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忙把一品到九品的官职大概列一下吗?

问题描述:

能帮忙把一品到九品的官职大概列一下吗?
尤其是地方官!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隋唐时期的散官和勋官
1、隋以前的散官和勋官:
散官之制始于两汉,指的是无印绶、不理事的官员.如汉之大夫、博士、谒者、郎官,或无专职而参预议论政事,或侍从左右,传达诏命.此外,自汉魏以来的加官加衔(如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侍中、光禄大夫等)到南北朝时也成为散官的一大来源.到北周时,仿《周礼》之制设置六府,改易百官之名,然自汉魏以来的侍中、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仍然设置,但无实际职掌,其中侍中、散骑常侍为加宫,不著品;其余自正八命以下至一命,依次而定其阶.北周散官及其相应命级为:
侍中、散骑常侍,均为加官,不著品;
左、右光禄大夫,正八命;
左、右金紫光禄大夫,八命;
左、右银青光禄大夫,正七命;
太中大夫、中散大夫,七命;
谏议大夫、诚议大夫,正六命;
左、右中郎将,六命;
左、右员外常侍,正五命;
奉车都尉、奉骑都尉,五命;
虎贲给事、冗从给事,正四命;
给事中、奉朝请,四命;
左、右员外侍郎,正三命;
武骑常侍、武骑侍郎,三命;
强弩司马、积弩司马,正二命;
武骑司马、武威司马,二命;
殿中司马、员外司马,正一命;
山林都尉、淮海都尉,一命.
勋官起于周、齐交战之时,北周建德四年设置,最初以府兵制之统御官之名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于朝官,成为不理事的散秩.北周勋官共十一等级:
上柱国、柱国大将军、上大将军、大将军,以上四级皆正九命;
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以上四级皆九命;
大都督,八命;帅都督,正七命;都督,七命.
2、隋朝的散官和勋官:
隋初,散官设置为:
正二品:特进,左右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
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朝议大夫;正四品:朝散大夫.
以上诸散官授给有声望的文武官员.开皇六年,另在六至九品设置八郎八尉共十六阶散官:
正六品:上阶为朝议郎,下阶为武骑尉;
从六品:上阶为通议郎,下阶为屯骑尉;
正七品:上阶为朝议郎,下阶为骁骑尉;
从七品:上阶为朝散郎,下阶为游骑尉;
正八品:上阶为给事郎,下阶为飞骑尉;
从八品:上阶为承务郎,下阶为旅骑尉;
正九品:上阶为儒林郎,下阶为云骑尉;
从九品:上阶为文林郎,下阶为羽骑尉.
隋初勋官沿用周制,仅改柱国大将军为柱国,上开府仪同以下改“大将军”为“三司”,品级为:
上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大将军,从二品;
大将军,正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从三品;开府仪同三司,正四品;
上仪同三司,从四品上;仪同三司,正五品上;
大都督,正六品上;帅都督,从六品上;都督,正七品下.
隋炀帝大业三年,更定官制,重改品级.废特进、八郎、八尉、十一等勋官,并省朝议大夫.散、勋官合并,更定后的散职从一至九品,分别为:
光禄大夫,从一品;左光禄大夫,正二品;右光禄大夫,从二品;
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正议大夫,正四品;通议大夫,从四品;
朝请大夫,正五品;朝散大夫,从五品.以上共九大夫.
建节尉,正六品;奋武尉,从六品;宣惠尉,正七品;绥德尉,从七品;
怀仁尉,正八品;守义尉,从八品;奉诚尉,正九品;立信尉,从九品.
此外,原勋官中四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改为从一品散官.
3、唐朝的散官和勋官:
唐朝沿置了散官和勋官,贞观后散官开始分文武.曾规定:职事官与散官、勋官合班,则文散官居职事官之下,武散官次之,勋官又次之.
