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名人名言关于时间,勤学,理想,毅力各一则以及用名人事例证明此名言.

问题描述:

收集名人名言关于时间,勤学,理想,毅力各一则以及用名人事例证明此名言.
需要关于时间,勤学,理想,毅力的名言各一则,各一则!但需要名人事例来证明此名言.事例!写的好的我追加更多分.限今晚7点以前.
要事例能证明这个名人说的话,这个名人做的事证明他说的话。关于时间,勤学,理想,毅力,事例证明!我再等。8月6日前,我又加了5分了。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 鲁迅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荀子
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 陈景润

名人事例
××××××
时间
有的人整天怀抱着自己的所谓的梦想,等待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样的想法谁都知道是多么不切实际.但生活中偏偏就有一些人终日沉湎于幻想之中,不作任何努力,整天做着春秋大梦,认为成功就像馅饼一样,有一天也会从天而降落在自己的头上.这样的人不会成功,永远不会.
哥伦布还在求学的时候,偶然读到一本毕达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圆的,他就牢记在脑子里.
  经过很长时间的思索和研究后,他大胆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圆的,他便可以经过极短的路程而到达印度了.
  自然,许多有常识的大学教授和哲学家们都耻笑他的意见.他们认为,他想向西方行驶而到达东方的印度,岂不是傻人说梦话?
  他们告诉他: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然后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将驶到地球的边缘而掉下去……这不是等于走上自杀之途吗?
  然而,哥伦布对这个问题很有自信,只可惜他家境贫寒,没有钱让他实现这个冒险的理想.他想从别人那儿得到一点钱,助他成功,他一连空等了十七年,还是失望.
  他决定不再等下去,于是启程去见皇后伊莎贝拉,沿途穷得竟以乞讨糊口.
  皇后赞赏他的理想,并答应赐给他船只,让他去从事这种冒险的工作.
  为难的是,水手们都怕死,没人愿意跟随他去,于是哥伦布鼓起勇气跑到海滨,找到了几位水手,先向他们哀求,接着是劝告,最后用恫吓手段逼迫他们去.
  一方面他又请求皇后释放了狱中的死囚,允许他们如果冒险成功,就可以免罪恢复自由.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了一个划时代的航行.
  刚航行几天,就有两艘船破了,接着他们又在几百平方公里的海藻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
  他亲自拨开海藻,才得以继续航行.
  在浩瀚无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六七十天,也不见大陆的踪影.水手们都失望了,他们要求返航,否则就要把哥伦布杀死.
  哥伦布兼用鼓励和高压两手,总算说服了船员.
  也是天无绝人之路,在继续前进中,哥伦布忽然看见有一群飞鸟向西南方向飞去,他立即命令船队改变航向,紧跟这群飞鸟.
  因为他知道海鸟总是飞向有食物和适于它们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预料到附近可能有陆地.
  哥伦布果然很快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可以想像,如果哥伦布不去行动,而是一味地等下去,必然会一生蹉跎,“空悲切,白了少年头”.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可能改换他人了,成功的桂冠永远不会属于他了.哥伦布最终成了英雄,从美洲带回了大量黄金珠宝,并得到了国王的奖赏,以新大陆的发现者名垂千古,这一切都是坚忍努力的结果.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你有了人生的梦想之后,就应该马上为之努力,当然有些时候需要必要的等待,但如果一味地等待下去,就只能空度一生了.
××××××
毅力
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然而面对这些,他并没有放弃,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以下是林肯进驻白宫前的简历:
  1831年,经商失败.
  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
  1832年,工作也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
  1833年,向朋友借钱经商,但年底就破产了,后花了16年才把债还清.
  1835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赢了!
  1835年,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却死了,因此他的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失败了!
  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了!
  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被拒绝了!
  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了!
  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再度落败.
  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感悟1:失败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失败越多,离成功也就越近;那些永远不敢尝试、害怕失败的人永远不能获得成功.
  2:偶尔的失败千万不能自暴自弃自卑自贱,一旦你放手你将什么也没有,但你继续斗争下去,总会有转机出现.
××××××
理想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勤学
在中国现代数学洪荒之地,有一位抱定“战士死在沙场幸甚”的开拓者,他就是华罗庚.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个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我国进入世界著名数学行列最杰出的代表者.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方法”、“华氏算子”、“华氏不等式”等.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两百多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经典著作之列.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工艺问题的数学方法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和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他是美国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当选为外籍院士的中国学者.他还当选为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的名字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宋尼博物馆,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88个数学伟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喜泪沾裳.为了重建自己的家园.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丢下了优厚的薪俸、汽车和洋房,怀着一腔热诚,携全家,登上一艘轮船于1950年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他在户口簿的文化程度一栏中填上了:“初中毕业”4个字.这对华罗庚来说是个难忘的字眼,而对别人来说又是个费解的事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着他的成才道路吧.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开了一个小杂货店,惨淡经营,艰难谋生.华罗庚15岁那年,毕业于金坛县初中,后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书.由于家庭贫寒,交不起饭费,只念了1年,就离开学校,失学了.
