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鉴赏急需诗经中《击鼓》的鉴赏,要1000字以上……还需要纳兰的《木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赏析,也是1000字以上

问题描述:

诗经鉴赏
急需诗经中《击鼓》的鉴赏,要1000字以上……
还需要纳兰的《木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赏析,也是1000字以上.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谏友
作者: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翻译】
如果相爱永远像初识,保持“初见”时的那种美好,就不会出现像婕妤怨秋扇这般的憾事. 薄情郎变心之时,却无端指责满怀痴情被弃的我首先变心.
想当初唐皇与贵妃山盟海誓,沧海桑田却深情不改.而我那薄幸的锦衣郎,却把当日许过的比翼连枝愿抛诸脑后,离我而去.
【赏析】
词题: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古诗中的《决绝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薄情郎,从而表示与之决绝.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在纳兰容若的词集里,有的版本中词题为:“拟古决绝词柬友”,显然这种“闺怨”是一种假托,.据专家称:这是纳兰的特有隐情的表现.
纳兰此词以一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负心的锦衣郎.
“人生若只如初见”
起句非常新奇,本来两情相悦,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迟早分离,倒不如保持“初见”时的那种美好.的确,“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何事秋风悲画扇?”
[典故一]“秋风悲画扇”:借用汉朝班婕妤的故事.班婕妤曾是汉成帝的妃子,却遭到赵飞燕的妒忌、馋害而打入冷宫.南北朝梁的刘孝焯就曾经写过《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于是就用秋扇比喻被遗弃的女子.
到了秋天,我们夏天用的扇子就丢弃了.如果遇到对的人,初见的美好印象能长久保留,就没有“秋风悲画扇”的悲剧多好啊.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然后描绘变心的人往往指责满怀痴情却无端被弃的一方首先变心,失恋女子的爱恨情殇可见一斑.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最后引用七夕长生殿的典故,对比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谴责薄情郎虽然也曾订下海誓山盟,却只是当日的誓愿,如今背情弃义,罔顾诺言!
[典故二] “骊山”“泪雨零霖”“比翼连枝”:都是讲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白居易的《长恨歌》已经把这个故事传颂千古了.
站在政治的角度,李隆基后期荒淫废国. 从感情的意义上来看,虽然唐玄宗迫于三军众怒,无奈将杨贵妃赐死马嵬坡,从此生死诀别、阴阳永隔,唐玄宗却始终信守当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而杨贵妃死后,再见爱人之时,“含情凝睇谢君王”毫无怨言.这种用情深远的爱情故事,试问谁人不动容? 当然,我们已无法考证这段真挚爱情故事是否属实,权且和纳兰一样,肯定这段风流佳话.
纳兰长于情深于情,他的词清新婉约,给人很深的人生感悟.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1.镗(tánɡ堂):鼓声.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4.孙子仲:卫国大夫.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7.有忡:忡忡.
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3.活:借为"佸",相会.
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翻译】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何处居住何处歇,何处丢失了马匹?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生离与死别”,我已与她定誓言. 我拉你手许诺道:“白头到老与你过.”
可悲呀与你分离,不让我们来相聚. 可悲呀那么长久,不让我实现诺言.
【赏析】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