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历史颐和园从建成时的历史

问题描述:

颐和园历史
颐和园从建成时的历史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1]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并将「瓮山」之名改回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权阉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为宫廷养马的草料场,有罪太监被发配至此铡草.[2]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将威胁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响到漕运.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德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3]
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廿四桥等等.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
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4]
清朝道光年后,由於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还政」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於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修复.
清帝逊位后,颐和园成为清室私产,1914年始对外售票开放.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后,颐和园被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
1949年后,颐和园一度被中共中央党校圈占.多位共产党政要以及毛泽东故交(如柳亚子、江青)均曾在园中的听鹂馆等处居住.1953年起,颐和园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其后经历多次大修.
1998年11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在北京海淀区.原为帝王行宫花园.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设为行宫,明时皇室改建为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名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移用海军经费重建,改名为颐和园.面积约2.9平方公里,水面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以万寿山为中心,前山有728米水彩画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著名建筑.面临昆明湖,点缀清晏舫(石舫)、知春亭、十七孔桥和凤凰墩等.东宫门内有仁寿殿、德和园、乐寿堂、玉澜堂等一系列建筑.后山苍林修竹.东北角的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富江南园林情趣.西有桃柳夹道的长堤.园外借用西山、玉泉山之景,景物曲折多变,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布局,体现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度技巧,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地位.1924年辟为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hfftbj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