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文体是什么

问题描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文体是什么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学 沈建国
〔单元简说〕
回顾人类历史,观察时事风云,血与火的战争始终伴随着和平的呼声而不断爆发.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二大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学生,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感受战争,思考战争,了解历史,明白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本单元五篇课文,以战争为主题组元,内容上兼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个方面,文体上以叙事性作品为主.文中既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英雄群像,有“老头子”那样的孤胆英雄,又有南斯拉夫母亲那样感人肺腑的形象;有百万大军横渡千里长江的壮阔画面,有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又有老妇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情景各异,又惊心动魂,一定能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魂的情景,最终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单元教学的几个问题
1.要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适当介绍历史背景.课文所写的战争,远的已经相隔一个多世纪,近的也相隔半个多世纪了,备课时需要进一步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熟悉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可以翻翻历史书籍,至少查查《辞海》的有关条目,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要结合记叙要素的知识,指导学生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就是把握记叙要素.通过反复训练,养成阅读习惯,每读叙事性作品,就留心六个要素,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叙事性作品最吸引人的是动人的情节,时间、地点、人名等等则易于忽视,以致印象模糊.懂得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乃要素所在,提起注意,才能达到全面把握的目的.
3.要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要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中思考的习惯,不断地问一个为什么,以加深理解.要由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出发,由表及里地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思考这类问题,可以深入发掘作品的意蕴.例如,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深深一鞠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为此深入理解老妇人的思想感情.
4.要运用假设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假设一种差的表述,与课文好的表述一比,就容易体会到原句遣词造句的好处了.一篇课文举几个例子,与学生一起咀嚼咀嚼,品味品味,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对于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是教学重点之一.本单元每一课都注意设计“语言题”,根据各课特点,设计揣摩的方法.)
1、 新 闻 两 则
〔课文说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大家熟悉的传统课文.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毛泽东汇总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新闻主体部分是并列的三个层次,宜用列表方法整体把握内容.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可以着重探究本文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还可以探究并列的几个方面是怎样彼此关联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导语概述解放南阳之后,说三国,道后汉,用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接着回顾一年来,蒋介石由“极重视南阳”到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说明蒋军全局败坏的形势.再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再次回过头来说南阳逃敌的命运.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要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设计举例〕:
一、学生自读课文.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学生课前还通过网络等查阅有关渡江背景,在班上交流)
二、感知体验课文
(一)、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战况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教师指导:全文朗读的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像“冲破”、“横渡”等词语重读,读出胜利的喜悦……
(二)、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向观众介绍渡江战役的战况,那么你将如何介绍?(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要介绍渡江的背景;20日、21、22日战况分析(可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要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各小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三、生成-探究性学习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4、“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体现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结合课文指导有关新闻知识:标题、导语、主体;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略)
四、听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2、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的情感和语言的精练.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学生仿照第一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
学生生成问题指导(可参见《读写导航》):
1、试用“‖”线,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划分层次,并列出层次提纲.
2、新闻报道的事件必须具有时效性,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内外事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为什么要概述一年多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和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3、两则新闻中,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情形,我们可以用很多成语来形容,请写出五个.
4、想想两则新闻中,国民党反动派为什么会节节败退,而人民解放军则战无不胜?
〔课后延伸〕
1、创造条件,观看《渡江侦察记》、《开国大典》之类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运用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学校(班级)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闻报道.
2、关心国际国内时事(中东局势的发展,巴以和平进程等),到班内说一说你关注的新闻和你的评论.


2、芦花荡
〔课文说明〕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柞用.(本文在文学界有诗意小说之美称)
〔教学设计举例〕:
一、导入:可观看《铁道游击队》或《小兵张嘎》等片断,……
二、整体感知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的句子找出来,并想像芦花荡的景色美.
(二)感受人和事(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
1、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已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如: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战斗;如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 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说话,重点探究事件的过程与意义.(开放性答案,教师评点、激励)
3、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品味老头子和小女孩的对话,体会老头子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三)、感知诗意小说的语言和意境美
有的赏析文章说,孙犁《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心境相谐,不仅能渲染故事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你在文中举一例说明.
三、强化体验:
小说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传奇色彩,请你以“XX的老头子”(如自尊、自信的老头子,机智、勇敢的老头子等)创造性地把故事情节说给大家听.
四、拓展创新:
《荷花淀》和《芦花荡》是姊妹篇,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荷花淀》

