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三国演义人物水浒和三国 人物各10个 .简要写出.他们的人物性格和 故事.PS 故事只要标题.好的追加50.

问题描述:

水浒传三国演义人物
水浒和三国 人物各10个 .
简要写出.他们的人物性格和 故事.
PS 故事只要标题.
好的追加50.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武艺高超,机智勇敢,性格忠义,降汉不降曹.与士兵和睦相处,深得士兵的信赖.但过于骄傲,最终因此被吕蒙诱杀.
诸葛亮,空城计.足智多谋,决胜于千里之外,兵法严整,性格忠义,受刘备三顾之恩,一心为汉,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诫子书、出师表等
曹操,官渡之战.阴险狡诈,其名言为“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我国北方,建立了魏国.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观沧海、龟虽寿等
三国演义
诸葛亮:先从刘备的用人谈谈,借用诸葛兄一段了,“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这就是一代枭雄刘备的用人方法.刘备是一代枭雄,在乱世他最擅长的不应该是文治和武功,为什么有刘邦的先例.而诸葛兄在一笔带过后,大大忽略了蜀汉后期的重要人才,董,蒋和费,都是刘备留下的才.而诸葛亮选的重要人才只有姜.而他们之间的差距和带来的后果我们大家都很清楚.而且选材和人数大概没有太多关系吧,关键是地位的问题,益州人多无权,而荆州人少有势,我想诸葛兄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所以,从结果看,诸葛亮和刘备在选材上的差距就太大了.
诸葛兄说自己写的是用人篇,却用大段篇幅来描写不是自己选用的人,如:其一是刘封,再说彭羕,其三为关羽,其四为孟达,其五为李严,其六是廖立.一个都不是诸葛亮选的,好象有点文不守题,而细看内容的关键象是在说刘备的用人很有问题.
呵呵,而且在杀刘封的问题上又牵扯到皇位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对刘备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吧.封建的关键就是血脉.嫡亲之人和非嫡亲之人争夺,而且非嫡亲之人刘封在朝里并没有多少势力(这个问题很简单吧,我想诸葛兄一定可以考证出来,如果没有考证可以参考曹丕和曹植的例子,那个不是朝里有两派大臣,而朝里那个有权势的大臣会支持刘封当皇帝?)的情况,如果偏要他和刘禅争皇位,这么联想就有点离谱了吧.
再说彭羕下场,这也正符合诸葛亮一贯的“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的处罚原则.在看,法正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这这这,好象不是一个人办出来的事吧.对了,对法正是刘备处理的,诸葛亮不过是执行者,而对彭羕,的确是诸葛亮处理的.呵呵,看出差距了吧.曹操和刘备可以一个统一北方,一个从布衣到皇帝,在用人上都有唯才用之的优点,为了用一个人的优点可以牺牲其他一些东西,这个可能就叫魄力吧.他们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就有点太过谨慎了吧.
对于关羽,诸葛亮搞平衡的技术真好,可能是和刘备学的.
孟达的问题,呵呵,魏国真是无人呀,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从魏国的角度看,一个“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了十年的蜀汉,他们在干啥哪?他们是在补充对吴战争后的元气吗?他们补充完还要打吴国吗?如果这样还要派人去吴国签和约?那他们干啥,闷头傻发展?魏国各位大臣很多都是汉臣吧,呵呵,恐怕高祖皇帝从那里起兵,先打那里这点基本常识也会知道吧.如果用:“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是故“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来证明了诸葛亮的突然行动?我想这个有点太夸张了,因为这个现象恐怕是战争中经常的事吧.从军事上看,诸葛亮在战争初期局部上兵力是占优势的,所以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很正常.而魏也不是没有集结军队在西方,而是没有马上响应而以.诸位想想,如果真的象历史书上说的这么夸张,诸葛亮早就进长安了,还屡屡出啥祁山?
李严的罪行实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了.弹劾李严有,刘琰、魏延、袁琳、吴壹、高翔、吴班、杨仪、邓芝、刘巴、费文伟、许允、丁咸、刘敏、姜维、上官雕、胡济、阎晏、爨习、杜义、杜祺、盛勃、樊岐.哎,俺咋听说李严是蜀中力量的代表?这个小头目和诸葛亮的荆州大头目的斗争中失败了,所以墙倒众人推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呵呵.
说到廖立,廖立确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诸葛亮就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而诸葛兄在文章中把他贬的一无是处,真不知是这个“二庞统”是真无才,还是刘备诸葛亮无眼,反正是用错人了.诸葛亮看人的眼还真准呀,看清这个老哥明明是“二庞统”的大才,却还要上书给皇帝说:“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结果废其为民.“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这句话说诸葛亮的认人本领真是准确呀.
魏延老哥,只允许诸葛亮这样的人来搞阴谋,自己搞了点诡计就完蛋了.可惜.试问那个政治家是清白的,可惜军事天才往往都枉死.
