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纳米科技就是我们常见的事物包含着纳米科技,不要太深奥的东西,普通一点,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什么纳米原理.至少两

问题描述:

生活中的纳米科技
就是我们常见的事物包含着纳米科技,不要太深奥的东西,普通一点,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什么纳米原理.至少两项,越多越好!满意加悬赏!
1个回答 分类:物理 2014-12-1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
1、纳米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
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
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制备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像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为什么磁畴变成单磁畴,磁性要比原来提高1000倍呢?这是因为,磁畴中的单个原子排列的并不是很规则,而单原子中间是一个原子核,外则是电子绕其旋转的电子,这是形成磁性的原因.但是,变成单磁畴后,单个原子排列的很规则,对外显示了强大磁性.
这一特性,主要用于制造微特电机.如果将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用于制造磁悬浮,可以制造出速度更快、更稳定、更节约能源的高速度列车.
2、纳米动力学: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系统(MEMS),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光纤通讯系统,特种电子设备、医疗和诊断仪器等.用的是一种类似于集成电器设计和制造的新工艺.特点是部件很小,刻蚀的深度往往要求数十至数百微米,而宽度误差很小.这种工艺还可用于制作三相电动机,用于超快速离心机或陀螺仪等.在研究方面还要相应地检测准原子尺度的微变形和微摩擦等.虽然它们目前尚未真正进入纳米尺度,但有很大的潜在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理论上讲:可以使微电机和检测技术达到纳米数量级.
3、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磷脂和脂肪酸双层平面生物膜,dna的精细结构等.有了纳米技术,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新的药物,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细粉,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即超微粒子),则可溶于水.
纳米生物学发展到一定技术时,可以用纳米材料制成具有识别能力的纳米生物细胞,并可以吸收癌细胞的生物医药,注入人体内,可以用于定向杀癌细胞.(上面是老钱加注)
4、纳米电子学: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纳米电子材料的表征,以及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当前电子技术的趋势要求器件和系统更小、更快、更冷,更小,是指响应速度要快.更冷是指单个器件的功耗要小.但是更小并非没有限度.纳米技术是建设者的最后疆界,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纳米雨衣伞是雨伞与雨衣的结合体,纳米雨伞收伞有三折伞和直杆伞的收伞形态(简单说,收伞时有长短两种选择).纳米雨衣可由纳米雨伞转变而成,纳米雨衣又不同于一般的雨衣,因为纳米雨衣可以保证从头到脚绝对不湿.因为纳米材料,所以这雨伞可以一甩即干,雨伞转变为雨衣后,这雨衣也只需穿戴着轻轻一跳也即可全干.
世界上最小的马达是一种生物马达—鞭毛马达.能象螺旋桨那样旋转驱动鞭毛旋转 纳米陶瓷.该马达通常由10种以上的蛋白质群体组成,其构造如同人工马达.由相当的定子、转子、轴承、万向接头等组成.它的直径只有3onm,转速可以高达15r/min,可在1μs内进行右转或左转的相互切换.利用外部电场可实现加速或减速.转动的动力源,是细菌内支撑马达的薄膜内外的氮氧离子浓度差.实验证明.细菌体内外的电位差也可驱动鞭毛马达.现在人们正在探索设计一种能用电位差驭动的人工鞭毛马达驱动器.
日本三菱公司已开发出一种能模拟人眼处理视觉形象功能的视网膜芯片.该芯片以砷化稼半导体作为片基.每个芯片内含4096个传感元.可望进一步用于机器人.
有人提出制作类似环和杆那样的分子机械.把它们装配起来构成计算机的线路单元,单元尺寸仅Inm,可组装成超小型计算机,仅有数微米大小,就能达到现在常用计算机的同等性能.
在纳米结构自组装复杂徽型机电系统制造中,很大的难题是系统中各部件的组装.系统愈先进、愈复杂,组装的问题也愈难解决.自然界各种生物、生物体内的蛋白质、DNA、细胞等都是极为复杂的结构.它们的生成、组装都是自动进行的.如能了解并控制生物大分子的自组装原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必然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更高的水平.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