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维的有趣故事 以及他的《相思》的赏析

问题描述:

关于王维的有趣故事 以及他的《相思》的赏析
故事最好可读性强点,赏析最好是现代角度的.
希望在多谈谈相思这首诗,希望多方面的`谢谢~请问还有别的诗名字也是相思吗?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2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王维(公元700—761),字摩诘,盛唐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他的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艺术上极见功力,风格上独成一家.他长于各种诗体,善写多种体裁.他和李欣、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一起合称王李高岑,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又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边塞诗中的杰作多为七言古诗,而田园诗中的精品多为五言律诗.至于“禅诗”,他更是古今独步,所以又被称为“诗佛”.王维广为流传的佳作有许多是五绝:短短二十个字,说出了千百年来人们总也说不尽的思绪、情怀和哲理.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鹿柴》、《竹里馆》、《山中》、《相思》以及《杂诗(其二)》等等.他精于绘画,善写破墨山水及松石,亦擅人物、肖像、丛竹等.其笔力雄壮,率先使用皴法和渲晕的技巧,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被后人推为“南宗”之祖,又被尊为文人画之第一人.曾绘《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早年丧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居士,这对他后来一生吃斋修佛影响极大.他生活中的坎坷则从另一面对他看淡人生、坚定佛心起到了促进作用:他21岁时举进士,作大乐丞,因戏子们跳黄狮子舞获罪而牵连到他,把他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安史之乱时他被安禄山拘囚,被迫接受伪职,乱平之后又因此下狱;一年后肃宗无罪释放他,此后几年中一路迁升到尚书右丞的大官,不过那时已在暮年,早已看淡红尘了.
他一生中有许多时候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在十八岁前就曾隐居.公元729年隐居淇上,后移到嵩山隐居,并且是解官归隐,直到公元734年,官授右拾遗;公元741-745年,他又隐居于终南山;到公元748年,他买下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便一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直到公元756年为安禄山所拘.根据他的诗,他在四十岁左右就已经有修道心了.在晚年时他主要住在城里,家中经常养着十几个僧人,交流修佛心得;退朝回来就焚香独坐,潜心修禅.
隐居中他经常登山拜寺、求道问禅,对隐居山林十分向往.有时沿着羊肠险道,曲折盘旋地向上攀登,奇峰指天、头上怪石摇摇欲坠;瀑布鸣泉吼声如雷、喷涌而出;与山中禅师同行会碰到捡栗子的猴子,回家时与松间筑巢的仙鹤打个照面;走过的小桥是将就倒下的大树架成的,住处的栅栏就用大树上垂下的藤蔓随手拴起来就成了;回得家来,石门一闭,安心打坐,等到下次再开石门一看,门外的青草又长好深了!有时攀到很高的山上,在深深的竹林后面是居住的石洞,晚上万籁俱寂时听到遥远的山泉淙淙的流水;从下面看,这里已是高入云霞的地方,而自己现在却在这里枕席安眠,这真让人觉得暂时地留宿实在不满足,而想要从今后永远驻留此地了.有时游到一些山寺,猛虎会和人友好相处,猴子能学人打坐参禅,这时真能让人感到佛国在眼前而人世变得遥远而漂渺,并对自己官场生活感到自惭而希望终身在这里研修佛理了.
除了上述各种原因促使王维走向禅门以外,人生生老病死的痛苦和折磨也是一种启发和促进的力量:有时中夜独坐冥思,想到双鬓渐白、不复转青,纵有黄金万两也无可奈何,不免悲从中来,终于悟到只有学道,跳出轮回才有希望.有时回顾自己好象不久前还是红光满面的青年,现在牙坏色衰,一下子白发就爬上了头;不仅如此,一生中经历的伤情往事也都一齐涌上心头,这种身心的双重煎熬,除了佛门勤修,又到哪里去解除得了啊!
有了坚定的道心、精勤的修为,再回头看人世就有了不同的世界观了:人生有病无非是执著爱恨而起,自觉贫穷而生抱怨,那是因为有了贪欲之心;人在迷中,反倒留恋这贫病交加的人世,对生死流转、六道轮回不厌不烦,殊不知人来世间就是动了凡心的原因.人的这些颠倒妄念如毒龙缠缚着自己不能解脱,只有修习禅定才能制伏这些妄念.修道人看破这些理后自然就安贫乐道了.而且随着心性的提高,与常人的苦乐观也不同了,常常因为寂静中有所悟而高兴,这就逐渐和常人有了距离.
王维在自己的诗中还谈到一些修炼的具体事情:他喜欢看得道高僧的传记故事,有时看修炼辟谷的方法;他把手杖头雕刻成斑鸠的样子,把乌龟壳用来垫在床脚底下;没有事时就在北窗下焚香打坐.隐居山中时,他们一群人一起来诵禅,与一人打禅又有不同乐趣.在嵩山隐居时,他还有过闭关修行的经验.
行恶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修善似春园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不知不觉,天长日久,王维已经修到了“眼界无染,心空不迷”的极高境地.修得高了自然要出一些功能,但他自己并不看重.他对于自己在诗画上的极高成就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道:我多世以来都是诗文的专家,而前一世是个画家,由于这些老习惯没有改得掉,所以今生今世又被世人发现了.修炼了一二十年,有此宿命通功能也是不足为奇的;他的解释不但合情理,也和现代西方轮回研究的规律十分吻合.
赏析:
诗中有两个关键字眼,一个是“相思”,一个是“君”.这两个词的外延都十分宽广.“相思”之情,人皆有之,相思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而“君”,也可以是任何“一个”.“相思”具有对象性和专一性,情有所专注,因此它表示的是一种特殊的深挚之情.千百年民族文化心理造成这一词语内涵的凝固性.一提到“相思”,无论什么人都会即刻想到男女之爱或与这类感情相通的友谊.似乎愈到后世,内涵愈向前一义凝聚.所有这些,就造成向其中填入任何具体内容的前提.
这首诗的表达方式是很别致的.一个晴朗的秋天,诗人信步走到野外.望见那一颗颗红得透亮、晶莹如珠的红豆结在枝上.油然而生情思.此刻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儿倏然化作眼前的红豆.犹如她就立在眼前.一个“劝”字充满深情,“相思”一语加一表程度的副词“最”,更是情深意长.本来是诗人怀人.诗人却遥嘱对方“采撷红豆”,不说人相思.而说“此物最相思”,无限的怀念,感慨,都在这用字的轻重上.“劝”,“最”一经同“君”、“相思”组合,诗人内心的感情就曲折完足地表达出来.正是这一表达方式,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从而把诗的境界变作读诗人的主观境界.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减术分裂
下一页:语文学习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