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古今中外勤学的小故事

问题描述:

三个古今中外勤学的小故事
每个一百字左右,两个现代故事,一个外国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勤学小故事集锦
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的勤学是分不开的.《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易》本是孔子长期用于教授学生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教科书,是儒家的五经之一,应该说他已经非常熟悉,但他到晚年仍然非常喜欢阅读.由于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易》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其刻苦精神可见一斑.
又据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 别通》记载:“孔子病,商瞿卜其日中.孔子曰:‘取书来,比至日中何事?’”这是说孔子患了重病,他的弟子商瞿占卜到的结果是,孔子将于中午去世.在即将离开人世时,孔子竟说:“拿书来读,在到中午死亡之前不读书又干什么事呢?”所以王充极为感慨地说: “圣人之好学也,且死不休,念在经书,不以临死之敌,弃忘道义,其为百世之圣师法祖德,盖不虚矣!”他认为象孔子这样圣人的好学精神,真是令人极为敬仰,因为他到了临死之前,也念念不忘读书,且.这些事实足见孔子早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终身好学的光辉榜样.
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年轻时候,欲说秦王实行连横政策,十次上书都未被采纳.这时他的衣服已经穿破,盘缠也已用光,形容枯槁,面色黎黑,只得打着裹脚,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行李,怀着惭愧的心情离开秦国.回到家,妻子不下织机迎接,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不同他答话.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责备家人而是归罪于秦王不接受他的策略.于是当天晚上就打开数十个书籍中的大量书籍,从中找到辅佐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姜太公所著的兵书《阴符经》,立即伏案阅读,并选择其中有用的部分不断熟悉,反复揣摩.读至深夜疲劳欲睡时,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精神,致使鲜血沿大腿流到脚后跟.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仔细研究,终于掌握了书中的精髓,确立了制秦的策略.然后他再次周游列国,说服赵、魏、齐等六国合纵抗秦.他自己也同时佩六国相印,成为约纵之长.又据《汉书》说:“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苏秦发愤锥刺骨,孙敬志学头悬梁,两个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悬梁刺股’这个成语也就成了勤学苦读的同义词.
“凿壁借光”这一成语也出自古代一个令人敬佩的勤学故事.《西京杂记》说:“匡横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说的是西汉经学家匡衡在少年时候勤奋好学,但因家中贫困,无钱买蜡烛,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自家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光苦读.书中还记述说: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到青年时候,匡衡志愿到有许多书籍的富裕人家去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他说:“只要能遍读你家的藏书就行了.”主人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就资助他读书.后来匡衡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还在汉元帝任过丞相.
成语“囊萤映雪”出自另外两个古人勤学攻读的故事.《晋书》说:“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荧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后又“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正因为车胤年轻时家庭贫困,不能经常买油点灯,但能在夏天的晚上,经常捉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细密的网兜里,当作读书的灯光,所以,不但长大后以“机悟敏速”而享誉一方,并且在当时以出身贫寒而博学多才知名于世.又据《尚有录》记载:“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映雪读书.”这两个晋代人,虽然都家贫无油点灯,但一个夏月囊荧,一个冬月映雪,刻苦攻读,所以最后都成为当时的著名学者.
明代初年,曾为太子讲经,并主持修撰《元史》的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宋濂,他少年时期,家贫无藏书,又无钱购书,完全靠借书和抄书来学习.为了“遍观群书”即使数九寒天,砚台结冰,手指不能屈伸,也绝不懈怠,计算好日子,抄录完毕,立即迅速归还.后来他在大雪纷飞的日子到很远的设在深山巨谷的学校读书,手足冻裂,甚至僵硬得不能动弹.在学校读书时,不但吃的是粗茶淡饭,并且每天只能吃两餐.他虽然穿的是旧棉袍、破衣服,但不羡慕那些盖锦绣被子,戴华贵帽子,左佩刀剑,右挂香囊,一副养尊处优样子的同室学友.他并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就感到低人一等,而是以读书为最大的快乐.因为他勤奋好学,所以老师乐意悉心教导他,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和宋濂同时代的王冕,出身农家,七八岁时,他就曾利用放牛的机会经常偷偷跑到学舍听课,后来晚上跑到寺庙,“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毛泽东同志十三岁那一年,走出了私塾,整天在田地里工作,夜晚则帮助父亲记帐.这样当然很忙,也很疲劳.但他还是继续读书——在夜晚记帐后,读所有可能找到的书.他父亲不高兴:一来儿子读的不是经文,再则要节省灯油啊.毛泽东同志就用蓝布被子盖住窗户,使父亲看不见灯光.在这间非常简陋的屋子里,在豆子大的桐油或菜油灯下,他读了他能找到的许多书.他主要是靠自己奋发求学,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凡古今中外的一切名著——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稗官小说、近人文集等以及外国人著作的翻译、哲学、文学……他无不浏览.他还曾故意蹲在人们来往嘈杂的城门口看书,以锻炼在闹中求静的本领.因未曾到国外留学,年轻时又只在湖南一师就读,所以没有系统地学过外语.据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记载,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更好地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他“年过花甲学英语”:“1954年,林克同志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林克英语较好,毛泽东虽以年过花甲,工作又是那么繁忙,但他还是身体力行,挤出时间来同林克一起学习英语.……为了学好英语,他身边经常放着两部字典:一部《英汉字典》,一部《汉英字典》,以备经常查阅.每次到外地视察工作,也都带着字典.毛泽东学英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利用了起来.他经常在刚刚起床后,或在入睡前,或饭前饭后,或爬山、散步中间休息时,以及游泳之后晒太阳时来学英语.在外出巡视工作期间,无论在火车上、轮船上、飞机上,随时都挤时间学习英语.1957年11月,毛泽东去苏联参加莫斯科会议,也没有中断过英语学习.他当时住在克里姆林宫里,睡觉前要让林克同他学习一会儿英语.”仅举毛泽东早年和晚年两个实例就可以说明他之所以成为伟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励志学习,学而不厌.
毛泽东同志的老师徐特立也是一位刻苦学习,学而不厌的典范.他于1919年在法国木兰撰写的《留法老学生之自述》中说:“我十九岁就教蒙童馆,到如今教了二十四年书.目中间总是替学生做事,自己读书要到晚上八九点种以后,每日只读三点种书.平日走路,晚上睡醒了天没有明的时候就读书.口袋里常带一本表解,我的代数、几何、三角都是走路时看表解学的.心理学、论理学都是选出中间的术语,抄成小本子,放在口袋中读熟的.”当年到法国勤工俭学时,他已教过二十多年的小学、中学和高等师范,在湖南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所以有人劝他:“你这么大的年纪了,还学得什么,何必要做扶拐棍的学生呢?”他回答:“一般人都说年老者不能求学.年老的人多半在社会上有些权柄,倘若全不求学,社会上就受害不小.……我今年四十三岁,不觉就到四十四、四十五,一混六十岁来了.到了六十岁,还同四十三岁时一样无学问,这一十七年,岂不冤枉过了日子?这一十七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到了六十岁来悔,那就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他就是这样克服一切困难,先学习法文,后到工厂学习技术,再到学校学习科学,同时开始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回国后,先从事教育工作, 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中参加了南昌起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52岁时还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58岁以红军中最年长者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他不但被他的学生,而且被广大后学者称为“我们的师表”.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奇偶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