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这首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问题描述:

减字木兰花这首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0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减字木兰花是词牌名,不知道你说的是哪首,下面是比较有名的几首的赏析.
  《减字木兰花》 作者:朱敦儒
  刘郎已老1,不管桃花依旧笑2.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3.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4.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5.注释:1.刘郎: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郎州至京城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又,《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常代指一般男子.2."不管"句: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重院:深院.谢家:泛指秦楼歌馆.4."多似"句: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国破"句: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鉴赏:宋人作诗有多用故实、点化成句的风气,在词的创作中亦有所体现,此词短短四十多字中有四处化用了唐人诗句,且浑然天成.首句连用二典,自言年事已高,桃李春风、儿女情长都已与己无干,表达的是"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感.后言自己身边无人识弄管弦,想要听一听琵琶便得去寻访歌妓.下片写琵琶曲终勾起词人满腹愁思,以致如浔阳江上的江州司马一般泪湿衣襟了.那到底是何种愁绪让词人感触如此之深呢?末句即将原因和盘托出,原来是国破之痛、山河零落之悲!"落照红"三字,即是夕阳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隐喻宋季国运的衰微气象.
  《减字木兰花》 作者: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注释:一枝春欲放:此指买得一枝将要开放梅花.泪染:眼泪濡湿,这里指露水浸染之意.彤霞:红色彩霞.这里指梅花之色彩.簪:名词作动词,即插于发中.徒:只.比并:放在一起比较.赏析:此词,当是李清照年轻时所作,表现女主人对春花的喜爱,对容貌美及爱情的追求.远用心理描写、拟人等手法.语言活泼、清新.
  减字木兰花 作者: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鉴赏:这是一首遭掳掠的女子题于客舍上的词.它表现了南宋末年遭金人掳掠的女子那种欲哭无泪的悲愤心情.南宋宁宗嘉定末,金遣四都尉南犯,掳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归.有女题此词于泗州(治所在临淮,今江苏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原城池已没入洪泽湖).词的上片,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远望淮山高耸,绵延千里;淮水浩渺,烟霭迷芒.“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如今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胡楚:“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寄人》)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上片,取眼前景,喻胸中情,随意贴切,不假雕饰.一、三两句摹山范水较为一般,二、四两句倾注作者沸腾的感情,使山河为之变色,极具感人力量.过片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这怎不令她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下片着重通过人物细节的描写:“东望眼”、“有泪无言”来表现被掳女子的深沉悲愤,极富感染力.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100 ,11
下一页: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