧民集体使用.4只是,当时在制定、实施该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全面考虑当地的实际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致使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1964年,政府又开始了阿西尔省哈立德地区的费萨尔国王示范游牧民定居工程计划,于1971年完成,成功地让大批游牧民在这里定居了下来,为全省甚至全国的游牧民定居工作树立了典范,提供了经验. 除在政策上鼓励游牧民定居外,60、70年代以来,沙政府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来推动游牧民定居事业的发展,如向已定居下来的牧民提供资金和土地,为他们畜养牲畜和购置汽车提供贷款或补贴,帮助他们防治牲畜疾病和引进良种.在沙特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农牧业是重点发展的一个部门.政府充分发挥石油资源优势,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牧业发展的措施,如颁布土地调整和分配政策、增加耕地、兴修水利、大办农场、鼓励游牧民定居等. 80年代初期,沙政府为进一步鼓励游牧民定居,采取了更多的优惠措施,如补贴他们一半的饲料成本和从国外空运良种牲畜的全部费用等.但在实施过程中,从国家优惠政策中受益的主要是部落酋长和大牧主,一般牧民则得益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定居的积极性.在随后的四五和五五计划中,沙政府修改了游牧民定居计划和政策,并在一些可开发地区加大投资力度,迅速推进这些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将那些生活在难以开发地区的游牧民吸引到这些地区,让更多的游牧民自觉自愿地成为定居点的居民,使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得以实现. 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沙特实现了国内大部分地区由传统的游牧社会向新型的现代社会转变,除大量油气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政府平衡、全面地发展社会经济外,其中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功不可没.这一工程使沙特在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上,找到了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结合点. 三、阿西尔省——定居工程的典范 自1912年沙特开始实施游牧民定居工作,到60年代末,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经历过挫折和失败,遇到过很多困难和阻力,尤其是1961年开始实施的西兰河谷定居工程计划,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其间,最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沙特政府开始了阿西尔省哈立德地区的费萨尔国王示范游牧民定居工程计划,经7年多的努力,于1971年圆满完成,成为定居工程的典范,并为以后制订和实施这类工程计划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沙特全国划分为13个省区,阿西尔省位于沙特西南,与也门接壤,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区为平原,内陆为山地及半沙漠,有比舍和泰斯利斯两条季节河. 长期以来,阿西尔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欠发达,其落后程度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即以礼拜而言,它是每个穆斯林的必做功课,但当地的许多游牧民根本就不知道礼拜的具体时间,不知道斋月的封斋或开斋时间,而其他节日也往往是过后才知道.游牧地区基本是无医无药,疾病流行,牧民一旦生病,只能听天由命.骆驼是当地牧民惟一的交通工具,他们间的相互交流和通信通过一种“哨子”来完成,用它吹奏出不同的调子和节奏来表达不同的含义和传达各类信息. 游牧是阿拉伯人的传统工作、生活方式和获取生活来源的主要途径.阿西尔省靠海,降雨量相对较多,气候较温和湿润.它不仅是沙特的重要农业区,而且是水、草较为丰富的牧场,终年有花,加上没有污染,十分适合牲畜和蜜蜂繁衍.自古以来,阿西尔的游牧民就从事游牧、放牧和养蜂三种职业,也种少量的地,沿海居民则从事捕鱼、造船等职业,但总体上对渔业并不重视,捕鱼只是他们的一项由来已久的传统娱乐活动.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一道物理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