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

问题描述:

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黄道婆 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人.黄道婆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压下,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在封建社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更创造了新式纺车.当时淞江一带用报答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黄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纺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淞江布“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其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封建正史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无知的轻蔑,再加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顽固偏见,所以对黄道婆这样一位伟大的纺织革新家及其杰出贡献,正史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学的普遍性的遗憾.但人民是公正的,“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歌颂的就是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为我国棉纺织技术作出卓越贡献的感激.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当地劳动人民深情的热爱和永久的纪念.黄道婆死后,大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并且在乌泥泾镇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许多地方也先后为她修建祠堂,(上海县港口镇建有黄母祠)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这位棉纺织业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解放后,上海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劳动妇女,在1957年4月,重新修整了黄道婆的墓,并且树立了新的墓碑,在碑上铭刻着她的光辉业绩.黄道婆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奋、聪明、慈爱、无私的杰出典型,她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远留在广大人民的记忆中.
  黄 道 婆 , 元 代 棉 纺 织 家 . 又 名 黄 婆 . 松 江 乌 泥 泾 镇 ( 今 上 海 县 华 泾 镇 ) 人 . 出 身 贫 苦 , 少 年 受 封 建 家 庭 压 迫 流 落 崖 州 ( 今 海 南 岛 ) , 以 道 观 为 家 , 劳 动 、 生 活 在 黎 族 姐 妹 中 , 并 学 会 运 用 制 棉 工 具 和 织 崖 州 被 的 方 法 . 元 代 元 贞 年 间 (1295 — 1296) 重 返 故 乡 , 在 松 江 府 以 东 的 乌 泥 泾 镇 , 教 人 制 棉 , 传 授 和 推 广 “ 捍 ( 搅 车 , 即 轧 棉 机 ) 、 弹 ( 弹 棉 弓 ) 、 纺 ( 纺 车 ) 、 织 ( 织 机 ) 之 具 和 “ 错 纱 配 色 , 综 线 挈 花 ” 等 织 造 技 术 . 她 所 织 的 被 褥 巾 带 , 其 上 折 枝 团 凤 棋 局 字 样 , 粲 然 若 写 ” . 由 于 乌 泥 泾 和 松 江 一 带 人 民 迅 速 掌 握 了 先 进 的 织 造 技 术 , 一 时 “ 乌 泥 泾 被 不 胫 而 走 , 广 传 于 大 江 南 北 ” . 当 时 的 太 仓 、 上 海 等 县 都 加 以 仿 效 . 棉 纺 织 品 五 光 十 色 , 呈 现 了 空 前 盛 况 . 黄 道 婆 去 世 以 后 , 松 江 府 曾 成 为 全 国 最 大 的 棉 纺 织 中 心 . 松 江 布 有 “ 衣 被 天 下 ” 的 美 称 . 松 江 人 民 感 念 她 的 恩 德 , 在 顺 帝 至 元 二 年 (1336) , 为 她 立 祠 , 岁 时 享 祀 . 后 因 战 乱 , 祠 被 毁 . 至 正 二 十 二 年 (1362) 乡 人 张 守 中 重 建 并 请 王 逢 作 诗 纪 念 .  明 熹 宗 天 启 六 年 (1626) 张 之 象 塑 其 像 于 宁 国 寺 . 清 嘉 庆 年 间 , 上 海 城 内 渡 鹤 楼 西 北 小 巷 , 立 有 小 庙 . 黄 道 婆 墓 在 上 海 县 华 泾 镇 北 面 的 东 湾 村 , 于 1957 年 重 新 修 建 并 立 有 石 碑 . 上 海 的 南 市 区 曾 有 先 棉 祠 , 建 黄 道 婆 禅 院 . 上 海 豫 院 内 , 有 清 咸 丰 时 作 为 布 业 公 所 的 跋 织 亭 , 供 奉 黄 道 婆 为 始 祖 . 在 黄 道 婆 的 故 乡 乌 泥 泾 , 至 今 还 传 颂 着 : “ 黄 道 婆 , 黄 道 婆 , 教 我 纱 , 教 我 布 , 二 只 筒 子 二 匹 布 ” 的 歌 谣 .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数学函数值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