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缺点123456789ygfcy

问题描述:

名人的缺点
123456789ygfcy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0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沈括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他在官场上积极钻营,成为了构陷苏轼“乌台诗案”的帮凶.
  他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然而,在诸多伟大称誉之外,沈括还是一个检举揭发的“高手”,非常“小人”地干过文字狱的勾当.沈括的理性求实精神,到了政治生活中却消失了.他政治嗅觉异常灵敏,善于在别人的诗文中嗅出异味,捕风捉影,“上纲上线”.沈括检举揭发的对象,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人物——苏轼.南宋初王铚《元佑补录》记载了沈括的这一丑事.
  沈括生于1031年,大苏轼五岁,却晚他六年中进士.中国科学与人文的两位大师很有缘分,在“皇家图书馆”做过同事.1065年,苏轼进入史馆,而沈括在前一年调入昭文馆工作.北宋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崇文院.
  短暂的同事经历后,苏轼于1066年父丧后回乡两年多,等他再返回东京,就与沈括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进行了激进的改革.沈括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苏轼也赞成改革,却是温和的“改革派”,与改革总设计师王安石意见相左,他与“保守党”领袖司马光一起,组成著名的反对派.
  由于获得了皇上的信任,王安石的改革自是无人能挡.1071年,作为反对派代表,苏轼下放到了杭州担任“二把手”的通判一职.当时,他已成了最著名的青年作家.其间,沈括作为“中央督察”,到杭州检查浙江农田水利建设.临行前,宋神宗告诉沈括:“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到了杭州,虽然政见不同,诗人苏轼还是把沈括当老同事、好朋友.年长的沈括表面上也该相当和善吧,“与轼论旧”,把苏轼的新作抄录了一通.但回到首都,他立即用附笺的方式,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一一加以详细的“注释”,“发现”、“发明”这些诗句如何居心叵测,反对“改革”,讽刺皇上等等,然后交给了最高领袖.
  不久,苏轼因为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而入狱,险些丧命.例如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这就是文字狱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诗词.
  当然,沈括不是苏轼入狱的主谋,主谋是王安石手下的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四人.但他是始作俑者,“乌台诗案”正是以沈括上呈的那些“发现”为基础的,“其后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
  沈括为何要陷害苏轼呢?按照余秋雨的说法,“这大概与皇帝在沈括面前说过苏东坡的好话有关,沈括心中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对比,不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种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边.”
  嫉妒一般只在差距不大的人中发生.按照沈括在当时的文名,与苏轼22岁中进士,令文坛领袖欧阳修称“当避其一头地”,根本没有可比基础,“嫉妒说”根据不足.“政见不同说”也不尽是,政治观点不同,人们还是可以君子式地互相争论,未必就要置人于死地.
  笔者理解,沈括的政治选择确实决定了他与苏轼的对立,但是,他陷害苏轼却是由于道德操守不够,进入政治漩涡后,随波逐流、耳濡目染的结果.很不幸,王安石改革大旗一挥,从者却多为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不讲“费厄泼赖”精神的投机政客,也是官场大酱缸中无所不为的高手.他们对不同政见者不择手段;但是,风向转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战友也同样残酷.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指函数和对函数
下一页:字丑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