1)唐文散官:
唐初高祖武德年间的文散官定制为:
开府仪同三司、左光禄大夫,从一品;
特进、右光禄大夫,正二品;
散骑常侍,从三品;
太中大夫、通直散骑常侍,正四品;
中大夫,从四品上;员外散骑常侍,从四品下;
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散骑侍郎,正五品下;
通直散骑侍郎,从五品上;员外散骑侍郎,从五品下;
朝议郎、承议郎,正六品;通议郎、通直郎,从六品;
朝请郎、宣德郎,正七品;朝散郎、宣义郎,从七品;
给事郎、征事郎,正八品;承奉郎、承务郎,从八品;
儒林郎、登仕郎,正九品;文林郎、将仕郎,从九品.
共二十九阶.
太宗贞观十一年略作改动调整,仍为二十九阶,成为永制:
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
特进为正二品,光禄大夫为从二品;
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
正议大夫为正四品上,通议大夫为正四品下;
太中大夫为从四品上,中大夫为从四品下;
中散大夫为正五品上,朝议大夫为正五品下;
朝请大夫为从五品上,朝散大夫为从五品下;
朝议郎为正六品上,承议郎为正六品下;
奉议郎为从六品上,通直郎为从六品下;
朝请郎为正七品上,宣德郎为正七品下;
朝散郎为从七品上,宣义郎为从七品下;
给事郎为正八品上,征事郎为正八品下;
承奉郎为从八品上,承务郎为从八品下;
儒林郎为正九品上,登仕郎为正九品下;
文林郎为从九品上,将仕郎为从九品下.
2)唐武散官:
唐初高祖武德年间置散号将军以加武士之无职事者:
辅国大将军,正二品;镇军大将军,从二品;
冠军将军,正三品;云麾将军,从三品;
忠武、壮武、宣威、明威、信远、游骑、游击将军自正四品上到从五品下.
太宗贞观十一年,设置武散官,也是二十九阶:
骠骑大将军为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为正二品,镇军大将军为从二品;
冠军大将军为正三品,云麾将军为从三品;
忠武将军为正四品上,壮武将军为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为从四品上,明威将军为从四品下;
定远将军为正五品上,宁远将军为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为从五品上,游击将军为从五品下;
昭武校尉为正六品上,昭武副尉为正六品下;
振威校尉为从六品上,振威副尉为从六品下;
致果校尉为正七品上,致果副尉为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为从七品上,翊麾副尉为从七品下;
宣节校尉为正八品上,宣节副尉为正八品下;
御武(侮)校尉为从八品上,御武(侮)副尉为从八品下;
仁勇校尉为正九品上,仁勇副尉为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为从九品上,陪戎副尉为从九品下.
另外,唐显庆三年置授予外国首领的武散官,有十六阶:
怀化大将军为正三品上,怀化将军为正三品下;
归德大将军为从三品上,归德将军为从三品下;
怀化中郎将为正四品下,归德中郎将为从四品下;
怀化郎将为正五品下,归德郎将为从五品下;
怀化司阶为正六品下,归德司阶为从六品下;
怀化中候为正七品下,归德中候为从七品下;
怀化司戈为正八品下,归德司戈为从八品下;
怀化执戟长上为正九品下,归德执戟长上为从九品下.
3)唐勋官:
唐高祖武德七年沿用了周隋的十一等勋官,唯改其名称,定用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凡十二等,自正二品至从七品(四品以下为各品上阶).贞观十一年,改上大将军为上护军,大将军为护军,以后成为永制.勋官十二转,转数多者为贵.
二、宋元时期的散官和勋官
1、宋朝的散官和勋官:
北宋前期,沿袭唐制,官阶分本官阶和散官阶.文散官从开府仪同三司到将仕郎共二十九级,武散官从骠骑大将军到陪戎副尉共三十一级(与唐二十九阶相比,增加正三品怀化大将军,在冠军大将军下;从三品归德将军,在云麾将军下).太宗初年,为避(光义)讳,将文散官命的正议大夫改为正奉大夫,通议大夫改为朝奉大夫等.京朝官和选人,遇郊祀等庆恩,每次加五阶,到朝散大夫以上,每次加一阶.武官诸司使以上,如使额高者加金紫光禄大夫阶;内殿祟班初授,加银青光禄大夫阶.散阶较为复杂,但作用不大,所以在神宗改制时废除了.此后,散官专指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如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副使、团练副使、州别驾、长空、司马、司十、文学、助教等.
