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提高散文文采?

问题描述:

怎样快速提高散文文采?
善散文,写作比较阳刚那种,怎样速度提高我的写作水平与文采?
请高师授教!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的文采,离不开语言、联想和个性、目的.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若要将其造化成和谐的意象色彩、自然的语言节奏、隽永的情感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功夫,净化笔墨的容纳能耐.
  写作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富”.要使语言能表现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象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富”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互映衬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根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一篇优秀的出采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
  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
  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愈发敏感.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
  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
  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 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
  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杨阑想起李修平);
  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
  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
  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
  散文的个性离不开时代性.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让心中储存的意象和蓄积的情感在自己驾轻就熟的语言中艺术化地释放,这是精神的开放、境界的开放.对于境界的把握,应比读者高出一个层次.中外散文名家的成功经验证明,散文创作必须讲究有个性的风格和形式,没有风格的写作最终会失去创作的个性,使文章无精打采.
  散文作者是处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有感而发,才写出这些作品的,因此散文作品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朱光潜老先生在说到文章鉴赏和评价时,讲了一个“知人论世”的原则,就是肯定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如果我们在分析一篇文章时清楚这一篇文章产生时所处的时代的特征,这个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所充当的社会角色,那么我们眼前的文章就不难理解了.朱自清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华民族的前途暗淡无光的情况下,担心民族命运的安危,心中苦涩,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这种不满还不能直白地说出来,于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这种感情,隐于文中,溢于言外,形成了朱自清特有的文风.比之于朱自清,郁达夫的情绪要消极一些,爱国的热情也没朱自清那么强烈,在他的笔下,个人的文人情结就要浓郁得多,文章的气势也没有朱自清的文章来得宏大,但是文人细腻的笔触却能写出很多人的内心情绪,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同样是进行文学创作,鲁迅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铜琶铁板,烈酒西风,因为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拯救民族的历史责任感,所以,只要是危及民族利益的,他就给予痛击,只要是有损于国家前途的,他就坚决批判,毫不留情.这样伟大的人格,这样强烈的情感,他的笔下能产生风花雪夜式的文字吗?《猎户》写于新中国建国初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要号召人民保卫既得的果实,全文用了古代“比”的手法,政治色彩很浓,相对少了些人文的东西.与之相类的还有很多,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等.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写作目的,散文的写作目的不外乎宣泄感情、表明观点、说清问题这几点,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文学特点的散文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应该是具体的、个别的,而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具有代表性,也就是文学作品的典型性.它基于生活,反映生活,却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是生活的艺术摄影而不是生活照.这一点是许多朋友写作时所遇到的难题,也是容易困惑的地方.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的情绪.读过这篇散文的朋友是否思考过,它是写一个人的,还是写一类人的;是写朱自清的心理活动,还是写以他为代表的那群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心理特征?朱自清在写文章时,仅仅是要表达对他眼前的荷塘月色的喜爱吗?是要表达对他向往的古代江南生活的追求吗?
  《故都的秋》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抒情高手,在这篇文章中,他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他是为表明自己对北国的秋有一种特别的偏爱才写的这篇文章吗?为什么他的文章总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总能让人读后激动不已,对社会、人生产生一种认识上的飞跃,他采用了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让读者有了这样的感受?对他的作品怎样进行文体分类?他的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以记叙为主,还是以议论为主,亦或是以抒情、描写为主?
  这些文章写的都不是具体生活中具体的人或物,而是已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现实社会中一类人或物的代表,具有普遍性.
  《荷塘月色》中的“我”,已经不是作者,而是当时这一类知识分子的代表;郁达夫如果不是写了一大批人的内心情感,他也不会让那么多的读者产生共鸣而欣赏他的作品,显然他笔下的情不是他个人所独有的;鲁迅的作品更不用说,我们知道他是非常注重作品中形象的典型意义的;吴伯箫在《猎户》中记述的绝不仅仅是几个猎户,而是以这几个猎户为代表的“猎户”的形象.
  作者在进行散文作品创作时,不是仅仅写出“形象”就完事了,而是要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对社会的看法和观点,因而以此适应社会的方法和途径.象《荷塘月色》,作者写荷塘,写月色,最终目的是要抒发内心的抽象的感情,如果只理解为他对荷塘月色等景色的喜爱,或是对古代江南生活场景的向往,那也还没意思,而是没有直接说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矛盾心情.《故都的秋》也不是仅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的秋的喜爱,而是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看法,一种感情;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提示人们选择生活的方向,因而引起反动当局的巨大恐慌;至于《猎户》,作品表现的是一种“猎户”的精神,描绘猎户的形象只是为表现这种精神而作的铺垫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