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朝花夕拾》各篇的内容概括!百字一篇

问题描述:

急求《朝花夕拾》各篇的内容概括!百字一篇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复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了回忆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有读书机会了,学校又是“乌烟瘴气”,想看的书,长辈认为不对,学了知识,却什么也做不成;爬了几次桅杆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就能掘出金银铜锡来么?是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就是这样灌输不来的.
  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求学的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朋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起起落落……
  3-初读这本书,讲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可以看到那个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样.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直到写完了这篇读后感,“感”到了这么多,我觉得我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朝花夕拾》.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pass..
下一页:复合函数求值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