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问题描述:

麻烦老师将人教版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一下,谢谢!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1-10-0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解题思路: 会考知识点与高考知识点是对应的。因为内容庞大,谨提供提纲。
解题过程:
为了帮助你应付考试,我将收集的语文知识网址先提供给你,希望对你会考复习有帮助
http://dayi.prcedu.com/i/space.php?do=event&id=93
http://shiti.prcedu.com/teacher.php?uid=2532782&page=2
字音复习
由于本项是考查对字音的“识记”,因此答题的基本之点是靠平时在反复诵读中准确记忆。一般说来,记住了就答得出来。从解题方面来说,可作多角度的思考。譬如,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对多音字来说,义不同则音也不同。这便是辨别的方法,识记语音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做好“两个集合”:
(一).多音字集合:记少推多。例如:“艾”多数词中读ài,”在“惩艾.自怨自艾”中读yì;“泥”多数词中读ní,在“泥子.拘泥.泥古”中读nì;“朴”多数词中读pǔ,在“朴刀”中读pō,在“朴树”中读pò,作姓氏时读piáo。
(二).形声字集合:记异弃同。例如:“卒”读zú,用它作声旁的字,“崒”读zú,“猝”读cù,“淬.瘁.粹.萃.啐.悴.翠.倅”读cuì,“碎”读suì;再如:“真”读zhēn,用它作声旁的字,“镇”读zhèn,“缜”读zhěn,“慎”读shèn,“填.阗”读tián,“颠.滇”读diān。
一般来说,可根据声旁的读音推断声母或韵母,特别是平舌音.翘舌音(z.c.s,zh.ch.sh)和前鼻音韵母与后鼻音韵母(in.en,ing.eng)。作为固始方言的一些土语区,要克服“f.h”的现象。
二.语境确认:利用字形.字义.词性确定读音。例如:“巷”字有两种读音,①读xiàng,是较窄的街道,名词;②读hàng,虽也是名词,但指的是坑道,专指采矿.探矿。据次,可知“街巷”读①,“巷战”读①,“乌衣巷”读①,“巷道”读②。再如“号”字也有两个读音,①读háo,动词;②读hào,名词,也作动词,只有“标上记号,切(脉搏)”两个义项。由此可知,“号啕”读①,“号称”读②(以某种名号宣称),“号召”读②(像号声一样地召唤),“号角”读②;“号叫”读①。
高考主要考查常见字的读音,从近几年的高考看,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字音复习,应注意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复习重点在于点拨学习方法,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让学生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学习字音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据义定音.联想记忆.记少不记多.记生不记熟。
1.据义定音:这种方法多用于多音字的学习。
例如:①贾:与商人.作买卖有关系的,就读gǔ音,如“商贾”.“多财善贾”“余勇可贾”;②累累:当成串讲,读léi音,如“果实累累”;当累积讲,读lěi音,如“罪行累累”,当牵连讲,读lěi音,如“连累”,当连续讲,读lěi音,如“连篇累牍”“累教不改”。
2.记少不记多,主要应用于多音字中,有些字音的词条很少,记住仅有的几个词条,能够减少记忆量。
例如:①模:读mó时,新华词典中有16个词条,而读mú音时,只有“模样”.“模子”.“模具”.“模板”四个词条,记住这几个词语,其他的都读mó
3.记生不记熟,对于一些生疏的字音要强化记忆,而熟悉的字音,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记忆了,这样会减少学习中的记忆量。
例如:①济:读jì音,如“周济”“救济”“同舟共济”“无济于事”都是大家熟悉的,就不要再记忆了,而jǐ音,如“济南”“人才济济”需要强化记忆。
4.联想记忆,主要用来记忆形似字和形声字,就是由一个形声字联想到与它形似的多个字,把这些字放到一起通过形旁推意,根据声旁断音。
字形复习
辨别错别字的技巧主要是“以意辨形”,也就是说,根据字义.词语的意思来辨别书写的正误。例如,“国藉”的“藉”是“籍”的误写。“籍”有“书籍.籍贯.原籍.党籍”等,而“藉”只有“垫.借”的意思。“插科打浑”是“诨”的误写,“诨”是“戏谑xuè”.“开玩笑”的意思,显然不解用表示水污浊的“浑”。又如“惦量”的“惦”是“掂”的误写。惦,读diàn,有“记挂”的意思;而“掂”读diān,是用手托着东西估轻重的意思。
一.同音字——学会以义辨形
现代汉语由于只有一千多个音节,因此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和音近字。所谓同音字,就是指字形.字义不同,而字音相同的字。例如,非.飞.菲.绯.妃.斐.扉.霏,这些字的读音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意义不同,因而不能相互替代。所谓音近字,就是指字的读音相近,像有些字的声母.韵母相同,仅仅是声调不同,例如:古.故.谷.姑.雇.辜.蛊等。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有人因音同或音近写成别字。如把“滥竽充数”的“竽”写成“芋”,把“阴谋诡计”中的“诡”写成“鬼”,把“仗义执言”的“执”写成“直”。写错的原因有两点:
(一).没有弄清字(词)的含义而张冠李戴。如区分不开“截止.截至”的含义而随便写,把“一张一弛”中的“弛”写成“驰”,把“针砭”的“砭”写成“贬”,有些同学甚至“斜.邪”不分,“采.彩”不辨,“叠.迭”误用……
(二).由于误记而误写,以至于生造词语。例如:把“一筹莫展”写成“一愁莫展”,把“渐入佳境”写成“渐入加境”……
同音近音字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要正确区别它们,就要从汉字的三要素音.形.义入手,整体把握。纠正音同音近的错别字主要靠以义辨形的方法。许多音同音近的字,形体也很相近,它们都有共同的声旁,而区别只在形旁。所以只要抓住形旁,结合字义,加以记忆,就不会写错。例如:“燥”和“躁”,前者从“火”,有“干”的意思,常组成“干燥.燥热”等词;而“躁”字从“足”,有“急”的意思,常组成“急躁.烦躁”等词。再如“墨守成规”了解了它的出处,知道成语字面含义是墨子守着现成的规则,就不可能将它写成“墨守陈规”了;同样,对“班门弄斧”,知道是指“鲁班门前耍大斧”,就不会把“班”写成“搬”了。
二.形近字——学会以音辨形
形近字是指形体相似而意思不同的字。如“仓—仑.睑—脸.瞠—膛……”这些字非常相似,如果不仔细辨认,书写时又不认真,就很容易写成错别字
形近字的误写分成两种情况:
(一).因单纯形似而造成误写。例如:“徒”与“徙”.“盲”与“肓”.“肆”与“肄”.“灸”与“炙”。
(二).因偏旁相似而造成误写。例如:“扛”与“杠”.“析”与“折”.“阻”与“狙”.“滔”与“谄”。w.w.w.k.s.5.u.c.o.m
要掌握形近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音辨形。例如:翔(xiáng,盘旋地飞)实,自诩(xǔ,夸耀)。这样熟记字音,辨别字形,就不会写错.用错。
(二).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记形近字。有些形近字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要辨析不同形旁的意义。例如:“狐.孤.弧”这几个字的声旁相同。但“狐”的形旁是“犬”,用“犬”作声旁的字,原义多与兽类有联系。“孤”的形旁是“子”,用“子”作形旁的字,原义多与小孩有联系,“孤”古代指死去父亲的孩子。“弧”的形旁是“弓”,用“弓”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与弓箭有联系;“弧”的原义是木弓,引申作圆周的一段讲。
三.同音多义字——根据语境辨形
