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时有什么物候特点

问题描述:

清明节时有什么物候特点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天候和物候的变迁
  对天候和物候的观察与适应,是原始农业起源时期最重要的认知手段和历法特点.中国的夏历就是在综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的基础上创立、并用以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在前历法时期,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河南郑州大何村遗址,曾出土大量的彩陶片,其中绘有日、月、星辰、星座及十二个太阳光芒纹,说明当时已经知道一年中有十二个月.春秋时期,利用土圭来测量日影的长短以定“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个节气.战国时期的《左传•昭公十七年》中的“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透露出古人根据物候而认定的八个节气的信息.到西周《逸周书•时训解》和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的记载,“清明”节气始得现身.大约到唐中宗李显朝或代宗李豫朝,清明由节气发展为节日.因此,可以说,约在商周到西汉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形成了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相当严整的时间和历法体系.
  前面我们提到了《逸周书》和《淮南子》,而实际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载最早出现于何种古籍,是说法不一的.《逸周书》应是最早记载夏历认知体系及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之一.清代学者俞正燮说:“《周月解》起牵牛,故周人以斗牛为星纪,为十二次,……《周月解》……同周制.”他根据“斗牛为星纪”是周制这一点,认定《逸周书•周月解》是周朝的文献.《周月解》篇说:
  日月俱起于牵牛之初,右回而行月,周天进一次,而与日合宿.日行月一次,而周天历舍于十有二辰,终则复始,是谓日月权舆.周正岁首,数起于时,一而成于十次,一为首,其义则然.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曰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闰无中气,指两辰之间.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在这一篇里只记载了十二“中气”,并强调“中气以著时”,却没有把二十四节气全都披露出来.而全面记载二十四节气并顺序的是同书的另一篇《时训解》.在《时训解》里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是:立春、惊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时训解》在记录二十四节气的同时,还详细地记载了每一个节气的物候.与清明前后相关的几个节气及其物候是这样的:
  ……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谷雨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对节气及其物候的记载,反映了那时古人观察物候变化的科学认识水平.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与我们今天的顺序不同.
  我们还注意到,在《逸周书•周月解》里出现了“节”和“气”两个时间概念.何为“节”(节气)?《春秋传》说:“履端于始,谓节也.”古人认为,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而每个月的第一天为“节”(节气).如正月的立春,二月的雨水,三月的谷雨……是为十二个“节”(节气).何为“气”?《春秋传》说:“举正于中,谓气也.”即每个月的中间这一天为“气”(中气),如正月的惊蛰、二月的春分、三月的清明……是为十二个“气”(中气).后来,节气和中气不再分称了,统称二十四节气.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解题方法 技巧
下一页:过程3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