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老哥哥》臧克家 的读后感 .好的追加50分.

问题描述:

跪求《老哥哥》臧克家 的读后感 .好的追加50分.
500字左右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在臧克家遗留的大批诗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诗作《老哥哥》,反复吟读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哥哥”,又翻阅了他的散文《老哥哥》,以及与“老哥哥”有关的回忆录《皓首忆稚年》和文艺随笔《关于》,读着这些诗文,仿佛跟着大师回到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似乎听到了他在声声呼喊——“老哥哥”.
  “老哥哥”何许人也?为什么会如此受臧老的崇敬和挚爱呢?原来,“老哥哥”姓李,是臧家的一个老长工,一干就是五十年,终生未娶,是一个没有任何财产的老光棍.他二十几岁来到臧家干活,论年纪比臧克家的曾祖父还略长,曾祖父叫他“老哥哥”,祖父、父亲又叫他“老哥哥”,后来臧克家也叫他“老哥哥”.“老哥哥”对少年臧克家和善极了,陪他玩,讲故事给他听,甚至连他偷拿自己微薄的工钱去赌也不在意.在他的心目中,“老哥哥”比爷爷还要亲!但那时的“老哥哥”已经很老了,庄稼地里的活干不动了,只能喂牲口扫院子,五天赶一趟“吕标集”.由于“老哥哥”耳聋眼花,记忆力差,常因漏买一样东西或差一个铜板对不起账来,每次都遭受祖父的白眼和训斥,但“老哥哥”习以为常,逆来顺受,从不反抗,过惯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然而,有一年冬天,大祸真的降临了.“老哥哥”烧炕不小心,把臧家少爷的一只鞋烧了,祖父大发雷霆,借着这个“引子”,把“老哥哥”扫地出门.这时,年幼臧克家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痛恨祖父,更仇恨这个万恶的社会.他爱“老哥哥”,他想“老哥哥”,他在心底里呼喊着“老哥哥”.
  就在“老哥哥”被赶走的第八个年头,也就是1932年3月,27岁的臧克家以“老哥哥”为原型,创作出新诗《老哥哥》.
  这首诗的构思很独特.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小孩子好奇地问一句,“老哥哥”无奈地答一句,然后括号里是“正义发言”句.全诗共九个片断,充分表现了小孩子那颗天真无邪的童心,他不明白为什么“老哥哥”收拾东西要走了,惊怪地发问.“老哥哥”心灰意冷,他的回答一语双关,抒发了老人一生的痛苦和哀怨.当小孩子缠着“老哥哥”再给他讲个故事时,“老哥哥”强忍着内心的苦楚说:“小孩子,这时你还叫我说什么呢?”当小孩子许诺长大了赚钱为“老哥哥”养老送终时,“老哥哥”无奈地说:“小孩子,你爸爸小时也曾这样说了.”当“老哥哥”真的要被赶走,小孩子发急了要去告诉自己的爸爸时,“老哥哥”无助地说:“小孩子,不要跑,你爸爸最先知道.”这首诗的结尾,可以说悲情达到了高潮,括号内的“正义发言”说:“叫他走吧,他已经老得没用了!”这些问答,字字血,声声泪,叫人听着心碎.这首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诗,其形式可以说是白话诗的一大突破.青年臧克家运用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一问一答中,就把老长工辛酸的一生,描写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
  这首诗的内容很集中.臧克家从小与“老哥哥”生活在一起,对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他没有展开写“老哥哥”穷苦潦倒的一生,只取了风烛残年被赶出家门的这一场景,把许多悲惨的故事放在背后,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想象.诗里的人物全是真实的,提问者是少年臧克家,回答者是老年李长工.但写作的情景不是真实的,真实情景应当是“老哥哥”被赶走时,默默无闻,没有一点反抗精神.试想,如果照实写下去,一个富户人家辞退一个长工再平常不过了,还能收到那种“动人心魄”的效果吗?这首诗的过人之处,就是不写过程,只写高潮. 臧克家对“老哥哥”的感情是真挚的.他在回忆录《皓首忆稚年》中描写“老哥哥”被赶走的情景时,写道:“我满眼流泪,哭送老哥哥走.他背着一个小包包……走向焦家庄子他的一个侄儿家里去.……我送老哥哥出了庄,看着他一步一步地下了坡,我止不住眼泪.”这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少年送走他朝夕相处的一位老人,而无力挽留的一个场景.这对少年臧克家来说也是刻骨铭心的一刻.事过八年,祖父逝世,少年长成了青年,当家作主了.他试图找个机会代替祖父向“老哥哥”道歉,寻求心理平衡.他在文艺随笔《关于》中写道:“1932年旧年,我把老哥哥请到我家,和我坐在一个炕头上.这时,他已老态龙钟,疲惫不堪了.我原想和他谈谈往事,使他得到一点温暖,我对他,觉得比祖父还亲.……我想留他住几天,与其说使老人家得到点享受,还不如说使我自己得到一点安慰.……临走,我把六块现大洋塞到他的手里……”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是两人的永别.
  两年以后,已在临清中学教书的臧克家暑假回到故乡,听说“老哥哥”已经去世了.他急匆匆跑到焦家庄子去,但见“在荒凉的阡头上,一抔黄土,坟前连棵小树也没有,也没有一只鸟儿来这儿唱歌.”这时的臧克家徘徊在坟头前,没有眼泪,没有话语,心底里却充满了悲愤……从臧老的大量诗文中不难看出,在他的人生历程中难以忘怀的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乡亲们,最眷恋的是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直到晚年,他在写回忆录写到有关“老哥哥”的文字时,“我只好停笔,让眼泪的淫雨倾泄我对老哥哥的似海深情.”
  臧老在95岁高龄那年写了一首《看山》:“乡音入耳动我心,故里热土暖我身.五岳看山归来后,还是对门‘马耳’亲.”为什么对“马耳”那么亲?原来,“马耳”是臧老故乡的一座山,“老哥哥”就长眠在这座山下.2004年2月5日,享年99岁的臧老驾鹤西去.4月2日,遵照臧老生前遗愿,臧老的儿女们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老哥哥”、“六机匠”、“一石”、“武平”的坟头上,从此,臧老永远和他们在一起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格子里面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