例如:“化妆”意为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化装”①假扮;②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他俩为了迷惑敌人,化装成夫妻”一句,就不能用“化妆”,因为在这个语境中,“化装”有“假扮”的意思。
总之,字形识记要做好“三个集合.一个确认”,即:
一.形声字集合——区别形近字。如:恒(héng,与“永久.平常”有关)恒心.恒态.持之以恒;姮(héng,与“女”有关)姮娥。狐(hú,与“犬”有关)狐假虎威;弧(hú,“弓”有关)弦木为弧。一般来说,可以利用形旁推断字义。如:葫(“草”表示一种植物);猢(“犬”表示一种动物);糊(“米”表示一种食品);湖(“水”表示与“水”有关);蝴(表示与“昆虫”有关);瑚(表示与“玉石”有关);煳(表示与“火”有关)
二.同音字集合——区分词义和用法。如:怃(爱怜;失意)怃然;忤(不孝顺,不和睦)忤逆,与人无忤;仵(古时检验命案尸体)仵作;迕(遇见;违背,不顺从)相迕,违迕。
三.异形词集合——明确写法。如:杌陧(兀臬),攀援(攀缘),盘曲(蟠曲),佩带(佩戴)。一般来说,异形词不会考。假如考了,一定要确认没有其他错别字,才能将异形词认作错别字。还要注意题干要求,如“有错别字的一组”或“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四.语境确认——以意用形。如:察言观色(言语),既往不咎(责备),桑榆暮景(傍晚),揠苗助长(拔起),宵衣旰食(天不亮)。
总之,要过字形关,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认真识记。
词语复习
1.结合语境考查近义实词和易混虚词的较多,而前者出现频率更高。
2.选择题是较固定的题型。一般采用选择填空和正误辨析两种形式,湖南有以后者为主的命题趋势。
3.命题角度主要涉及实词的词义、色彩和用法,虚词的基本用法、搭配和位置。
4.高考所选的大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多选取或摘录报刊上的语句、语段作为命题的语境,所涉及的既是常见又是易错的词语。
【解题方法】
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平时写作,要养成字字斟酌,力求用词准确的习惯;要用一定的时问对近义实词和易混虚词作集中复习,分门别类,归纳整理。
眼下,有的同学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积累词语知识,但做起题来仍感困难,这就说明我们除了加强积累外还得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把握一定的临场技巧。
1.弄清语境。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正确使用词语,就要分析语言情境,要综合考虑语句中包括所指对象、使用范围在内的各种情境因素,选择正确的词语。文章的字、词、句、段、篇是浑然一体的。所谓“词不离句”就是这个道理。
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 九月中旬,已完成全年施工计划的90%。
②进入2005年后,内地突如其来的环保意识所 的“环保风暴”,将成为深刻影响内地环境保护机制和整体社会制度变迁的事件。
③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奇迹,第二季度增长速度高达7.8%,比第一季度提高了0.4个百分点。下半年中国经济是否将继续增长?专家们对此还有 。
A.截止 发动 争议 B.截止 搅动 异议
C.截至 搅动 争议 D.截至 发动 异议
“截止”是指到某期限停止,期限后的情况不予考虑;“截至”是指截止到某时间,时间后的事以后再说。从句①语境看,只统计到一定的时间的进度,建设将来还会继续进行。因此选“截至”。“环保风暴”不是被有意识地主动“发动”的,而是被其他意识行为被动地带出来的,根据句②语境,用“搅动”更准确。“异议”即“不同的意见”,相对于已有的意见而言;“争议”是就某个问题“争辩议论”。此句提出了一个议论中的问题,并非确定的观点,故句③不可用“异议”。

最终答案:C
2.辨别词义。高考试题大多选取近义词来实现考查,近义词又大多具有相同语素,因此,辨析两词的相异语素就成了关键。做题时我们要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然后结合句意,进行选择。
例: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李金华掀起的“审计风暴”,让普通的中国百姓看到了激浊扬清的希望,让 中国法治进程的人们聆听到了拨动法治政府琴弦的优美乐音。
②李存葆力求回避被日常生活 了审美效应的词语,自炼丹炉,让无知觉的汉字脆响出铁马冰河。
③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 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A.关注 消失 卑鄙 B.关注 消逝 卑劣
C.关心 消逝 卑鄙 D.关心 消失 卑劣
“关注”比“关心”多一层“重视”的意思,与句①强调的内容吻合,故选“关注”。“消失”强调结果;“消逝”含有一个逐渐消失的动态过程,与句②的词语渐渐失掉审美效应相呼应,故选“消逝”。句③的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丑恶行径。“卑鄙”与“卑劣”虽然均为形容词,都可表示(言行)恶劣不道德。相比之下“卑鄙”强调丑恶,不道德,心地肮脏;而“卑劣”的意思是“卑鄙恶劣”,强调低下恶劣,词义更重,
符合句意。

最终答案:B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功能就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地使用。要准确地运用虚词,就必须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要完成这个科研项目,大体需要三年时间。
B.大家要求他很多次,他也答应了给予解决,可是究竟还是没有给解决。
C.村里受连累却是小事,要是万一你们受了损失,谁担待得起呀。
D.屈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刚正不阿,乃至舍生取义。
句A,表示不很肯定的推测、估计,可用“大致”、“大约”、“大概”等,不能用“大体”,因为“大体”所说的情况是从根本上、主要方面或多数情形讲的,不表示推测、估计。句B,表达“最终”的意思,不能用“究竟”,可用“到底”、“最终”等。句C,没有转折的意思,用“却”不当,可换成“还”。句D,“乃至”是表递进关系的副词,用在这里合乎句意。

最终答案:D
3.筛选排除。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尤其是那些同义词,根本无法从词义上加以辨析,这时采用排除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谓排除法,就是将最容易辨析的选项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以至选出正确答案。
例1: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 之后,即可付诸实施。
②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郑重立下誓言:我们 ,为守护患者不遗余力……
③这家医药公司 世界医药行业之首,是因为有三项产品连续获得国际金奖。
A.审定 许诺 跃居 B.审订 承诺 跻身
C.审订 许诺 跻身 D.审定 承诺 跃居
“审定”意为“审查决定”,“审订”意为“审查修订”,句①中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应该是修订过了,只要求“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所以用“审定”,B、C两项可以排除。“许诺”、“承诺”都有“应允、答应、应承”的意思,但词义的轻重不同,前者轻后者重,句②中“郑重立下誓言”,应该用“承诺”。即便是弄不清“跻身”与“跃居”的区别,甚至不用考虑句③该选哪个词,我们用排除法就得出了正确答案。

最终答案:D
例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 )