诸葛亮死后的问题.诸葛亮真聪明呀,果然是识人,用人“准确”呀.居然让公报私仇的杨仪和“勇猛过人”兼富有战斗经验的魏延他们两个仇家一起配合来决定蜀汉大军的命运.这个用人措施果然是亘古未有的.诸葛亮一定是临死糊涂了,才有此决策.
马谡,哎,喜欢蜀汉的后人往往,往往就看这个老哥不顺眼,连刘备都说了:“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偏偏是这个“善于识人用人”的高手诸葛亮就,就用错了他,真是给他老人家的大名上抹黑.
诸葛亮重用荆楚人士的问题,终于回到真正的话题了.好高兴.呵呵.
说到荆州和益州,这个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了.我想大概人才和地理没有太大关系吧,战国时秦最偏僻,但人才济济,为啥,大概是人才政策吧.战乱上,荆州大概还是经历过著名的赤壁大战吧.但这跟人才的多少大概没有多大关系吧.乱世出英才,曹操手下的有几个是治世出来的.所以说地理和战乱似乎和人才的诞生没有太大关系吧.关于交通问题,难道路是天然就有的吗?人走多了,就有路了,如果你吸引人才,自然有人来,再说如果交通真是个问题,大概当年的高祖就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一直窝着吧.因为出去太太难了.
呵呵,终蜀国之结束,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的矛盾(这里不包括同为荆楚人士的魏延与杨仪之争),相较于同时期的曹魏与东吴国内的内部斗争之激烈,也要缓和得多.蜀汉以益州一地,而能与强敌曹魏相抗衡,这与刘备、诸葛亮在处理益州人与荆楚人之间关系上所做出的重大努力,是不无关系的.借主席句话,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呵呵,那个统治阶级可以彻底解决这个根本矛盾?但刘备就解决的很好:“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而这个诸葛亮也解决的不错.
最后看见诸葛兄的总结了,蜀汉人才问题关键由于政治斗争.这点我坚决同意.
其实我认为诸葛兄文中最大的失误就是:
而且诸葛亮曾长期生活在荆州与治理过荆州,他对荆州人才的熟悉程度要远远高于益州人才,这本身也是一种成功的用人方法.时值今日,这样的选人方法也为我们所认同.看看我们对重点中学与名牌大学的趋之若鹜,再看看用人单位对名院高校毕业生的青睐有加.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人者对于每一个人才都能一视同仁,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诸葛亮的用人之法而大加指责呢?
诸葛兄,无意中你说出了问题的关键.恐怕你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点吧.你想过吗?为什么今日的中国为什么一直无法晋升到强国的地位,其关键原因就是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面.前两天看马乡和散人的争论,探讨了蜀汉的经济问题,今天你又提人才问题,你们几个都说到问题的关键了.马乡他们的论题我不想多讲.我就说诸葛亮的人才问题,其实为什么蜀汉后期在诸葛亮死后不振,导致了灭亡.就是因为诸葛亮把一个国家的命运绑在自己的身上,由于这点导致他在用人上面的不放权,在用人上面的过分谨慎,在择人上的选择面小.不是蜀汉没有才,只是诸葛不识才.我们把眼光放远,看看先进国家的人才运用方面,他们在用人上面象曹操一样,用才不用简历.管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管你是用什么途径毕业的,管你有没有文凭,如果你可以在我的公司做好你的工作,我就任用你.在USA,就会出现象盖茨这样连大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用人相对环境宽松.为什么杨志远可以成功,因为他有立足的地方,如果他在中国会是什么样?而曹操为什么可以统一北方,他和袁绍在谈论天下大势时,袁绍说他如果有北方四州,挟地利之势,可以统一天下.而曹操说,他在那里都可以,只要他有人才.而他们的命运决战就是这样的.曹操敢用人,善用人.刘备也是.你放眼看世界,先进的国家都是.而中国哪?恐怕就是你所认可的诸葛亮式的人才标准吧,什么都要德才兼备,什么都要通过一个无聊的考试,什么都要走形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吗?为什么中国无法立足于强国之林,难道真是中国无人才吗?(微软七个核心工程师有三个华人)为什么他们要从中国的清华,北大走哪?不是就是诸葛亮这样的择才的方法束缚住他们的发展吗?诸葛亮倒是一世英明了,可是他留下了什么人才给蜀汉,费,董,蒋,那个不是刘备留下的,只有那个姜维,不顾国家崩溃,还要一味北伐,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觉的诸葛兄很辛苦,可以打出这么多的字来,我很佩服,但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失误太明显了,如果强要辩解就近似无聊了.我们看一个人用人好坏,不是用数字等条件来衡量的,而实实在在的看他的结果.诸葛亮死后的结果就很明显了,就是国家都亡国了,还要什么更有力的理由来证明这个问题?我是很喜欢诸葛亮的,但是瑕不掩瑜,人无完人,他有缺点就是缺点.没有什么可以要回避和辩解的.
所以关于诸葛亮用人的这个问题,我觉的没有什么必要在辩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