北宋前期的本官阶,是在太宗末年和真宗时期确定的.其中文臣自太师、太尉、太博到诸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正字,共四十二阶;武臣自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到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职、三班借职,共二十七阶.神宗元丰改制,将原有的京朝宫本宫阶改为职事官的名称,而新定的京朝官本官阶即寄禄官阶采用了原有的散官阶名称.这种新定的京朝官寄禄官阶,自开府仪同三司到承务郎共二十五阶.其中自开府仪同三司到通直郎,共二十阶,属升朝官;自宣德郎(微宗政和间改称宣教郎)到承务郎,共五阶,属京官.哲宗元佑三年(1088),将朝议、中散、正议、光禄、银青光禄、金紫光禄等大夫分置左、右,比前增加了六阶.次年,进一步将朝请大夫到承务郎的官阶各分为左、右,增加了十四阶.绍圣(1094一1098)到大观(1107—1110)间,恢复新法,基本取消了左、右之分.高宗时,举行元佑之政,再次分置左、右:文臣为左,其他人为右.孝宗淳熙初(1174),又取消了左、右字.祟宁二年,将选人的本官阶进行改革,以便与京朝官的本官阶统一起来.政和二年(1112),再次改换选人的最后三阶名称,由通仕郎、登仕郎、将仕郎改为从政郎、修职郎、迪功郎.其间,还在大观初年(1107),增加升朝官的寄禄阶,计有宣奉、正奉、通奉、中奉、奉直等大夫,共五阶.加上选人的寄禄官阶,文臣的寄禄官阶至此完备.同时,对武臣的寄禄官阶进行整顿,保留了节度使以下到刺史六阶,新设太尉—阶,作为武阶之冠;将横班正使各阶一律改为“大夫”、副使各阶改为“郎”;将诸司使改为武功大夫等阶,诸司副使改为武功郎等阶.政和六年,又新设宣正、履正、协忠、翊卫、亲卫等五“大夫”(属正使)和五“郎”(属副使).下面是政和末年文臣自开府至迪功的三十七阶: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议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奉直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请郎、朝散郎、朝奉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宣教郎(原宣德郎,政和避宣德门改)、宣义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务郎、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从事郎、从政郎(崇宁时通仕郎,政和再换)、修职郎(崇宁时登仕郎,政和再换)、迪功郎(崇宁时将仕郎,政和再换).

政和时的武选,自太尉至下班祗应,凡五十二阶:
太尉(政和新置)、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卫郎、翊卫郎、拱卫郎、左武郎、右武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武翼郎、敦武郎、修武郎、从义郎、秉义郎、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下班祗应.
以后几经变化(见前),南宋孝宗以后的文阶为: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录大夫、光禄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议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以上旧为侍从官)、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以上系卿、监)、奉直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以上系正郎)、朝请郎、朝散郎、朝奉郎(以上系员外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宣教郎、宣义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务郎(以上系京官)、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从事郎、从政郎、修职郎、迪功郎、通仕郎、登仕郎、将仕郎(以上系奏补未出身官人). 承务郎以上四年一转,无出身人逐资转,有出身人超资转,至奉议并逐资转,至朝议大夫有止法,仍七年一转.内奉直、中散二大夫有出身人不转.

武阶旧有横行正使、横行副使,有诸司正使、诸司副使,有使臣.政和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横行正、副亦然,于是有郎居大夫之上.至绍兴,始厘正其序:
太尉、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以上为横行十三阶)、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以上系旧诸司正使八阶)、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卫郎、翊卫郎、亲卫郎、拱卫郎、左武郎、右武郎(以上旧为横行副使,政和更新,增益共十二阶)、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武翼郎(以上旧诸司副使八阶)、训武郎、修武郎(以上为大使臣)、从义郎、秉节郎、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以上为小使臣).进武校尉、进义校尉、下班祗应、进武副尉、进义副尉、守阙进义副尉、进勇副尉、守阙进勇副尉(以上无品).承信郎以上并五年一转,至武功大夫,有止法.