不是以某种具体的工程应用为目的, 揭开智力之谜为目的, 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不应当是模仿人的某项具体技能, 应当是具有充分的学习能力, 可以不从环境中,包括人和人的交往过程中学习语言和任何具体技能的智能系统。
A.虽然 但是 所以 而 从而
B.如果 而是 则 而 从而
C.虽然 而是 但是 却 因而
D.如果 但是 则 却 因而
根据“不是”推断下面应填“而是”,据此排除A、D。根据“不应当是”推知下一空应填“而”,这样便可排除C。

最终答案:B
4.迁移应用。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而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人日常习惯用语中,通过另造句子的方法来进行比照辨别,区分出异同,选出正确项。
例: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 不决,伫立在风中,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医疗质量实时提升与持续发展方法 的研究是摆在医学家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③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A.犹豫 改进 稍微 B.迟疑 改进 多少
C.犹豫 改善 多少 D.迟疑 改善 稍微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义。“迟疑不决”、“犹豫不决”的搭配都正确。到底选用哪一个,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据语境句①应选“犹豫”。平时我们多把“改进”与“工作、方法、技术”等搭配,而“改善”则多与“生活、关系、条件”搭配。根据日常搭配,句②应该选“改进”。平时我们说“你比他多少差一点”是侧重说你差一些;而“你只是稍微比他差一点”是强调你比他差不了什么,是对“你”的肯定。结合下文的“其实两人不相上下”得知句③选“稍微”。

最终答案:A
5.词语代入。很多时候,我们通过朗读,利用语感可以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得当,句意是否明确。所以,在做易混词语辨析题时,可以将待选词语填入原句,再默读,体味语感,分辨词语运用是否妥当。尤其是在做关联词辨析时,将成套的关联词代入原文,通过朗诵,领悟出词语与原句间的关系是否一致。
例:下面句子画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招聘中,有不少求职者 面试环节首先关心的就是待遇, 企业给出的薪水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值时, 不予以考虑。 他们没有想过,自己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
A.在 当 就 却 B.在 当 便 然而
C.从 在 便 却 D.从 在 就 然而
我们将每组选项代人原句,再朗读原文,发现“在面试环节”“当……时”都是常见的用法,特别是第四空,若填“却”,“却他们没有想过”读起来不通顺。

最终答案:B。
以上介绍了五种解题方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词语辨析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积累记忆的,多数词语,不懂词义差异,仅靠技法几乎难以做题。像“考察”与“考查”、“以至”与“以致”等,不了解其差异,靠技法简直无法区分。再者仅靠不成熟的语感,缺乏可靠的判断依据就进行辨析,也极易导致失分。
扩展与压缩
一、语句扩展的具体方法
1.添枝加叶法:就是给句子主干分别添加限制或修饰性的词语(定语、状语、补语),使之形象丰富的一种方法。
如:鼓声传到远方
——鼓声像溪水,像暴雨,像白云,淌过草地,掠过村庄,飘过山岗,一直流到远方。(综合扩展)
2.拆分组合法:是把所给信息按照要求拆分后再加以改造组合,使之完美的一种扩展方法。
例:把杜甫的《漫成一首》中的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扩展成内容丰富的一段文字。可以按“月形”、“月色”、“月光”、“月神”进行扩展。
扩展:
一轮明月倒挂在江中,宛如一只银盘……………………………………(月形)
很白色的光芒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写在江面上……………………………(月色)
时而,微风轻拂江水,泛起涟漪丝丝,清波和着银光悠悠飘散,又缓缓聚拢…………(月光)
那银盘飘忽,好似一嶷睡莲不胜凉风的娇羞,盈盈一水间,即便在眼前,却只能欣赏,不能把玩。……………(月神)
3.巧用修辞法
是根据原句,巧用修辞方法,使语言更趋完美的一种方法。
例:把“春草嫩绿夏草青”扩展成内容丰富的一段文字。
扩展:
春草冒出尖尖的脑袋,似针似线,点缀着初春的大地;脚下是绿油油的一大片草地,向远方延伸,仿佛一幅碧绿的画卷,舒展在游人的前方。
二、压缩语段涉及的主要题型和解题方法
1.拟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①对消息标题的写作要求应为一句话,要有极强的概括性,包含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所给语言材料的陈述主体和事件。
②分析语段,筛选信息
③连词成句,注意不要超过规定字数。
2.压缩到xx字和拟导语——时间+地点+主体+主体特征+目的及意义
①为消息写导语,在量上最好是一句话;在质上应尽量包含时间、地点、主体、事件特征、原因、结果等。
②按“时间+地点+主体+主体特征+目的及意义”的顺序连词成句。
3.新闻点评
①要会读新闻,也就是考生要能够准确把握提供的新闻材料的实质,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为点评做准备。
②要注意点评语句简明扼要,点评内容是非分明,一语中的,立场鲜明。
③要注意点评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从新闻材料的实际出发,以理服人,不可凭空漫说。
④注意点评语言的生动形象,尽可能给人耳目一新、新颖别致而又不失文采的感觉。
4.下定义——格式:被定义概念=(是)种差(事物本质特征)+属概念
①审题干,明确所给语句或语段的本质特征及字数等要求。
②分析所给语段,删除无用信息,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
下定义需要剔除的信息:
a,重复信息;b,比较信息;c,原因、背景信息;d,描写信息;e,影响、意义、作用信息;f,举例信息
③按照格式,将重要信息连词成句,调整字数,不要超过规定字数。
5.提取关键词
技法一:三步解题法
①明确陈述的对象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中心观点。
②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
③选定后,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如能大体表达出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可敲定。
技法二:先概括再提取
提取关键词之前,先概括语段内容,在进行提取,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
6.语段要点概括
①说明类语段——层次切分法
说明类语段往往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因此,在压缩语段时为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运用“层次切分法”,把语段的层次划清后,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各要点相加,最后进行比较整理,使之符合题干的要求即可。
②议论性语段——关键语句突破法
对议论性的语段压缩必须运用“关键语句突破法”,如有中心句即是语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没有中心句,就必须找出对语段内容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就可以了。
