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述评

问题描述: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5-04-2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解题思路: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解题过程:
新闻述评

郑州的“西瓜办”一出炉,就在网上引起强烈的议论,讽刺声,质疑声纷纷踏至,大家的指向肯定是政府部门,为西瓜也要设个办事机构,会不会人浮于事?那岂不是也要为冬瓜,南瓜,丝瓜,北瓜各设一个办事机构?
其实,在郑州生活多年的我,倒真的不觉得一个“西瓜办”有多么离谱,每年逢西瓜大量上市的季节,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办事处,巡防队,城管办都会有人协调管理瓜农进城卖瓜之事,一个仅仅一人的小小“西瓜办”,真的也就只是个摆设罢了。
要说起“西瓜办”的来历,还应该看看郑州的环境,说到郑州,还一定得说河南才行。大家都知道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小麦主产区,同时它也一定还有很多其他的农副产品,河南既是个农业大省,那也就是说农民也一定多,是的,差不多,现在城里人十个就有九个是第一代农民进城,还有一个也会是半只脚还踏在农村。所以郑州每天每年不停地搞建设搞美化,但怎么样都无法跻身入现代大都市的行列,即使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绿化花团锦簇,戏院场馆越来越多,但它的整个精神气质还是会让人觉得整个郑州就是一个“”大农村“。
既然郑州是个”大农村“了,那就免不了像农村一样的有集市,只是略有些改良了。看吧,一年四季,总会见到一些农民开着小货车,三轮车进到城里,甚或有拉着平板车,赶着骡子和小毛驴的也来了(只是这样的已很少见了),他们要么走街串巷,但大多数会选择一个相对熟悉的路段,找个适合的路边停下来,开张售卖他们辛苦栽种出来的各式农产品。春天有芹菜,蒜薹,大蒜,樱桃,草莓,夏天有西瓜、桃子、葡萄,秋天有冬瓜、南瓜、红薯,冬天有山药、大葱、白菜、萝卜......总之,地里收了什么,城里就会卖什么,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大市场。
随着城市文明建设的发展,城市管理者不满意了,我们建设的这么美丽文明的现代化都市,怎能容你们那些沾满泥点,风尘仆仆,不修边幅的各式架子车和三轮车,更有那些不懂文明的牲畜,还会在街道上便溺,实在有损市容,有碍观瞻,登不了大雅之堂。于是,便下了一道政令,”凡是农用机车一律不准进入市区“,所谓市区,就是三环以内了,而那些大生物们就更是禁止了的。这下可苦了三环里的市民和三环外的农民了,新鲜的瓜果蔬菜运不进来,市内的菜价果价就高踞不下,于是,严密的封锁线下就有了”穿越火线“。别忘了,城里人也是刚从乡下来,与农村还有着更为紧密更为挚情的联系呢,他们就是最好的内应。瓜车、菜车会趁着夜深人静,防范最为薄弱的时候选择”偷渡“,而内应会把瓜车菜车隐匿在小区里,小巷里,瓜菜哪家不吃?渐渐地,”禁止“这一项也就名存实亡了,但也不能说一点不奏效,至少拉架子车的和赶毛驴的就少了,也许是因为人力和畜力实在有限,赶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路来到城边,还要火速穿越防线对他们来说实在有些困难吧!
进步了一点点的城市又有新鲜大量廉价的供应了。可是进来了是进来了,却要守规矩,不能随便乱停乱摆,这就渐渐有了城管,办事处的介入,再就有了这一啼笑皆非的”西瓜办“。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6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