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协奏曲,交响曲,进行曲,幻想曲,小夜曲,奏鸣曲,变奏曲,小步舞曲,咏叹调

问题描述:

圆舞曲,协奏曲,交响曲,进行曲,幻想曲,小夜曲,奏鸣曲,变奏曲,小步舞曲,咏叹调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0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圆舞曲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舞曲一般起源于农村.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溯源追根,圆舞曲的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曲”,这也是一种农村舞曲.圆舞曲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拍或拍,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体裁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圆舞曲伴奏音型是强弱分明的三个均匀的四分音符(在拍则是八分音符),每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它和弦音.
协奏曲 音乐体裁的一种.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差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另有两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复协奏曲(或和双重协奏曲)、三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三重协奏曲,单乐章的小协奏曲,乐队与乐队竞奏的控化的大协奏曲等.控的协奏曲多用三乐章的套曲曲式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古典乐派及浪漫乐派的部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多采用双重呈示部,先由管弦乐队演奏第一个呈示部,之后独奏乐器加入演奏,随后由独奏乐器为主演奏另一个内容不完全一样的第二个呈示部.除此外,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再现部结束、结尾开始前的主和弦第二转位和弦后安插由独奏乐器演奏的华彩乐段,并用属和弦上长时值的颤音过渡至管弦乐合奏的结尾.
交响曲 器乐体裁的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浪漫乐派的其他作曲家如柏辽滋、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鲍罗廷、德伏夏克、西贝柳斯、布鲁克纳、马勒等均作有著名交响曲作品.近现代的著名交响曲作曲家有奥涅格、伏昂·威廉斯、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萧斯塔科维奇、恰恰图良等.
进行曲
原为军队中用以整步伐、壮军威、鼓士气的队列音乐,其起源可以上溯至16世纪的战争曲.以曲调规整、节奏鲜明并多带附点音符为特点.早期进行曲不拘拍子,结构短小,如J.-B.吕利所作由双簧管和鼓队演奏的《集合进行曲》为三拍子,二段式,分两段各自反复,仅14小节.近代进行曲都用复三段式写成,用双拍子或四拍子(4/4,4/2,2/2,6/8等),三拍子的进行曲属于少数(如R.舒曼的《大卫盟员进攻庸夫俗子进行曲》).除了器乐作品外,歌曲中的进行曲也很常见.《马赛曲》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著名的声乐进行曲.中国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如《工农兵联合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战斗进行曲》、《志愿军战
歌》、《娘子军连歌》等,都是进行曲样式的歌曲.近世进行曲的用途日益扩大,除军队进行曲外,尚有用于婚、丧、节庆的进行曲及专供艺术欣赏用的进行曲.婚礼进行曲有两种:一种是速度较快表现节日气氛的,如F.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配剧音乐中的婚礼进行曲;一种是速度较慢用于婚礼行列的,如R.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第2幕的婚礼行列音乐和第3幕的婚礼合唱.丧礼进行曲速度缓慢,多用小调式写成,早期也有用大调式的,如G.F.亨德尔的清唱剧《扫罗》中的《死亡进行曲》.L.van贝多芬降A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中《纪念一位英雄之死的丧礼进行曲》(后用于《普洛哈什卡》配剧音乐)和《第三交响曲》第2乐章,以及F.F.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第3乐章,都是丧礼进行
曲的典范作品.G.马勒的《第一交响曲》第 3乐章的丧礼进行曲,主题采用法国民歌《约克兄弟》的曲调.马勒用卡农手法发展这个主题,构成1首模拟体的丧礼进行曲.