③描写类压缩——舍偏取正法
对于描写类语段压缩,首先要弄清描写的对象,然后运用“舍偏取正法”从句法和语法两个角度对语段进行分析,保留一些关键性的句子或词语,舍弃一些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句子或词语。对于写景的语段来说,一些时令(间)、地点、方位等状语和对事物本身描绘性的定语都属于舍弃的东西。
④定向压缩
紧扣要求,与要求有关的才是主要信息。这样压缩的要点和原段的要点没有必然联系。这样题目正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7.图表类压缩
⑴解说图标类——填充式补写:结合上下文抓重点词,找出侧重点——分析图表,得到应写信息——概括整合,流畅表达。
①抓重点词,找侧重点。题干给定了字数限制,应注意。
②分析图表,得到应写信息,阅读图表,进行语句整合。
⑵分析图表类——结论式解说——结果+意义
“结论”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二是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代表的意义。这两个方面都是图表解说时的要点,不可遗漏。
(3)图标漫画类
图标题解答要点
1、充分利用提干中的有效信息,确定图标的主题。
2、展开联想和想象 ,全面解读画面内容。
3、运用发散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含义的理解。
4、注意文字表述的条理性。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解答漫画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认真看图,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前提条件;二是读懂寓意(即审题),这是解答漫画简答题的关键所在;三是准确找出题中的有用信息,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基础。

简明连贯得体
一、表达连贯题解题方法
表达连贯客观题有两种基本题型:主观排序题,择句归位题。
(一)主观排序题解题方法
1.通读文句,大体把握。
对题目所给的一组文句,作整体通读,求得两个大体把握:
①大体把握说什么,对所给文句组成的语段的话题有大体印象;
②大体把握怎么说,对所给文句组成的语段的层次有个大体印象。
2.根据印象,回头审视。
在通读文句获得总体印象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仔细审视文句,把能确定的东西确定下来。
如:沿着①的印象去审视,找出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根据该句子是领起句还是总结句进一步确定中心句的位置。沿着②的印象,一般能确定哪一个或几个句子是先说什么,哪一个或几个句子是接着说什么。走完这一步,比较简单的排序题便能得到准确答案。比较复杂的也能基本定下排序格局。
3.找过渡句,上挂下联。
如果经过l、2两个步骤还不能确定答案,排序比较复杂,则可用找过渡句、辨别关联词的方法,进一步审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考生不难找出,找出了过渡句,一个至多不过由7个句子组成的语段的脉络就基本清楚了。关联词的作用,是使上句和下旬相关相联。审视清楚含有关联词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判定哪个分句应该在前,哪个分句应该在后。
4.先易后难,先分后合。
把一眼能看出其联系紧密,无疑应按先后放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先组合成一个一个的小块,再审视这几个小块的逻辑条理,得出正确的排序。
(二)择句归位题解题方法
语意连贯的语段除了内容和逻辑的内在连贯外,还有表现形式上的连贯,即语言形式的结构美(结构形式大抵相同,字数大抵相等),这样的语句往往又具有对称美和韵律美。具有这“三美”的语段必然是连贯和和谐的。择句归位题就是设题人从一个句群(或语段)中间隔抽出一个或几个句子分别标上序号作选肢,要求考生填序号复位。
破解择句归位题要“三看一连”。三看,就是看结构、看对称、看韵律;一连,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抵相等、具有对称美和韵律美的句子连在一起。下面例题的解析就用了这样的方法解题。
二、表达简明题解题方法
用语简明,是达到运用语言高效的一个基本条件。简明,就是简要、明白。简要,表达同样的意思,用的语言要尽可能少,不用可有可无的字词,不重复哕嗦。明白,意思清楚明白,不致产生误解。
解答语言表达简明题,宜从两方面人手:
l.看语句(语段)中是否有意义相同、重复使用的词语,如果有,根据表意的实际情况,考虑这些重复是否必要,删去后能否影响表达效果或能否用其他的词语代换;注意修饰成分使用是否适当,有无滥用。
2.看语句(语段)在表意时,表意是否明确不产生歧义或不使人费解。消除歧义的方法有停顿消除法、重音消除法、变换词语法(包括单音词变双音词)、调序消除法、语境消除法等。
三、表达得体题答题方法
对一两句话或一段文字中的语句是否得体的考查试题,在解题时可用五看五审五改(客观题则只审辨不改正)法。
1.看对象,审尊卑长幼是否得体,改换谦敬词,做到谦敬词使用不错位。
2.看场合,审合不合氛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改逆情悖理的语句为顺情合理语句。
3.看感情,审褒贬误用词,改换褒贬词语,该褒不贬,该贬不褒。
4.看语体,审不伦不类、文白不得体,该用口语改用口语,该用书面语改用书面语。
5.看劝诫语,审有无人文关怀,改粗俗浅陋语为温情关怀语。
w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和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其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这一基础之上,那种企图做几个题就能奏效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水平的,也是不能在未来的考场上取得满意成绩的。因此,提醒广大考生注意做到以下六点:①积极参加阅读活动,在阅读中汲取优秀作品的语言营养,充实语言仓库,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水平。②积极参加写作训练,在写作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为提高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性打好坚实基础。③积极参加语言交际活动,认真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中的精粹。④经常用标准的语言规范日常交际,大力提倡文明用语,及时纠正交际中的不简明、不连贯、不得体现象。⑤收集社会交际中不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及时进行纠正,自觉规范自己的语言。⑥了解一些古今文化知识,明确常用谦敬副词的使用对象和场合。
做文字表述性的简明题,应注意做到以下四点:①精读题面,明确要求。②宏观控制,分析语境。③确定冗语,试行删除。④串通文句,仔细审核。
做语言表达连贯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①搞清文体,辨明语体。②综观全局,把握中心。③进入角色,发掘意境。④确认性质,初拟顺序。⑤理清思路,找准角度。⑥恰当用语,准确表达。
做语言表达得体题,应注意做到以下六点:①认真阅读试题,仔细揣摩命题意图,明确题目要求。②精读题面,明确整句(段)文字的表达中心。③搞清语体,分清是书面用语还是口语,是公文用语还是文学用语,是褒义性用语还是贬义性用语,根据语体特点仔细审查语言运用的得体与否。④根据语言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逐句审核语言在使用对象、使用场合和交际目的等方面的不得体之处。⑤需要动笔修改时,应注意手术要轻、要彻底,不能伤害原意的表达。⑥修改完毕后,要回扣表达中心,重新审核验证,确保万无一失。
