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问题描述:

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个性化服务设置:线路选择: 电信网通教育网
浏览方式: 默认表格
保存公式: 不显示显示



知识
知识图书
图书期刊
期刊报纸
报纸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
会议论文文档
文档词条词条
|
电子书
电子书更多>>
月光曲
详细内容:月光曲概述
一首由贝多芬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钢琴奏鸣曲,之后被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的联想画面而冠以《月光曲》之名.
作者: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曲式结构'创作特点

小学课本中的月光曲
课堂原文(九年义务教育5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0课):
100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课堂原文B(北师大版4年级上):
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边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驻足倾听,琴声忽然停下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 是啊,可是音乐会入场券太贵了,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弹好这首曲子的.”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屋子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一个小伙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满目清秀的盲姑娘.
皮鞋匠看见进来一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吗?”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那!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深深地被这穷苦兄妹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胸中的感情犹如大海的波涛.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曲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接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的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琴声停了,兄妹俩还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屋子,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传说《月光曲》就是这样谱写成的.
赏析
开始部分只是叙述一件事,同时表现贝多芬悠闲的心情,读起来语气平和;而后面部分,写的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和兄妹俩的想像,其情景由静而动,语气、语速自然随之发生很大变化.用具体句子来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这几句话,表现的是那种朦胧的美,再想像一下当时人物的心情应该很平和,读起来,声音轻柔,语速稍慢,语气变化不大.读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骤然加速,语调起伏变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样子,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大海.”语速又再次减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后面要停顿,“波涛汹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个字都极其有力,以表现出兄妹俩陶醉在乐曲中的心情.
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把上面这个优美感人的传说与事实本身等同起来,实际上,据音乐史学家研究,贝多芬从未有此经历.他的《#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标题,是由于音乐评论家莱尔施塔伯认为,此曲的开头让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因此,在第一乐章中,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心灵.舒缓的过渡乐章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夜之感受.不过,这皓月般的恬静不过是贝多芬汹涌的心海中的短暂的憩息.
第三乐章如潮涌来,猛狮般的贝多芬又跃现在急驰奔突的黑白琴键之上.如果说,第二乐章正如李斯特评沦的那样:“它是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那么,终曲乐章就是从万丈悬崖上狂泻直下的洪水.激动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势如暴风骤雨,融进了愤懑、申诉与抗争.坎坷的际遇给以贝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而是搏击与争斗.这个乐章有两个对比性主题,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构成向;上冲击的乐句,显示了坚强的力;后者旋律优美,音调清丽,充满了对信念的憧憬与希冀.两个主题或交织、或对比、或发展、或重现,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涛汹涌,难以止息.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时正是古钢琴向现代钢琴发展转变时期,由于此曲第一乐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钢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适用于钢琴演奏的作品.
月光曲 德彪西
德彪西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那时他才十一岁.后来,他又在这个学院里从师杜朗和吉洛学习和声和作曲.1889年,德彪西在巴黎参观“万国博览会”,这里一些东方国家展览厅里都放送东方音乐,德彪西新奇地发现,这些东方国家音乐的曲调、和声、调式……等等,都和他从学院里学到的东西截然不同,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对东方音乐作了些研究.以后,他常常在创作中运用东方的五声音阶以及一些不同于西方传统作曲的新手法,例如不协和和弦、平行五度的运用等等,后来,他又接触了印象主义诗人、画家,非常赞成他们的主张,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德彪西确立了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格——印象派风格,在德彪西之前,音乐虽然也和各种流派,但他们都是以旋律为中心,旋律在乐曲中占主导地位;而印象派则更注意的是音乐色彩变化以及它们反映在人们脑子里的印象.其它一切如旋律、和声、调式、调性、节奏等都是创造色彩的手段.
钢琴曲《月光》同样具有以上这些特色.这支曲子,作曲家在当初并不是作为一首钢琴小品写成的.它原来是《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段,这部组曲写于本世纪初,全曲由四首乐曲组成.据说作曲家写这个作品是受到诗人吉罗的叙事诗《月光比埃罗》的影响.这首叙事诗是讲:在意大利贝加摩地方有一个叫比埃罗的青年陶醉在象征理想的月光下,他因为沉湎于物质生活为月光所杀.最后,由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得到了月光的宽恕,又回到人了间.
在《月光》这支曲子里,作曲家以清谈的笔墨、朴素的音调,给人们描绘出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图画.乐曲采用了古老的多里亚调式,充满了画意诗情.
乐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降D大调,9/8拍,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人产生的印象;
中段先转到E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D大调.右手的旋律由一些短小的乐句组成,左手配之以分解和弦,好似描写一阵阵清风,轻轻地摇动着树枝,稀疏的树叶发出沙沙响声:
这一段和第一、三段宁静的气氛形成对比,给人以动的感觉,因此比较活泼.
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乐曲最后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飘渺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加富于诗意.
在德彪西的作品里,除了钢琴曲《月光》,还有两首以《月光》作为曲名的歌曲,它们是根据诗人保尔·韦莱纳的诗篇谱写的.可见德彪西对“月光”这一题材的喜爱.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加蒂听了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后评论说:“上行的琶音多么轻盈!好似涌起一股喷泉,然后,在主音和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主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伸展出来的.它宽广、嘹亮而富于表情.”

克洛德·阿希乐·德彪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是欧洲音乐历史转折关头的重要人物,他所代表的风格成为连接传统和未来的纽带.
还在巴黎音乐院学习期间,德彪西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具有敏锐、新颖的音响感觉,厌烦传统和声的繁琐规则.他虽于1889年获得官方颁发的“罗马大奖”,但依旧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个性.1885年赴意大利深造.1887年返回巴黎后,常和印象派画家和象征派诗人交往,创作逐步呈现出个人的独特风貌.这是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德彪西独特的个人风格成熟于九十年代,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擅长用色彩斑斓的和声、细腻透明的配器、变换丰富的织体,描绘自然景物或风土人情,强调主观感受和直觉印象,音乐往往具有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气氛.正是由于这些与印象派绘画风格相似的特征,德彪西的音乐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
他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歌剧《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管弦乐组曲《夜曲》,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月光》、《帆》等均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杰作.
由于健康和战争的原因,德彪西晚期的创作量减少.作品体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音乐语言的继续复杂化,突破了传统的和声与形式的约束,出现了多调式因素;另一种是回复到法兰西古典器乐曲的传统道路,两者都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开始患了致命的癌症,在备受折磨之后,于1918年在德军猛攻巴黎的炮声中悲愤地去世.
德彪西是法国最富于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毕生致力于音乐艺术的“革新”.他独特的、被称之为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特征是:音乐较少激情,避免文学性的叙事,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暗示多于直率的表达.德彪西的创作视野比较狭窄,对自然景物画面的描绘,引起人们遐想的声音,对早已消逝的梦境的回忆以及某些生活场景的再现等,是他作品内容的主要领域.但在这一范畴中德彪西达到了那一时代的最高成就.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填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