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期末考卷 2011 五年级英语新标准下册期末考卷 2011 五年级数学北师大下册期末考

问题描述:

2011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期末考卷 2011 五年级英语新标准下册期末考卷 2011 五年级数学北师大下册期末考
25号之内 ,上交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听写
二、用√标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2%)
三、查字典,按要求填空.(3.5%)
四、把成语补写完整.(4%)
( )无( )( ) 理( )气( )
( )腔( )火 千( )万( )
五、选字填空.(4.5%)
六、解释带点字的意思.(10%)
七、给句中画线部分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4%)
1.我的父亲允许闰土来家中管祭器.()
2.寒流从辽远的西伯利亚侵入胶东半岛.()
3.将相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保卫赵国.()
4.老班长已经是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了.( )
八、造句.(9%)
1.既……又……——
2.骤然——
3.哪怕……也……——
九、选择(是比喻句的打√).(3%)
1.绿色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2.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
3.父亲是个打猎迷.()
4.共产党是太阳,把温暖送到人们心里.()
5.她长得很甜,像她妈妈一样.()
6.陈秉正的手成了铁耙,什么棘针蒺藜都刺不破它.()
十、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下列词语,并写下来.(2%)
准备活动 领奖品 冲刺 起跑
十一、缩句.(4%)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十二、改病句.(6%)
1.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心情.
2.中国名胜古迹很多,长城是唯一的一处.
3.一辆日本朋友乘坐的汽车去故宫参观.
十三、加标点符号.(4%)
1.他飞奔回客店 花了一夜的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 月光曲 记录下来
2.运动以后不要立即大量喝冷水原因有三点 一 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二 加重心脏负担 三 还会引起水中毒症
十四、填空.(4%)
1.《赠汪伦》的作者是().这首诗用( )方法表现出(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
3.“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意思是().
十五、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6%)
( )春天的郊外,景色多美啊!
( )一群蜜蜂正忙着采蜜呢.
( )小溪的尽头,满园的桃花绽开了笑脸.
( )脚下,小溪流唱着愉快的歌.
( )再远处是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
( )溪边一簇簇的野花开得火红火红的.
十六、阅读,完成后面的问题.(24%)
(一)落花生(节选)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上文共有( )小节.
2.写出近义词.
立刻— 希望—
3.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等果实最主要的区别是().
(用文中语句概括)
4.“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一句中,“这”指什么?
(用曲线画出文中相应的词句)
(二)___________________
新春佳节之际,妈妈买来了一幅画.我粗粗一看,这幅画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我心想:书店里有那么多色彩鲜艳的年画,妈妈为什么要买这幅呢?我一边琢磨,一边细细欣赏起来.
这是一幅国画,画的背景是巍峨挺拔的高山,被淡淡的烟云笼罩着,使群山若隐若现,令人格外神往.山坡下横插过来一株苍劲的松树,松树下是一对飞奔的骏马.奔在前头的是一匹枣红马,它浑身火红,仰天长嘶,红色的鬃毛高高飘起,全身的肌肉结实得像拳击场上的运动员,一块一块地凸出来,显得十分健美有力.枣红马腾空而起,柔软而漂亮的马尾巴甩得很起劲.紧挨着枣红马旁边是一匹白马,从头到尾一片洁白.连一根杂毛也没有,像一团白云轻轻飘来,显得那么洒脱矫健,分明是一匹千里马.
我越看越着迷,似乎听到了它们“得得”的马蹄声,看到了他们身后卷起的阵阵尘土,仿佛看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驰在广阔的原野上.
这时,我猛然想起刚才的疑问,便跑去问妈妈.妈妈神秘地笑了,反问我:“你属什么呀?”我恍然大悟,抢着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属马,这年画上的马象征着我.您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对吗?”妈妈满意地点点头.
啊!马儿,你知道这是妈妈对我殷切的期望,我决心要让它变成现实.
1.填空.
(1)这幅国画画的是()、( )、( )、( ),主要画的是(
-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第一个解释一下
下一页:例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