宋勋官仍为十二转,与唐代相同.京官和选人从武骑尉开始升转,升朝官从骑都尉开始升转,逐级而进.骑都尉以上,两府和正任以上武臣遇到朝廷恩典,每次升转的级,文、武朝官升转一级.微宗政和三年(1113),罢文臣勋官,南宋复旧.
辽的文散官和勋官与唐制基本一致,只是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因避太宗德光之讳,分别改为崇禄大夫、金紫崇禄大夫、银青崇禄大夫.
2、金朝的散官和勋官:
金朝文武散官与唐制有较大变化,表现在文散官增至四十二阶,武散官的一、二品皆用文资.
四十二阶文散官如下:
从一品上为开府仪同三司,中为仪同三司,中次为特进,下为崇进;
正二品上为金紫光禄大夫,下为银青荣禄大夫;
从二品上为光禄大夫,下为荣禄大夫;
正三品上为资德大夫,中为资政大夫,下为资善大夫;
从三品上为正奉大夫,中为通奉大夫,下为中奉大夫;
正四品上为正议大夫,中为通议大夫,下为嘉议大夫;
从四品上为大中大夫,中为中大夫,下为少中大夫;
正五品上为中议大夫,中为中宪大夫,下为中顺大夫;
从五品上为朝请大夫,中为朝散大夫,下为朝列大夫;(旧奉德大夫,天德二年更.)
正六品上为奉政大夫,下为奉议大夫;
从六品上为奉直大夫,下为奉训大夫;
正七品上为承德郎,下为承直郎;
从七品上为承务郎,下为儒林郎;
正八品上为文林郎,下为承事郎;
从八品上为征事郎,下为从仕郎;
正九品上为登仕郎,下为将仕郎;
从九品上为登仕佐郎,下为将仕佐郎.(此二阶,大定十四年创增.)
武散官,凡仕至从二品以上至从一品者,皆用文资.自正三品以下为:
正三品上为龙虎卫上将军,中为金吾卫上将军,下为骠骑卫上将军;
从三品上为奉国上将军,中为辅国上将军,下为镇国上将军;
正四品上为昭武大将军,中为昭毅大将军,下为昭勇大将军;
从四品上为安远大将军,中为定远大将军,下为怀远大将军;
正五品上为广威将军,中为宣威将军,下为明威将军;
从五品上为信武将军,中为显武将军,下为宣武将军;
正六品上为武节将军,下为武德将军;
从六品上为武义将军,下为武略将军;
正七品上为承信校尉,下为昭信校尉;
从七品上为忠武校尉,下为忠显校尉;
正八品上为忠勇校尉,下为忠翊校尉;
从八品上为修武校尉,下为敦武校尉;
正九品上为保义校尉,下为进义校尉;
从九品上为保义副尉,下为进义副尉.(此二阶,大定十四年创增.)
勋级:正二品为上柱国,从二品为柱国;正三品为上护军,从三品为护军;正四品为上轻车都尉,从四品为轻车都尉;正五品为上骑都尉,从五品为骑都尉;正六品为骁骑尉,从六品为飞骑尉;正七品为云骑尉,从七品为武骑尉.与唐制同.