图文转换题规范答题步骤
1.理解读图(表)信息——整体把握
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说,对图表信息的文字转换题的考查,实际上是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说明性文体的掌握程度;二是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转换、表述能力。因此,在遇上此类试题时,首先应对考题进行整体阅读,从题干要求、图表内容到表述要求等进行全面的阅读,不放过任何细节信息,尤其是图表下面的“注”,从而对试题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并力争从中抽象出规律来。
2.实现信息的有效化——筛选、概括
考生应该对试题中的信息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认读的有效化,即根据试题的特定要求完成对信息的有效性筛选。这种筛选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集中和对重点的突出,这对一些信息较多、内容较复杂的图表尤为重要。只有做好这一步骤,才能排除干扰,把握重点,正确概括。
3.正确传递有效信息——整合、表述
答题技巧
⒈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图表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图表所展示的内容,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并挖掘隐含信息,从而提炼概括图表所揭示的主题。通常要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⒉对图表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问题的解答,要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
3.拟加标题的技巧
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暗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图表的主题命名。,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辨析病句
1.辨析病句的常用方法
(1)对于“语序不当”,要明确准确表情达意的规律,掌握规律,才能有识别病句的标准。如“并列短语”:时间先后.空间距离.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情感流程.时局变化.数目常规.成绩名次.法定位置.对应承接等。“多项定语排序”: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多项状语排序”:时间+处所+介词结构+情态副词+形容词+表对象的介宾短语。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后;不同主语时,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前;“频率类的副词”需放到介词短语前面。
(2)对于“搭配不当”,运用语法手段,采用“压缩法”,即主干枝叶梳理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看主.谓.宾搭配是否得当;如果没有问题,再看枝叶和主干搭配是否得当。要学会搜索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标志,搜索否定语(切忌.禁忌.避免.禁止.防止.以防.无时无刻不).双面词(是否.能否.高低.快慢.大小.轻重.好坏.正反.里外).成双成对的关联词等,看他们照应得是否得当。
(3)对于“成分残缺或赘余”,运用语法手段,同样采用“压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看主.谓.宾有无残缺;如果没有问题,再看有无残缺枝叶或介词残缺,导致语意不明的情况。
(4)对于“结构混乱”,主要采取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来看结构是否混乱,即先找出句子主语.谓语和宾语,再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一一匹配.顺当,表意是否一致.明确。
(5)对于“表意不明”,可采用语感审读法进行识别,即反复审读,看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白.顺畅,按习惯的说法是否别扭;对感到句意模糊或句意不确定的词语.句子要多审读几遍,最好用主干枝叶梳理法,进行成分的分析。
(6)对于“不合逻辑”,可采用语感审读法进行识别,即反复审读,看按习惯的说法是否别扭;采用分段语意分析法,对相对应的词语.成分进行比较,看他们关系是否顺当;搜索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标志,搜索并列词语或短语.否定词.双面词,搜索数量短语.被动词.关联词语.时态词语等,看它们的运用是否合乎逻辑。
2.修改病句的基本思路.原则及判别病句的方法
(1)修改病句的前提是对病句的病因作出正确的判断。
查找病因,应先读句子,凭“语感”发现问题,从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作分析,而后进行修改。
(2)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①找出句子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②理出枝叶。如果句子主干没有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看句子是否符合逻辑事理。
④理清关系。看复句内各分句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3)修改病句的原则。
在辨识病句的基础上,先看清题目要求,弄清楚要从哪些或哪个方面检查;其次按要求检查句子内部是否有语病;还要将前后句子连起来检查,看表述的主体是否一致,上下句是否照应,衔接是否紧密,有无重复.矛盾的地方。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地位很重,分值多达19分。但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语言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学生常常失分也最多。关键在于阅读没过关。因为没有读清文段中的人物、事件、评价等,对实、虚词的推断,对内容的理解自然就有可能不符合文意,从而导致错误。
从这些年高考选用的文言文看,无非两种文体,一是人物传记,一是散文(古代散文包括议论文)。只要我们能够了解一种文章的基本写法,从这方面入手去解读文章,一般是能够读懂文章、读清文章的。
下面说一下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2. 籍贯;3.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 学识;5. 性情;6. 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 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 年号+初,如:乾元初;②. 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 年号+中,如:天监中;④. 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3. 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 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 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 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 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5. 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 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2. 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3. 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其实,好好想想,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作好信息判断题(9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10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
