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创作与发展

问题描述: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创作与发展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1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法国喜歌剧
在梅耶贝尔以后的一个时期里,在意、德歌剧的冲击下,法国大歌剧出现颓势.可幸的是一直受法国人喜爱的喜歌剧仍保持着发展的势头,并从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出现两个分支,即以流行曲调为主的讽刺性轻歌剧和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为题材的抒情歌剧.喜歌剧成为19世纪下半叶法国歌剧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作曲家,大多是喜歌剧的作曲家.奥芬巴赫和托玛便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芬巴赫
雅克·奥芬巴赫(1819-1880年),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出生在德国,原姓埃伯斯特,后以原居住地奥芬巴赫为姓.他父亲是科隆大教堂的合唱指挥,并成为奥芬巴赫的音乐启蒙老师.1833年,父亲送24岁的奥芬巴赫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此后他便定居于此.奥芬巴赫曾从阿莱维学习过作曲.他担任过巴黎喜歌剧院的演奏员、法兰西歌剧院指挥,创办了巴黎人的轻歌剧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移居到意大利和西班牙.1876年到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并作访问演出. 1880年,奥芬巴赫在《霍夫曼的故事》排练期间去世.
奥芬巴赫最主要的成就是轻歌剧,直19世纪中叶,他在20多年里创作了近100部轻歌剧,这些作品在巴黎盛极一时.奥芬巴赫于1853年写成了第一部喜歌剧《佩皮托》.1858年10月21日,他创作的《奥菲欧在地狱》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该剧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奥芬巴赫将其改编得面目全非,当局指责这部作品亵渎了古代文学,影射政府.但观众却很买帐,票房直线上升,这使作为剧院经理的奥芬巴赫喜大于忧.
奥芬巴赫最著名的喜歌剧是《霍夫曼的故事》,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这部喜歌剧有三个独立的故事组合而成,讲述了霍夫曼与三位女子的爱情遭遇,情节滑稽、怪诞.剧中的《木偶之歌》、船歌《美丽的夜》《啊,上帝,多幺迷人》等,都很优美动听.
奥芬巴赫其它的喜歌剧还有《美丽的海伦》(1864年)、《巴黎人的生活》(1866年)、《盖罗尔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年)、《拉·佩丽肖尔》(1868年)等.
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奠基人和杰出的代表.他面向大众,把舞台剧的传统,喜歌剧的形式,巴黎林荫略的活报演出与城市民谣相结合.他的曲调贯穿着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情调,广泛采用生活舞蹈,如华尔兹,加洛普舞 、康康舞的节奏.他的轻歌剧充满嘲笑与讽刺的内容:帝国的当权者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腐败.但也有迎合权贵口味的一面,娱乐性强,甚至有色情性的表现二重性也正是他的艺术所以能在第二帝国存在的原因.奥芬巴赫的音乐对奥地利的苏佩、施特劳斯、沙利文匈牙利的、莱哈尔以及现代的美国音乐剧都有影响.
托玛和他的喜歌剧
夏尔·路易·昂布鲁瓦茨·托玛(l811-1896年),托玛出生于音乐家庭,托马幼年随其父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7岁进巴黎音乐学院,1832年21岁的托玛获罗马大奖.从1837年开始创作了歌剧第一部喜歌剧《双层梯》,曾获柏辽兹的赞赏,很快获得成功.1849年即以《总督》占上当时喜歌剧作曲家的榜首.但是此后连续出现一些败笔之作,最后新创作的时期才来到.毫无疑问地,那是受古诺《浮土德》的刺激.从这样的体验而于1866年孕育出的,就是使托玛之名留传青史的《迷娘》,《迷娘》1866年11月17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此剧则获得空前的成功.随后的半年间居然上演一百次之多.此剧的法语剧本,是由巴毕耶和卡雷共同执笔.这两位当时颇负盛名的作家,《迷娘》一剧中最著名的《君知否南国》是直接从原作的诗翻译的.它是根据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改编,剧情梗概是:到处卖艺的吉普赛女艺人迷娘,与富有的大学生威廉相爱.而剧团的老演员洛塔里奥对迷娘也怀有好感,他为了阻挠这对年轻人的爱情,竟企图烧死迷娘.威廉计划把迷娘带回自己的故乡意大利,并为她卖一座豪华城堡.而这座城堡唤醒了洛塔里奥的回忆,他便是城堡原来的主人,而迷娘则是他的女儿.最后,父女相认,迷娘和威廉终成眷属.它的音乐体现了托玛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缠绵的风格.这部喜歌剧中有不少精彩的唱段,如迷娘的《你可知道那个地方》、菲利雅的《我是蒂塔妮娅》、迷娘和洛塔里奥的二重唱《轻盈的燕子》等.《迷娘》是一部深受观众欢迎的喜歌剧,在19世纪的后30年里,它上演了1000多场,并始终保持了很好的上座率.
过了一年多后,也就是1868年3月9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的五幕歌剧《哈姆雷特》再获佳评.这部作品除了音乐创作相当成功外,还是第一部把萨克斯管引进乐队的歌剧.《迷娘》和《哈姆雷特》这两部作品显然都和古诺有关.也由于这两剧的成功,他才得以替代古诺担任巴黎音乐院长.托马一生作有20部歌剧,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富有传奇色彩,但在表现上缺乏应有的深度.