3、蜡 烛
〔课文说明〕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酉蒙诺夫的作品.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寓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麦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惟一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这一点火焰”“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永垂不朽”.“二战”分为两大阵营,法西斯阵营和反法西斯阵营,法西斯阵营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视苏联红军为亲人,她的恨与爱是那样深沉.作品刻画这位母亲没有语言描写,只有动作描写,显得深沉含蓄.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
〔教学设计举例〕
一、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情节
二、生成探究性学习
1、找出课文中对哪些内容反复进行不厌其烦的描写?
(交流: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的交代与描写.)
2、分别找出并品读对这些反复描写交代的句子.
(1)对炮火的11次描写
(2)对蜡烛的6次描写
(3)对老妇人围巾的4次交代
(4)对老妇人“爬”、“跪”动作的3次具体描写
3、合作品析
1、对炮火多达11次的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特殊氛围里,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见烛光象征意义)
3、“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和爱.
4、三次写“爬”具体写出了老妇人的年老体衰,三次写“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又更生动地表达了这种爱的深沉.
三、朗读体会:清晰响亮地、富有激情地把文章念出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共鸣.请你有表情地朗读全文,然后谈谈你最欣赏的地方.(有条件的话,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配音朗读.)
四、拓展创新
在我们熟悉的影视片,如《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其中有许多感人的,支持正义战争,具有革命大无畏精神的老妇人(老奶奶)形象,请你回忆看过的影视片或阅读有关文学作品,写下几位这样的老奶奶形象,并作点评价.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文说明〕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布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得到雨果的赞誉,而雨果把话题集中在圆明园上,从圆明园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奇迹说起,谴责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雨果的立场、观点,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不仅同情中国人民,而且敬重中国人民.他身为法兰西人,却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把政府与人民区别开来,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雨果用了很大篇幅盛赞圆明园,让我们想见其原貌.雨果赞扬中华民族是“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这对于我们民族的复兴也是一个鼓舞.根据课文特点,一要探求雨果的思想,二要学习这封信的写法.
〔教学设计举例〕
〔初读课文〕
一、比较鉴赏
本文“赞美”和“谴责”两部分相对独立,情感鲜明,我们可以分块比较赏析,在对比中强化感受,然后进行深层的反思:
1、自读1-4节,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已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赏析
2、自读5-10节,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已感受最深的句子赏析
二、合作探究
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和对侵略者的嘲讽表明了怎样的不同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赞美圆明园,表现了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对侵略者的嘲讽,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三、强化体验
1、圆明园如果能象故宫、秦始皇陵等一样,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被保存完好,那该多好啊!可是她在100多年前被英法联军焚毁了!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
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失去那么伟大的圆明园,我们后人无比痛心,那么对于身边的遗产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呢?
3、对于过去屈辱的历史你是怎么看的?
四、拓展创新
2、在课文的练习中,你给雨果写了信,现在,请你结合港澳回归,北京成功申奥等大事,也给布特勒写一封信.


5、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文说明〕
《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中心意思是“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一声呼唤,孩子们本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根据课文特点,要着重探究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探究作者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来选择材料.
〔教学设计举例〕
一、导入:
1、我们向爸爸妈妈深情呼喊时的回应的是亲切的呵护,而课文中300个孩子的呼喊却回应的是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枪声……
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背景资料
二、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听录音,思考下列问题(可参见《导航》):
1、齐读课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感受孩子们的可爱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2、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
3、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心声,请你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正文前引用了萨特的话:“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记忆是“沉重”的,但又是美丽的?
2、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下了三四个的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3、你觉得文章这标题好不好,为什么?你能再给文章拟个好题目吗?
四、拓展创新
1、关注历史,请你查一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关注时事,请你留意日本军国主义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一再创造机会要出兵海湾的举动.然后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2、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出演还珠格格的赵微,一定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影视名星之一,可你知道一年前,她曾因穿着了一件用日本太阳旗做的服装拍照,结果引起了社会强烈的谴责,你知道这个事件吗?这个事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动呢?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一、活动目的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活动开阔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积累.
3、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4、在系列活动中,同学们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在各个情境中的体验,并使相互之间增进友谊,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
二、活动步骤
1、体验老师课前创设的情境,激发兴趣.
2、从老师处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活动专题.
3、同学们按自选专题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合作、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或收集有关古今中外战争的文字或音像资料;或展开考察、访问、观赏等活动.
5、成果展示(老师根据所掌握的同学们课前准备的反馈信息安排)
附:参考展示方式
(1)呤唱会(歌咏革命战争歌曲或朗颂古今表现战争主题的诗歌)
(2)故事会(讲自己收集的战争故事,包括成语故事、英烈故事等)
(3)演讲会(用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理解)
(4)辩论会(正方:战争可以促进科技发展,产生丰富的战争文化;反方:战争阻碍社会进步,伤害人民身心)
(5)图片、实物展示会(展示自己考察、走访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或收集、拍摄的图片)
(6)模拟“记者招待会”(就某一专题调研,接受其它同学的提问)
(可以有其它更丰富的专题形式)
6、专题小组内推荐若干代表,代表本小组在全班交流.
(组内和全班交流时,可根据各组专题内容,选取不同的展示方式)
7、自评、互评,评出本次活动中的“一级战斗英模”,“二级战斗英模”等等,最后由老师讲评.
8、预期效果:
⑴同学们能全部动起来:具有较强的兴趣,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在互动中达到“活动目标”.
⑵课堂展示活动中,会说的说,会唱的唱,会演的演,同学们表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体验深刻,对战争有了自己的思想.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求形状的题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