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文化苦旅 2篇读后感

问题描述:

求 文化苦旅 2篇读后感
600字.
重金悬赏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惊梦
------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题记
对于余秋雨这个人,我不是很喜欢.但当我读完《文化苦旅》此书时,我但是不得不承认他的美学要比文学好.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当我读完《道士塔》时,我十分气愤,我鄙视他,甚至到了仇视的地步了,但当我仔细想过之后,我理解了.当时的中国,连政府官员都不懂得保护文物,把文物当礼物送给别人,更何况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一个道士呢?我理解王道士,同时我也同情他.
《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
一直在想为什么《文化苦旅》里没有写万里长城,在我们多数人心里,长城才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文化的精髓.然而都江堰却鲜为人知,作者却认为都江堰比长城更有价值.
细思数遍之后,我方明白长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儿,被风沙吹塌了,人们再重修起来.而都江堰不是,它骄傲地在浪中矗了两千多年,坚固得如同中国的历史.古时候父母官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总会歌舞升平,很少会有父母官能如李冰那样,完成了一件不朽的伟大建筑,造福了万代子民.这都江堰,给了百姓粮食,也给了军队粮食;给了百姓富饶的土地,又给了战争合适的战场.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读完《文化苦旅》这本书之后,我仿佛从梦境中突然惊醒.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详细步骤
下一页:望能尽快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