阅读题作题的关键是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光在作题技巧上打圈圈。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功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起作用。
应试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点:
1.转变阅读观念
一般同学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从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2.注重复习课本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
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说得相当精辟的,我们应该遵从。
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在复习阶段认真阅读过去列入课本,现在移至读本的古文,如《荆轲刺秦王》等;认真阅读过去置于读本现在移入课本的古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我们认为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试的古文阅读题。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很多考生作贯了自然科学作品的阅读题,对社会科学作品的阅读题感到束手无策。其实,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并不难,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要在比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下面对社会科学作品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进行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一.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例1.[题目选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安徽卷第7题)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对应原文]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题文比较]原文的观点是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由于工业化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选项却说“可解决
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歪曲了原文的观点。
例2.[题目选项]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天津卷第6题)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对应原文]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题文比较]根据原文的意思,只有那些社会群体所“普遍持有的见解”,才是“社会的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而D项却说“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明显歪曲了原文的观点。
二.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题目选项]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2006年重庆卷第6题)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对应原文]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
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题文比较]与B项比较,原文说:无论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
与D项比较,原文说: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一些具体改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然而,B.D两项却将上述两种情况说成属于“文化转型”,置否定为肯定,完全违背了原文的观点。
三.主次不分,本末颠倒
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题目选项]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天津卷第7题)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对应原文]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入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钓,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题文比较]原文说“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选项明显将这个主次关系颠倒了。
四.过于武断,夸大其辞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题目选项]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05年辽宁卷第8题)
A事实证明,一切新的探索最终不是宜人之美,便是悲怅之美。
[对应原文]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 不一定。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如果它们确是挖掘到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
[题文比较]原文十分明确的说在科学上和艺术的探索最终都要通过考验才能确定是不是美的。而选项却说一切新的探索都是美的,过于武断,夸大其辞。
