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初中作文

问题描述:

成长的初中作文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次深刻的教训
一天晚上,姐姐在家写作文时写错了一个字.她拿出修正液,在错字上一抹,错字便不见了.见此情形,我想:那个错字真的消失了吗?于是,我便好奇地举起那张纸,在电灯下一照,却看见刚才被抹去的那个错字依然清晰可见!
看到灯下的错字,我忽然想到:用修正液改错字,不就像人们在犯了错误以后试图遮掩的现象吗?可是有一句话说的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对此,我深有体会.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姐姐给我出了几道难度较大的数学题.我想了半天也没做出来.我想问姐姐,但又怕姐姐说我不认真学,于是,我趁她出去买书的机会,赶紧给正上初三的哥哥打电话.在哥哥的帮助下,我终于写出了答案.
后来,姐姐回来了.我得意洋洋地把答案递给了她,可姐姐看后很严肃地问我:“这,是你自己做的吗?”
“是!”我硬着头皮说.“那你给我讲讲你的解题思路吧.”姐姐严厉地说.
天啊,让我讲什么解题思路!这答案都是哥哥告诉我的,我哪有什么解题思路啊!
“犯了错误并不可怕,承认错误并改正过来就是好孩子.如果犯错后仍然试图掩盖,那只能是错上加错,到头来受害的只能是你自己!”听着姐姐的这番话,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真恨不得在地上找个缝儿钻进去!
从此,姐姐那语重心长的教诲便时常在我的耳边响起.是的,对待错误我们应该只有一种态度,那就是一定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童年的那件事让我感受十分深刻,我觉得那件事对我的成长十分地有意义.
简评:
错误是掩盖不了的,而且更有些时候会欲盖弥张.作者以涂改液改字为喻,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诠释了这一道理.
开学之后
在我的期待中,新学期开始了.
开学之后,同学们都在讨论着下一步是否分班的问题.就在我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班主任说了一句让我们全体同学都静下来的话——接下来我们分班!
天哪!本来我们都盼着分班,因为分班后图个一时的新鲜嘛!可是这一刻,班里鸦雀无声,大家似乎都在思索着什么.两年了!我们朝夕相处,现在就要各奔东西,当然会有万分地不舍.之前我还开玩笑地拿出一块糖送给同学说这是分别之前最后的礼物;还告诉同桌,这是最后一次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最后一次……可是现在看着熟悉的同学们,我的眼睛湿润了.
分班之后,没有一个好朋友跟我在一个班里,这使我十分苦恼.不过很快,我与新同学们渐渐熟悉了.见了以前的同学,都感觉非常亲切,也总忘不了打声招呼.
分班后我又认识了不少新的同学,交了一些新的朋友.尽管这样也挺好的,但是回忆起我们以前的班集体,还是有点怀念.怀念那些同学,怀念我的老师们,怀念我们在一起的那些快乐时光,怀念我们的笑,怀念我们的哭.现在见了我们以前的老师,我会感到特别地亲切,大老远地看见老师都会跑到跟前亲热地叫一声“老师”.透露一下,当我看到以前的老师找他们的新学生谈话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有些淡淡的醋意呢!
升入初三了,我要收起我的那份放荡的心,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去迎接明年的中考.
最后,我祝初三的同胞们明年能够取得好成绩,也希望初一、初二的学弟学妹们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让我们共同奋斗!
以前的同学,请你们不要忘了我,我是你们永远的同学!老师,我是您永远的学生!
简评:文章包含深情,真实地写出了分班前后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心理活动描写十分成功.其中第三段的描写让人很容易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在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抒发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长的滋味
清晨,天刚蒙蒙亮,一阵可恶的声音又传来,闹钟又响了.我不情愿的洗漱更衣,唉,今天又要考试了,我这读了五年的“圣贤书”还不会背呢!怎么办?脑海里浮现出班主任“横眉冷对”的眼神,父母滔滔不绝的唠叨…….随后,我便找出那堆“精神营养品”开始我的“文化海洋游”.
通过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失败,我知道人必须经过追求和奋斗才能生存,这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喜欢把我心里的烦恼写在纸上,然后折成飞机,飞出去,最后捡回来定成一个小本子,我可以不受束缚,不会因为“诽谤”奥巴马而进监狱……我大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舒畅.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我发泄情绪,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我的写作能力.但好景不长,因为有两个人侵犯了我的隐私权,但我又没有能力把他们告上法庭来赔偿我的精神损失费,只因为他们是我的爸爸、妈妈.看来我以后必须加倍小心,留个后手.
通过我的努力,我的一篇文章终于在校刊上发表了,拿着老师发的奖品,心里甜滋滋的.
我已不是那棵小草了,虽然我再怎么生长也不如天高,不如地大,但我有了追求,我拼搏了,我长大了.
成长,是一个人的必经之路.
成长,是锋利的磨刀石.
成长,是我们的七彩之梦
要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以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吧!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