杰出抒情作曲家古诺
进入19世纪的后半期,法国歌剧的抒情性加强,大歌剧逐渐衰弱,而适合现实生活的喜歌剧形式--可以夹带对白的、主要人物不多的简洁的歌剧形式--与意大利风格结合,得到发展,它不仅用以表现喜剧性的内容,甚至可以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一批创作个性和美学观念并不相同的作曲家们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法国的抒情歌剧流派.古诺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1818-1893年),法国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古诺出生于巴黎,自幼随母亲学习音乐,向雷哈学习作曲.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的老师有阿莱维、勒絮尔、齐默尔等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入学第二年,即获得该院的音乐大奖--罗马大奖的第二名,又过两年,他以压倒多数的选票荣膺罗马大奖的第一名.1839年,获奖后的古诺赴罗马学习进修,并访问了维也纳、柏林、莱比锡等地,接触到各国著名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古诺于1852年出任巴黎最大的奥菲翁合唱协会的指挥.1858年任职于巴黎抒情剧院,在那里创作出了第一批歌剧.古诺最著名的歌剧是《浮士德》.这部典型的抒情歌剧作于 1859年,在巴黎抒情剧院上演,但演出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古诺用10年时间对其做了修改.1869年3月,《浮士德》在巴黎歌剧院再度公演,从此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歌剧之一.成为抒情歌剧的第一部典范.在以后的8年里,仅巴黎歌剧院就上演了1000场,而在20世纪头10年中,它在德国共演出了3000多场.《浮士德》取材于歌德的同名戏剧,但故事情节与原作相去甚远,只是采用了其中浮士德和玛格丽特爱情故事的框架.《浮士德》的音乐较多地吸取了城市通俗歌曲的曲调,对玛格丽特内心情感的描绘十分成功.她的咏叹调《珠宝之歌》是一首旋律优美华丽,能够充分表现花腔女高音才华的优秀歌曲.在重演时,古诺将原来的对白改为宣叙调,增加了法国人最爱看的芭蕾舞场面,更使这部作品熠熠生辉.
古诺其它主要的歌剧作品还有《萨福》(1851年)、《萨巴女王》(1862年)、《米雷叶》 (1864年)、《鸽子》(1866年)、《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年)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举家迁往伦敦避难,由于他成功地创作了歌剧《浮士德》而成为英国王室的贵宾.1874年,古诺回到法国,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波里厄特》(1878年)、《萨莫拉的贡品》(1881年)等.
古诺是杰出抒情作曲家,他共写过12部歌剧,除《浮士德》获得过辉煌成功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也十分出色.古诺缺乏剧场感觉和经验,尽管旋律优美,由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新鲜感,因而影响了歌剧应有的魅力.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
浪漫主义歌剧在19世纪下半叶发展到了顶峰,在欧洲三个音乐大国中,都出现了世界级的杰出作曲家.
在意大利,威尔第使歌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因此成为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最重要和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德国的瓦格纳.如果说他以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话,那么瓦格纳是他们的集大成者.他对19世纪歌剧事业做出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分.法国的古诺和比才虽然与瓦格纳、威尔第不能相提并论,但他们的作品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绝不能低估.特别是比才,由于在创作中表现出了自然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成为浪漫主义终结和真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
威尔第的浪漫主义歌剧
罗西尼跨越两个时代,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代.威尔第则是完全属于19世纪的艺术家.他出生于1813年,卒于1901年.19世纪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和文化方面都充满决定性的世纪.威尔第从1839年至1893年为舞台而创作,在这期间,他走过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全部领域.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中的合唱被改编成爱国歌曲,在意大利国家统一运动中表达着自由与独立精神.威尔第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和舞台效果的处理,但有时也因其太过标新立异,导致不能通过当时的检查.
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年),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玛公国布塞托市的小镇隆科莱.父母经营着一家兼做杂货铺的小饭馆.他们沉默寡言、忧郁孤僻的性格,遗传给了威尔第,并成为他一生中的“种子”性格.威尔第出生时,帕尔马正遭到奥地利人的大肆侵犯,他们想赶走拿破仑的军队(19世纪早期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时间不是遭受拿破仑的侵略,就是遭受那些想赶走拿破仑的人的侵略,总归是脱不了拿破仑的干系).由于当地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所限,威尔第没有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对音乐的爱好. 1925年, 12岁的威尔第开始做管风琴师.威尔第的父母希望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于是把他送到附近的布塞托城,他在那里住在另一个名叫安东尼奥·巴雷奇的食品杂货商家中,安东尼奥·巴雷奇掌管着当地的音乐会社.年轻的威尔第很快就为该城的乐队写起进行曲和其它音乐,不过更多是写为他自己和巴雷奇招人喜欢的女儿玛格丽塔弹奏用的钢琴二重奏.
1828年的威尔第从布塞托音乐学校毕业.他选择音乐作为其终身职业,并尝试创作了几部协奏曲,他为在布塞托剧院上演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写了一首序曲,引起了小城的轰动.此间,巴雷奇为威尔第的成名立业,甚至生活起居,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和资助.这种支持和父爱般的关怀,一直持续到他逝世.
到1832年威尔第19岁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