五.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的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题目选项]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06年广东卷第6题)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对应原文]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人们的经济事务。
[题文比较]原文讲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是人们追求财富,原因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并未“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选项的观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无中生有。
六.东拉西扯,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张”的观点态度说成是“李”的观点态度,或将“李”的观点态度说成是“张”的观点态度,东拉西扯,混乱不清。
[题目选项]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2006年广东卷第5题)
C.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对应原文]所谓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
[题文比较]“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C项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是作者批判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的,而并非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
七.不明事理,偷换概念
不明白原文所阐释的道理,将原文中阐释的某一概念换成另一概念,也就是原文说的是甲事物怎么样,而选项说成是乙事物怎么样,义理混淆不清。
[题目选项]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天津卷第7题)
C.胡森面对“知识爆炸”等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
[对应原文]1986年,著名教育学者胡森的《再论学习型社会》,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失业以及“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
[题文比较]原文说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而选项说“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把“应对挑战”的概念偷换成“指导社会变革”。
八.不明关系,强拉因果
或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关系,或将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
例1.[题目选项] 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2006年浙江卷第8题)
C.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
[对应原文]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二冒险。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盛行。
[题文比较]原文分析“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是广阔的地理范围,造成交往的局限。落后的旅行手段,造成沟通的不便。并没有提到“民族差异”的原因,C项属强拉因果关系。
例2.[题目选项]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湖北卷第10题)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
[对应原文]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的进行运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题文比较]从原文看,中国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已经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可得出结果中国未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但并不可得出“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C项强拉因果关系。

选用仿用变换
句式变换具体有如下几种形式:a.将长句改为短句。b.将短句整合成长句。c.改变原句结构。d.用口语转述书面语。e.散句改为整句。f.图表转述题。近两年高考出现了将图表转换为语言叙述的一种新题型。
选用句式的方法:审清题目要求。审清题目要求是为了保持上下文的连贯,又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以便思考时具有针对性;认真分析所给材料:a.语境考查,b.保持连贯,话题一致、句式一致。c.“相亲”成功。
仿句解题方法:先考虑句式的相同;寻找词群,判明关系,然后可以考虑用数学集合概念来进行解题。因为不管哪种仿句类型,其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一般都是一个词群,如果我们把词群找出来,所剩的工作就是连词成句了。套用句式,连词成句。
变换句式解题方法:
重组式变换解题方法。重组句子,是句式变换的一种形式,它根据既定的表达目的而变换句子,只是改变句子的表现形式,决不要误以为是变换句意。一般来说,句子重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分清是单句还是复句,在题目中,这种重组有时是长单句变复句,有时则相反;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从而做出恰当的变换;前置部分主语性质的
确定。以某词为开头的句子重组,往往要让开头的这个词作为主语或主语的组成部分,这就在局部涉及主动句与被动句的互换、把字句的变换、定语变主语等,其中心意图是把开头部分通过变换成为主语或主语部分。变化只能是句式上的,语意不能改变。字词的删改,这是为使句子流畅必须作出的改变。“使”“被”“让”“把”等词的删改,其性质仍然是为句式服务。
长句变短解题方法。长句变短方法,总而言之,就是“枝叶独立成句”,也就是原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等由句子成分分离成独立的句子。a.修饰成分抽出,主干空缺部分复指独立。b.层层剥离,巧解连环。
短句组长解题方法。利用扩展的句子成分,把有关的内容作为附加成分依次附在句子的主干上。要将相同的重复信息,加以归纳,有的删去,有的指代。
散句变整句解题方法。整句主要是排比、对偶句等;散句主要是长句短句交错、非排比句、非对偶句等。整句改为散句是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为细小成分。散句改为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修整,分别组合,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
古代散文阅读
我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这些散文,体裁不同,形式多样,世事纷纭,景物争艳,情感流韵,义理博奥,为祖国文坛平添一份绚丽。但不论如何多姿多彩,其基本写法还有比较一致的地方。从高考的角度看,考查古代散文往往会涉及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与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作简要提示。