  华罗庚从小聪明好学,念初中时,在数学课上就表现出了特殊的才华.一天王维克老师给全班出了一道数学题,这是一道出自《孙子算经》的题目:“今朝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王老师在读这道题时,读得很慢,声音抑扬顿挫.读完题目后,王老师把目光扫向全班同学,一张张紧张思索的面孔,一道道疑惑不解的目光尽在王老师的视野之内.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物品是23个.”这是个熟悉的声音,这声音把同学们从思索和疑惑中唤醒过来.大家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这个最先说出答案的同学就是少年华罗庚.华罗庚在解这道题时是这样想的:从“七七数之剩二”开始,就是说,七数余二,那么七的倍数再加二定是这个数,不防设这个数是7×3+2=23.再对23进行检验:23被3除,余2;23被5除余3,因此,23符合题目条件.正是由于华罗庚从小勤奋好学,王维克老师加倍看重他的聪明与才华.华罗庚在学校时给王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在华罗庚18岁那年,王维克老师当上了金坛县中学的校长.王校长爱惜人才,把华罗庚请到学校当会计兼做事务工作.从此,华罗庚更忙起来了.他回忆这段时间的经历时说:“除了学校繁重的事务外,早晚还要帮助母亲料理小店的事务.每天晚上大约8点钟才能回家.清理小店的帐目之后,才能钻研数学,常常到深夜.”这就是说,即使在繁忙的事务之后,华罗庚也不忘学习数学,因此,他的数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华罗庚19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借了一本杂志,名叫《学艺》,在这本杂志的第7卷10号上刊登了一篇由苏家驹教授撰写的文章《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引起了华罗庚的浓厚兴趣.通过阅读与思考,华罗庚发现文章中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于是他问王校长,“能不能写文章批评苏教授文章中的错误?”华罗庚的提问得到了王校长的肯定回答:“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有什么不能批评的!”王校长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名著《神曲》的译者.他的一席话给华罗庚以很大的鼓励.于是华罗庚写了一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的文章,经王校长过目与修改后,寄给了上海的《科学》杂志.文章于1930年发表了.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当时不少人的重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了这篇文章.而且得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仅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金坛县初中的青年人,更感到震惊.他看出了华罗庚的才华,马上写信到金坛中学,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华罗庚接到信后,再三考虑:一方面,他想起在此之前曾因王校长让他在金坛县初中教补习班,由于有人向上告状说王校长任用一个不合格的教员(一个初中毕业生怎么能有资格教初中),王校长不得不辞去校长职位,而且自己也不再教书;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家境贫寒,连去北京的路费都有困难,于是回信婉言谢绝了熊教授的邀请.熊教授接到华罗庚的回信后,这位求贤若渴的“伯乐”又写信去催.信中说:如果你不来,我将亲自去金坛拜访你.华罗庚又一次收到熊教授的来信,从中得知其邀请的真切与诚意,觉得自己实在不能辜负熊教授的好意,只好由父亲出面借了路费,应邀到了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华罗庚当上了一名助理员.主要职务是管理数学系的图书、收发公文、代领文具、绘制图表等.这样,他可以利用工作之余读书、听课.由于熊教授的安排与指导,华罗庚学业进步很快,学习也更加刻苦,常常自学到深夜.他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就修完了大学课程,用4个月的时间自学了英语,并能达到读英语数学文献的水平.另外,他还自修了德文,特别是他听了研究生课程后,数学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他写的3篇论文,先后在国外数学杂志上发表,清华大学的教师对他不得不刮目相看.不久,在清华大学的教授会议上决定让他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人任清华大学的教师.可见,华罗庚的成才主要是由于他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华罗庚在给中学生谈学习数学时说过:“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他还说:“我不轻视容易的问题,今天练习了容易的,明天碰到较难的也就容易了.我也不怕难的问题,我时刻准备着在必要时把一个问题算到底.我相信,只要辛勤劳动,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华罗庚就是这样刻苦学习,才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自学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
  1936年熊庆来教授又推荐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8年华罗庚回到日本铁蹄下灾难深重的祖国,由熊庆来教授推荐当上了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当时的他年仅28岁.在西南联大期间,华罗庚的生活是清苦的.他们一家住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小村子中的两间小厢楼里,厢楼下是猪栏、牛圈,卫生环境可想而知.华罗庚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烟罐,放上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菜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蹭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华罗庚虽然居住在这样的厢楼中,过着艰难的生活,但他还是勤奋努力,不断地耕耘,用3年时间写出了一部数学手稿,名为《堆垒素数论》,华罗庚写完《堆垒素数论》后,自然打算出版成书.于是他又把中文稿译成英文稿,并把中文稿寄到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但是,中央研究院不但未能给予出版,还把手稿弄丢了.这对华罗庚是一个莫大的打击,3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怎么不使他心疼呢!后来,华罗庚把手头的一份《堆垒素数论》英文稿寄到当时苏联的维诺格拉托夫院士那里,终于由苏联把英文稿译成俄文稿出版了.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震动.新中国成立后《堆垒素数论》(俄文版)又被译成中文,在自己的祖国出版了.像《堆垒素数论》先在别国出版,后在国内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上也属于罕见的现象.
  华罗庚一共上过9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却成了蜚声中外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的一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的格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披露了这一成功的秘诀.他提出的“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的箴言是值得后人永志不忘的.这位开拓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巨人,逝世前的遗愿竟是“甚盼尸体能对革命有用,俟墙可作人梯,跨沟可作人桥.”
再问: 要事例能证明这个名人说的话,这个名人做的事证明他说的话。关于时间,勤学,理想,毅力,事例证明!再拜托了!
再答: ××××× 毅力 成功是屡遭失败而热情不减.——林肯 事例在上面 ×××××× 勤学 我不轻视容易的问题,今天练习了容易的,明天碰到较难的也就容易了。我也不怕难的问题,我时刻准备着在必要时把一个问题算到底。我相信,只要勤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华罗庚 事例在上面 ×××××× 理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事例在上面 ××××× 时间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 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事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近代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细胞的物质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