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与朝鲜、印度、东南亚、西亚、欧洲的关系(交往与冲突)

问题描述:

中国古代与朝鲜、印度、东南亚、西亚、欧洲的关系(交往与冲突)
要与七年级课本结合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古代中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地区交往的概况
  一、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汉朝与朝鲜的关系
  (1)汉朝与朝鲜的往来
  1战国到秦汉时期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和弁韩)曾经多次派人来汉.
  2秦汉时期的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
  (2)中朝之间的贸易发展
  1中国的铁器、铜器、漆器等输往朝鲜;
  2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
  2.汉朝同日本的交往
  (1)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2)秦始皇的时候,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在中日两国流传至今;
  (3)汉武帝时,日本一些部族小国与汉朝已经有了通使关系;
  (4)东汉光武帝时期,赏赐给日本“汉倭奴国王印”;
  (5)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促进了日本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3.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
  (1)中国的铁器农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显著提高;
  (2)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
  4.丝绸之路
  (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安息(波斯帝国)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取其利.
  (2)汉朝与大秦的交往:汉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之间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公元97 年,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未果,166 年,大秦安敦王朝派遣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见于范晔的《后汉书》.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1)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
  A.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非洲的许多国家.
  B.海路方面: a.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b.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2唐朝政府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A.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B.允许外国商人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担任官职.
  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A.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中国都有来往;
  B.7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以后,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2经济文化交流
  A.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B.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都设有“新罗坊”、“新罗馆”说明新罗商旅来中国很多.
  C.新罗立国,采用唐朝的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D.新罗从唐朝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技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A.新罗人喜欢读唐诗,写唐诗;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
  B.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唐朝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和留学生:隋朝时候中日开始相互派遣使臣;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有十三批之多.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A.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B.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多以唐朝制度为蓝本;
  C.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朝都城长安的样式;
  D.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
  3频繁的贸易往来
  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朝货币“开元通宝”.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鉴真;吉备真备
  唐朝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以及中国的高僧鉴真
  (4)唐朝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A.隋唐时期,中国和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B.中国和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C.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
  D.隋炀帝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也派王子回访,受到中国隆重接待.
  2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文化交流
  A.唐朝时印度称为天竺;唐太宗时天竺一再派遣使臣来到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B.中国创造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
  3玄奘和义净西游
  A.玄奘在贞观初年为探求佛学,从长安出发,到天竺钻研佛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他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B.义净在唐高宗时从广州出发,浮海至天竺研究佛学,后来由到达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搜集佛经.武则天时他回到洛阳,带回大量佛经,并且撰写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
  (5)中国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
  中国的邻国阿富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这些国家一再派遣使节前来,每次都带来名马、异药等珍贵特产.
  2和波斯的往来
  A.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经互相派遣使节;
  B.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卑路斯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来客死于唐朝;
  C.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3和大食的往来
  A.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B.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大食.
  4和东罗马的往来
  A.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
  B.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
  C.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的
  5和非洲的往来
  A.唐朝和非洲也有来往;
  B.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
  C.史书记载了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D.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关系
  7.明朝和清朝的对外关系
  ①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率船队先后远航七次,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扩大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我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的友谊.
  ② 对开发南洋的贡献:早在唐时,我国就有人到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我国人民到南洋去的更多了.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积极投入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华侨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 东南沿海军民驱逐倭寇的斗争:明朝中期,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这就是倭寇之患.中国沿海人民纷纷组织武装,抗击倭寇.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防倭.他编练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被称为“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捷,全歼了那里的倭寇.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和俞大猷配合,连续打击骚扰那里的倭寇.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了.
  ④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以后,他们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
  ⑥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⑦ 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⑧ 俄国占领雅克萨等,以此为基地侵犯中国;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主要内容
  1、原因:
  (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各方面领先世界,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人士做出的贡献.
  2、内容
  (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留学生:日本、朝鲜.
  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
  (2)经贸交流:官方和民间贸易
  (3)科技文化交流:
  (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
  (三)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
  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
  (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
  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
  ③交通以陆路为主
  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
  (2)原因:
  ①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②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③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
  (1)特点:
  ①呈双向性(输出、吸收) 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
  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 ④交流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
  ⑤交通是水陆并重 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
  (2)原因:
  ①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②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④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⑤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
  3、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
  (1)特点:
  ①交通以海路为主 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
  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④西学东渐
  (2)原因:
  ①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②明朝中期政治腐败和海防松弛是倭寇为患的主要原因
  ③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海防松弛;思想上固步自封等.
  ④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欧洲殖民者东侵中国.
  ⑤清朝为了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思考:唐朝和清前期实行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和产生的不同影响.
  (四)、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A、经济交流
  西汉:
  ①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②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候也传到日本.
  唐朝:
  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输入朝鲜.
  ②中国的造纸术传到大食,又通过大食传到非洲和欧洲.
  宋元:
  元朝:
  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
  B、文化交流
  (1)中国文化的外传 (“东学西传”)
  1、科学技术:
  a.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
  b.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重要条件.
  d.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e.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
  f.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生产技术:
  a.两汉时冶铸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朝鲜,水利技术播中亚与欧.
  b.唐朝纺织术传入朝鲜、阿拉伯.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3、文学、艺术:
  a.屈原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4、文字:
  a.汉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b.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5、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汉传佛教传到日本、朝鲜、欧洲.
  (2)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西学东渐”)
  1、农作物品种: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
  明末徐光启在他的著作中介绍过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学技术:
  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4、艺术: 隋唐时乐舞受周边邻国影响.风格多样.
  5、宗教:
  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
  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
  c.明朝后期,传教士来华.
  C、附:古代史上的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1、“中学西传”
  四大发明的外传:宋元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唐:造纸术外传)
  科学技术 十进位记数法:唐朝时传到天竺.
  明清《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外传
  两汉丝绸之路上外传的:养蚕铸铁井渠造纸等实用技术传到西亚欧洲
  生产技术 隋唐外传的:制瓷制糖传入新罗,棉纺织技术在元朝传入高丽
  明清时外传的:先进技术和工具传入南洋
  两汉: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大
  思想文化 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佛教传入朝鲜日本
  明清:一些传教士来华,把儒学、道学介绍到西方
  2、“西学东渐”
  科学技术 唐朝: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我国
  明清:传教士把西方科技带到中国,如欧洲先进的水利方法
  技术物种 唐:郁金香、菩提树传入我国
  明清: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
  思想文化 唐朝:伊斯兰教传入我国
  明:传教士把西方音乐绘画介绍到中国
  D.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
  (1)秦汉:以陆路为主.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到西欧各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2)隋唐:分海、陆两路.海路从广州出发,经过马来半岛、印度可达波斯湾,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
  (3)明清: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清朝康乾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
  (五)、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影响和启示
  1、特点
  (1)先陆路后海路,汉以陆路为主,唐水陆并进,宋元明以海路为主.
  (2)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经济服务于政治,官方贸易是主流,是“贡赐”(朝贡)贸易
  (3)伴有先进的内外交流,伴有民族融合
  (4)中国封建时代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2、影响
  (1)对外:
  (2)对内:
  3、启示:
  (1)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流.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第九题,详解
下一页:gyy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