一.思想内容:
古代散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物。散文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就是通过描写五人的言行,表现他们意气扬扬.慷慨赴义的精神。在写景状物的散文中,人物往往是景物的赏鉴者和抒情主人公。
(二).事情。散文中,描写事情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描写了捕蛇者捕蛇的有关事情,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赋税之毒有甚于毒蛇”的主题。一篇散文如果写到几件事,要把握贯穿这几件事情的主线。
(三).景物。许多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西南及醉翁亭周围的山水风景,再借太守.宾客.滁人等的游赏之乐及宴饮之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四).物象。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如:宋濂《猿说》:
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犹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
这一篇短文,借猿的一系列表现,表达了“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的主题,形象生动而道理显豁。
(五).感情。几乎所有的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上文《猿说》,从“毛若金丝,闪闪可观”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猿的喜爱,从“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中,可以体味到作者对猿母爱子行为的歌颂与崇敬,从“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中,可以感知猿子对母亲的亲近.孝敬之情;而从“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取母皮向子鞭之”中可以领会到作者对猎人的痛恨.鄙视之意。全文很多冷色调的词语,让人读来产生一种悲剧性的震撼。阅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察,把握作者的感情。
(六).义理。很多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前一种情况如《前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
二.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散文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二).表现方法。主要包括:
1.与记叙有关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2.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虚实。
3.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题材是写景状物的,就应该考虑它是否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的,就应该是直抒胸臆。
4.与思维有关的:联想.想象等。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构成虚实。非现实性材料可以是过去的.未来的,也可以是远方的,如《前赤壁赋》三段中写到曹孟德.周郎,就是联想,是虚写,而一.二.四.五段则写的是眼前的景物人事,是实写。
5.与材料结构关系有关的:比兴(起兴).对比.衬托(烘托.烘云托月).映衬.象征.拟人化.移情.移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借古喻己.借古伤己).点面结合(以点代面).以少胜多等。这里所说的材料结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据此,对以上那些表现方法的判断,应从分析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入手。阅读文章时,大家要确立一种观念,即从材料入手去解读文章,不要从语言入手去解读文章。语言是为了叙述或表达材料,一个个材料组成了文章。材料的性质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要为表现同一个主题服务,这就需要从不同角度将它们组合起来,才会构成一篇有机的文章。文章的这种组合关系就构成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如两个性质不同的材料组合起来,就是对比,有主次之分的,就是反衬。这一点,将会在“现代散文阅读”中作透彻的阐述。
(三).篇章结构。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构思(巧妙.新颖).点题(开篇解题.篇末点题).开头(统领全文.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与其他诗句构成比兴,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等表现方法).过渡(承上启下).思路(起承转合).线索(人.事.景.物.情.理).顺序(时间,空间上下.先后.远近.表里,逻辑事→理.事→情.情→理.物→理).层次(层层深入.及各种表现方法).照应(内容照应.首尾呼应).结尾(升华.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除以上内容外,以下两点也值得注意:
一.艺术风格。指在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长期形成的艺术特色。也可以对某一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出评价。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二.意境。指由情.景.意.言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如刘禹锡《陋室铭》俊逸.旷达。
从上面内容看,古代散文阅读要读清楚“四种关系”,即人.事.景.物与感情的关系,人.事.景.物与义理的关系,感情与义理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之所以要读清楚四种关系,在于要把握作者表情达意的角度,即明确文章为抒情现义的需要,对人.事.景.物是如何进行剪裁的,抒发的感情是褒是贬.是冷是暖,与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是否一致,表达的主题与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与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更好地推断字.词.句的语境义,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更好地分析表现方法(因为分析表现方法就要分析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更好地对文章主题及其艺术特色进行鉴赏.评价。
如果你需要专题练习和基础知识积累,可以参考我提供给你的网址。
最终答案: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寻找对联
下一页:英语考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