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故都的秋读后感800字

问题描述:

求故都的秋读后感800字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平,一座精美但又脆弱的古城.它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深到极处美到极致.在十九世纪突然卷起的风云中,它却显得如此的衰颓.
郁达夫本是江南人,为何会对北国的秋有着如此深切入微的感受和观察,这是十分值得玩味的.“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看“碧绿的天空”,听“训鸽的飞声”,数“漏下来的日光”;扫街的在树影 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些落寂”.这些都是经过作者的悠悠的态度过滤以后描绘出来的画面,并且这等细到极处的笔墨,既显得清新,又轻笼着一层古城的沧桑,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孤寂.
在 郁达夫的眼中,故都是一种象征.这时它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故都,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故都.重游故都,他心酸甚多.一方面,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三岁丧父,中年丧子,爱妻离异,母亲和兄长惨死,这些无不让他“无语泪先流”;另一方面,当他看到此时的北平就像是风雨飘摇的浮萍时,他那心中对于祖国的一片挚爱瞬间爆发了出来.因为此时中国北方战云密布,继东北沦陷后,日寇又相继占领了山海关和承德,进而觊觎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在内外忧患的夹击之下,郁达夫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写出了〈故都的秋〉.
在中国的传统诗歌和散文中,关于秋的描写可谓连篇累牍.郁达夫本人也对秋怀有特殊的情感.于是他在写秋的景色上集中了更多的笔力,这种笔力不仅仅表现在对于景物和画面的描绘上,更表现于他在对比中所寄托的情思.作者先从南方的秋落笔,然而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自远而近的描写方法,而是蕴藏着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和情怀.
凉风秋雨,落蕊寒蝉,这是江南也有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在古都,槐树的落蕊满街都是,寒蝉的残声处处可闻,让人不禁产生“天凉好个秋”的感觉.然而,古城与历史赋予它的文明似乎在时代风云和战争的硝烟中,摇摇欲坠.这不禁又让人生出一种眷恋,对美的一种眷恋.故都的秋美就美在它的清和静,美在它的色彩浓,回味永,美在它的百读不厌.这种美不似上海的热闹,南京的辽阔,扬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这种美也因作者的追寻而永驻人间.
读〈故都的秋〉,我们固然不必去追究作者有佘么微言大义之辞,但对他的心灵感受的隐秘活动却是应当细心体验的.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很难说这仅仅是一种对于自然节气的流连依恋之情.如果不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写下这段文字,也许人们不会去做任何联想;可是即使撇开那特定的历史背景,这段文字也仍然不失为感情深挚的好文章.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立体世界,是一件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加以考察研究的艺术品.
从始至终,始终透露出作者一种凄清的委婉之情.这种情绪,犹如面对即将别离的乡土而产生的哀思,又如把玩一件艺术珍品而眼看着它将落入 别人手中所产生的不舍之情.郁达夫极写故都的秋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正透露出他在这清静之中心中的悲凉.
寄情于山水之间,托情于自然风物.那股凄清悲凉而又如丝如缕的感情溪流载着悠悠之意流入你我的心间.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