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十首古诗词的鉴赏!诗词和鉴赏都要短!

问题描述:

求十首古诗词的鉴赏!诗词和鉴赏都要短!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0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七步诗
朝代:魏晋 作者: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寄王琳
朝代:南北朝
作者:庾信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前二句言南北道远,音讯疏隔.言外之意:今日居然接到故人书信,不胜惊喜.后二句写拆阅书信时的心情.王琳怀雪耻之志,可以想象信中满纸慷慨悲壮之词,使人深受感动,为之下泪.诗人为何拆书下泪?是有感于故人万里寄书的情谊?还是触动了悠悠乡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惭于自己的苟全?诗中均未言明.无限话语尽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泪”中了!
晚泊岳阳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相思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鹿柴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夜雨寄北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渡荆门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解不等式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