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人物曹操的论文

问题描述:

关于历史人物曹操的论文
写一篇 关于 历史人物曹操人物形象的 论文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0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魏国的奠基者.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双全、身经百战的英雄人物.“说曹操,曹操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少有那位古人会像曹操这样,被我们随时提到.但是,现代人对曹操的了解实际上并不多.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是“白脸奸臣”“汉贼”之类,这可以说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但近些年随着对曹操研究的深入,以及今年曹操墓的发现,一阵新的曹操热便随之而起,所以,近十年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曹操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在这里我就对近十年来对曹操的研究概况作一个总结,以便于后来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下,将分几个方面来简述.
  一、 曹操的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155—220年),是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豪门,其父曹嵩官至太尉;年轻时便机警而有权术,被当时名气很大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镇压黄巾军中,他初露头角,历任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在天下大乱时,他更是大显身手,由东郡太守升格为州牧,成为占据一州的诸侯(东汉全国共十三州).建安元年(196年),他接受荀或建议,迎汉献帝至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先后歼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秋,他率军南下,不战而得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打败,统一全国的计划受阻.此后,他一面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一面强化对朝政的控制,为其子曹丕代汉奠定了基础.他精通兵法,是汉末最富谋略的军事统帅.他又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其诗气势称雄,慷慨悲壮.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象他那样的全才式的杰出人物,真是罕有其匹.对于汉末形势的发展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这些方面,历来研究甚多;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历史人物曹操的历史功绩、历史地位,学术界大致已有共识,这里不作更多的论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象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列入世界名著之林的不朽就艺术典型的行列之中,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二、 曹操的性格
  学界谈到曹操 的为人和性格,大抵有两种观点 ,一是将政治人物 的曹操与文学人物的曹操合并来看 ,说其不论为人或为诗 ,均谲诈阴险 ;二是把曹操的政治活动与文学创作分开 ,说其为人谲诈 ,为诗真诚 .但是 ,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笼统 ,都把曹操的性格看成一成不变 的东西 ,不免有些机械 .笔者认为,曹操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 , 青壮年的曹操和老年 的曹操有不 同的性格特点 :青壮年 时期的曹操慷慨通脱 , 自信机警 ;老年曹操多忧多 虑和孤独谲诈 .当然心理学认为 ,人的性格是逐渐形成的 ,不 可能有截然 的分期 .笔者分曹操性格为两个 时期 是 出于探究 的方便 .前期性格的 自信特征当然在后期还存在 ,但是慢慢为忧虑的特征所笼罩 .前 期慷慨机警的性格特征也见于后期 的诗篇 ,但是更多的时候为谲诈的特征所遮掩 .当然从整体上看 ,曹操性格是多重的 ,很多看似矛盾的现象都在他 的身上统一起来 :他用人不疑 ,不为用者就杀掉 ;他唯才是举 ,又嫉贤妒能 ;他杀人如麻 ,临刑又唏嘘流涕 ;他食邑两万户 ,又大力倡行节俭 .凡此种种都说明曹操性格上的多重性 .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 ,虽然衣食无忧 ,但社会地位较低 ,这对幼年曹操游手好 闲的个性有很大的影响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 的过程 中实力 日益强大 ,他挟天子 以令诸侯 , 剪除群 雄 ,统一 北方 .但赤壁之战的失败击碎 了曹操统一全 国的美梦从此 ,统一大业和时光短暂成为曹操生命 中的重, 要矛盾 .这一矛盾 的发展对曹操性格 的演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
  三、 曹操的军事思想
  曹操的军事思想有广泛的来源.首先,来源于他统一战争的实践.曹操在这一实践中,探讨了如何从没有兵、没有地盘起步,如何在群雄包围的内线作战中杀出重围,如何战胜强敌袁绍成长为中国最强大的力量,如何为消灭联合起来的南方势力进行战争准备.核心问题,是在汉末条件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实现以弱胜强,尔后以强胜弱.由于他所处的北方,混战比任何地方都激烈,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经济崩溃,比任何地方都严重,曹操又连克群雄,所以其军事实践也比任何群雄都复杂、生动和成功,为其军事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曹操又是一位好学深思之士,御军30多年,手不离书,白天研讲武策,晚上思考经传,又喜好同众僚属讨论问题,内论御敌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人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经常整夜不停地探讨.沿着这条实践、探讨、再实践、再探讨的道路,最终形成了他的军事思想.这一军事思想,是他个人才力的产物,也是他周围谋士共同智慧的结晶,是指导曹操取得胜利的思想.曹操既反对一味恃武,也反对一味恃文.他肯定战争,称颂战争是济世所需,引证儒家经典说,《易经》称上古有“弧矢之利”(弓箭之利,是在天下建立权威),《论语》曰“足兵”(应保持足够的武装力量),《尚书?洪范》八政曰“师”(古代八种政事为建立和使用军队),《易经》“师贞丈人吉”(当战争是正义的,而且有德高望重的人临阵指挥时,就吉利),《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征其旅”(天帝告戒周文王不可贪求别人土地,但是当密国人来侵犯时,文王则赫然大怒,整军而出,以止其侵犯),以上述经典证明儒家并不一概反战.曹操有征引史实,说明黄、成汤、周武王“咸用干戚以济世”,援引《司马法》“人故杀人,杀之可也”.认为不如此,有可能像只文不武的徐偃王那样,迅速失败,结论是:“恃文者亡”.曹操坚持武力统一中国.一丞相掾属谏止他对刘备用兵,曹操说,你应当了解我,想让我安坐不动,只推行周文王的文德,恐怕我不是那样的人.
  四、 曹操的文学成就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又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他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史家说他“御军卅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确是实录.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用朴质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以诗也是“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尽管在语言形式上极接近汉乐府,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的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采.后来嵇康、陶渊明等人有成就的四言诗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文和诗一样富有创造性.汉代散文,由于受辞赋的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体裁的文章也往往形成某种固定的框框.曹操的散文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却自有鲜明的个性.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文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话是非曹操不能道的.曹操这种“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今天,对于曹操的研究仍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评说,他将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100 ,11
下一页: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