3、元朝的散官和勋官:
元朝的制度沿袭金朝,于元世祖至正年间制定.其中文散官四十二阶:
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特进、崇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荣禄大夫,俱正一品;
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从一品;
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正二品;
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从二品;
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正三品;
太中大夫、中大夫、亚中大夫(旧为少中,延佑改亚中),从三品;
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正四品;
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从四品;
奉政大夫、奉议大夫,正五品;
奉直大夫、奉训大夫,从五品;
承德郎、承直郎,正六品;
儒林郎、承务郎,从六品;
文林郎、承事郎,正七品;
征事郎、从事郎,从七品;
登仕郎、将仕郎,正八品;
登仕佐郎、将仕佐郎,从八品
由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六品至九品为敕授.敕授则中书署牒,宣授则以制命之.武散官除授同.武散官有三十四阶:
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将军、骠骑卫上将军,正二品;
奉国上将军、辅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从二品;
昭武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昭毅大将军,正三品;
安远大将军、定远大将军、怀远大将军,从三品;
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正四品;
信武将军、显武将军、宣武将军,从四品;
武节将军、武德将军,正五品;
武义将军、武略将军,从五品;
承信校尉、昭信校尉,正六品;
忠武校尉、忠显校尉,从六品;
忠勇校尉、忠翊校尉,正七品;
修武校尉、敦武校尉,从七品;
保义校尉、进义校尉,正八品;
保义副尉、进义副尉,从八品.

勋官变为十阶:
上柱国正一品,柱国从一品;
上护军正二品,护军从二品;
上轻车都尉正三品,轻车都尉从三品;
上骑都尉正四品,骑都尉从四品;
骁骑尉正五品,飞骑尉从五品;

三、明清时期的散官和勋官
1、明朝的散官和勋官:
明朝的散官制度与唐宋时不同,表现为按官授阶,因此散官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与官品相配,明散官也分为九品十八级,从九品至正五品及正、从一品每级又有初授、升授两等,从四品至正二品则有初授、升授、加授三等.散官的授予办法是,初授或升授某品官,司时赐予初授散官;初考称职时,赐升授散官;再考功绩显著者,赐加授散官.考核平常者,不赐升授或加授散官. 除给散官外,文官一品至五品,武官一品至六品,经再考,可参照散宫同时授予勋级. 因此,散官与勋级既是附加性官衔,又可视为考核制度的补充,但与实职和俸禄并无关系.
明之文散阶有四十二阶,以历考为差: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
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
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
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明之武散阶三十阶: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明朝的勋级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文武勋分开.文勋十级: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
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
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
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
武勋六品十二阶: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
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
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
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
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2、清朝的封赠官阶:
清代官员的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续淡化、简化.勋级撤并入世爵世职,散官则变成了封赠.
从顺治初年起,清朝政府就规定,凡官员“覃恩及三年考满”,按品衔高低都可以封赠.康熙四年(1665年),停官员三年考满给予封典例.故官员只要碰到朝廷庆典,颁发恩诏,而任职在2年以上者,便可请求封赠.其封阶名称是:
文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光禄大夫,从一品授荣禄大夫;
正二品授资政大夫,从二品授奉政大夫;
正三品授通议大夫,从三品授中议大夫;
正四品授中宪大夫,从四品授朝议大夫;
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从五品授奉直大夫,俱授诰命.
正六品授承德郎,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宣德郎);
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宣义郎),从七品授征仕郎;
正八品授修职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授登仕郎,从九品授登仕佐郎,俱授敕命.
武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建威将军,从一品授继威将军;
正二品授武显将军,从二品授武功将军;
正三品授武义都尉,从三品授武翼都尉;
正四品授昭武都尉,从四品授宣武都尉;
正五品授武德骑尉,从五品授武德佐骑尉;
正六品授武略骑尉,从六品武略佐骑尉;
正七品授武信骑尉,从七品授武信佐骑尉;
正八品授奋武校尉,从八品授奋武佐校尉;
正九品授修武校尉,从九品授修武佐校尉.
按照顺治年间的规定,文职正从一品均称光禄大夫,只是正一品官在光禄大夫前加特进二字.武职一品称荣禄大夫.经乾隆三十二年改定,始将武职中的荣禄大夫移于文从一品.至于武职封赠名号的变化就更大了,以上所列,系乾隆三十二年最后更定的.
关于明清时期的一些官制
明朝官制(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清朝官制
(一)文官
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级.当时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品级 官职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解不等式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