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的[豹——在巴黎动物园]

问题描述:

里尔克的[豹——在巴黎动物园]
我想知道诗人的感受和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豹子形象?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0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豹——在巴黎动物园》赏析
本诗发表于1903年,后收入《新诗集》,为“咏物诗”的代表作,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奥古斯特·施塔尔对本诗的一句评语可以视为本诗的创作背景:“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本诗的含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仿徨和苦闷的心情.”(杨武能)
埃德加,奈斯认为本诗的特点在于诗人“从动物的内心状态出发进行叙述,仿佛他与它化为同一”.全诗“圈出了豹的本质”,刻画出“对令人绝望的无聊和单调的想象”.“诗的中心含义在第二段第3、4两行,它们勾勒出这一尊贵动物的本质和命运:最充沛的力量和潜能,但是被压抑,陷于‘昏眩’——通过铁栏后的关押,通过监禁,通过剥夺自由,而它是属于自由的.”希珀则认为:第三段乃是高潮所在:“豹的灵魂在这里变得清晰可见;仅仅一幅图像:慢慢睁开的眼睛,然后‘四肢的‘静寂’,最终‘心’——被监禁的动物的存在‘在那里’完整无缺.”
袁可嘉将里尔克的创作方法归入“思想知觉化”.他分析本诗说:“与其说是在描写关在铁笼中的豹子的客观形象,不如说是诗人在表现他所体会的豹子的心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他借豹子的处境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
各家评论对本诗的解释基本相同,即诗人通过与“豹”的“同一化”反映了“豹”同时也是诗人自已“被监禁”的感觉.可是,“咏物诗”的宗旨在于揭示事物自然、真实的内在本质.如何解释这一内在矛盾呢?不妨从另一角度来理解这首诗,把它看作里尔克对“咏物诗”的新的创作手法——“客观的忠实描写”以及这一手法所包含的艺术原则所作的图解.试比较被称为《图像集》(1902)的美学纲领的《入口》(1900)一诗:
不管你是谁:傍晚你踱出
那一间你所熟稔的陋室;
远处唯余你的小屋:
不管你是谁.
你的目光已倦于摆脱
破旧的门槛,此刻它缓缓
升起一棵黑色的树,
置它于天际:窈窕、孤单.
创造一个恢廓的宇宙,
如一声话语在沉默中成熟.
当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谛,
目光才轻柔地与它分离……
两相对照,何其相似.笼中的豹与《入口》的主人公一样是诗人的化身.“千条的铁栏”—与“熟稔的陋室”和“破旧的门槛”意义相同,象征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陈旧的思想观念,它们已经成为思想的桎梏,妨碍诗人认识真实的世界.“目光被……缠得这般疲倦”与“目光已倦于摆脱”如出一辙.“图像”与“树”对等,是诗人观察、感受和艺术创作的对象——大自然、“物”.不管是假想的否定——“没有宇宙”,还是现实的肯定——“创造一个恢廓的宇宙”,都旨在说明诗人由主观到客观、由“人”的世界到“物”的世界的转变,前者抽象虚幻,后者具体、真实;同时,这一转变必然意味着对意志的弃绝和对感觉(以视觉最为重要)的倚重,因为一旦感觉受到限制(“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则难免导致“伟大的意志昏眩”.从这种理解出发,诗人以《豹》中的“心”取代了《入口》中的“意志”恐怕绝非偶然——“心”是属于感觉范畴的.“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全神贯注,耐心等待——“在沉默中成熟”),终于达到彻底觉悟,主客合一——“在心中化为乌有”(“当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谛,/目光才轻柔地与它分离”).这难道不是唯妙唯肖的姊妹篇吗?所以,《豹》其实是运用“客观的忠实描写”,反映了诗人新的艺术原则.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周五
下一页:责任的事实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