幻想曲 fantasia
一种形式自由洒脱、乐思浮想联翩的器乐曲.16、17世纪的幻想曲常由弦乐器(主要是琉特)或键盘乐器演奏,多用复调模仿手法(基本相同的旋律在高低不同的声部中轮番出现)自由发展主题.其后,幻想曲常作为赋格曲和奏鸣曲的前奏,与结构严谨的赋格曲和奏鸣曲本身形成对比,如J.S.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W.A.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此外,也作为独立的器乐曲,性质类似随想曲,如莫扎特的d小调和c小调钢琴幻想曲、L.van贝多芬的《g小调钢琴幻想曲》和《c小调钢琴、乐队与合唱幻想曲》.浪温派作曲家F.F.肖邦、R.舒曼、J.勃拉姆斯等人的钢琴幻想曲常表现如梦的意境.F.李斯特称其以歌曲、歌剧和器乐曲主题为基础的钢琴和乐队改编曲为幻想曲.许多自由发展主题的歌剧集成曲,如P.de萨拉萨特和F.韦克斯曼的《卡门幻想曲》也称幻想曲.幻想曲与随想曲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一般地说,幻想曲着重内心深处的表达,更主观一些;而随想曲则偏于韵味和情致的抒发,外在情绪性更多一些.从形式结构上看,幻想曲往往比随想曲要长大.但二者常常相互渗透,难以绝然分清.
小夜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中外著名歌曲”中登载的舒柏特、托西尼作曲的小夜曲,都在世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二幕里的小夜曲,是在少女的窗前弹着曼陀林歌唱的典型小夜曲.
奏鸣曲
sonata
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1件乐器独奏(如钢琴奏鸣曲)或 1件乐器与钢琴合奏(如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小提琴奏鸣曲,长笛与钢琴合奏的长笛奏鸣曲等).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如下:第1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2乐章为慢板,用变奏曲式、复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3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段式;第 4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早期奏鸣曲 sonata一词源自意大利语sonare(意为:鸣响),13世纪始见于音乐用语中.16世纪初泛指各种器乐曲,以与声乐曲的泛称康塔塔相对.如G.戈尔扎尼斯的《琉特奏鸣曲》实即两首舞曲,G.加布里埃利的《轻和重奏鸣曲》是器乐合奏曲等.继加布里埃利之后,S.罗西、M.内里、B.马里尼等意大利作曲家,均称
自己所作供乐器演奏的坎佐纳为奏鸣曲.
变奏曲variation
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固定低音变奏曲 以4~8小节的低音旋律或和弦进行为主题(前者如J.S.巴赫的c小调《帕萨卡里亚》,后者如他的d小调《恰空》),当主题不断反复时,上方声部蜿蜒不绝地变化复调结构与和声织体.在巴罗克时期的组曲中,有些舞曲反复演奏时,往往将旋律加以装饰,或同时改变其织体,称为“复奏变奏曲”.
小步舞曲
法国古老的民间舞曲,17、18世纪流入宫廷,并逐渐盛行于贵族社会.三拍子、中庸速度、风格典雅优美.可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也常用于古组曲或奏鸣曲的第三乐章.通常为带"三声部中段"的复三部曲式结构.拉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小步舞曲最为著名.原为法国土风舞,一种三拍子的舞曲.约1650年传入宫廷,逐步变成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作为一个乐章(常为第三乐章),也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其结构为三段式曲体,中段常用三个声部写成,故称“三声部中段”,沿习至今.
咏叹调
西洋歌剧、神剧或康塔塔等戏剧中一种极富抒情性、戏剧性的独唱乐段.一般篇幅较大,音域宽,技巧性强,用于集中表在人物的风心活动.用管弦乐队或键盘乐器伴奏.咏叹调的运用始于17世纪初,与朗诵式的宣叙调相对,结构效自由.18世纪时,其结构变得程式化,一般为A+B+A'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特别是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中.过于严格的程式化,阻碍了剧情发展,格鲁克在其歌剧改革中打破了这种格式.咏叹调在歌剧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单独作为音乐会曲目.一些歌唱性较强的器乐作品也称咏叹调,如巴赫的《布兰登堡变奏曲》主题等.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100 ,11
下一页: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