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怎么样?

问题描述:

冷战时期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怎么样?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造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冷战的结束,为欧洲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1992年,欧洲共同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随着实力不断曾强,欧洲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除了欧盟以外,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不断地发展壮大.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自2000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全球经济一直处于衰退和低速增长状态.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2%和1.7%,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3%—4%的增长速度.进入2003年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受此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大幅降低,经济全球化进程放慢,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因坎昆会议失败而陷于停顿,各国转而寻求双边或区域经济合作.
  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已经出现复苏迹象,但能否从此摆脱低速增长格局,带动全球经济重新回到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学家的意见还存在分歧.乐观派认为,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已经结束,信息技术产业呈现复苏迹象,全球股市回暖,加上伊拉克战争结束,地缘政治风险消除,美国经济有望于今年下半年进入复苏期,进而带动全球经济复苏.悲观派则坚持,90年代形成的泡沫经济已经崩溃,其后遗症决非一朝一夕所能消除,尤其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通货紧缩风险正在构成对全球经济复苏新的威胁.不过两者都承认,目前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源于90年代泡沫经济的崩溃.因此,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首先需要对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崩溃机制做出客观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与泡沫经济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信息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广泛运用不仅创造出一批新兴产业,而且使传统产业得到更新和改造.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此相适应,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资本、技术)的跨国流动加速,另一方面统一的国际经济规则逐渐形成,对民族国家的约束力逐渐加强.此间,作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世界贸易组织(WTO)替代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其成员覆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全球化的这两个轮子相互促进,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增长.美国此轮增长周期长达39个季度,年均增长率为3.7%,创下了战后连续增长的新记录.不过持续高速增长的背后,经济泡沫也在不断积累:源源不断的国内外资本流入证券市场,推动股价连续攀升;股价攀升进一步助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乐观预期,他们坚信“新经济”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周期模式.企业过度投资形成了生产能力过剩和负债率上升;消费者的过度消费提高了居民债务负担和贸易收支赤字的压力.较高的投资和强势美元为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创造了条件,这为更快的经济增长和更高的股票价格提供了条件.当不断上升的利润预期推动股价攀升时,投资和消费支出进一步增加,整个经济的繁荣形成了自我推动机制.在企业内部,与新经济相伴生的股票期权机制对泡沫经济的膨胀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在实施股票期权机制条件下,企业股价的上升能够使投资者获益,使经营者获益,甚至还使雇员获益.这是90年代泡沫经济形成的机制.然而,谁都知道泡沫是不可能永久膨胀下去的.当企业利润无法支撑股价继续攀升时,泡沫经济的崩溃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目前世界经济的调整与通货紧缩风险
  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连续增长近10年的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从而也把世界经济带入低速增长阶段.在2001年这场衰退中,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同时受到冲击,但各国受冲击的程度有所不同.美国经济在连续三个季度呈现负增长后,反而在“9·11”事件后出乎意料地出现强劲的复苏.但从2002年第2季度开始又陷入低速增长状态.2001—2002年增长率分别为0.3%和2.4%.进入2003年后,第1、2季度增长率分别为1.4%和3.1%.日本经济2001年也出现衰退,这已是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第三次衰退.日本经济一直都没有真正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和美国经济一样,2002年日本经济维持低速增长.2003年第1、2季度增长率(按季度环比计算,日本特有的统计方法)分别为0.3%和0.6%(折合年率为1.3%和2.3%).欧元区经济状况介于美国和日本经济之间.在美、日经济衰退之际,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但维持了正增长.2002年增长率继续下降,2003年第1、2季度增长率仅为0.1%和0.其中,作为欧元区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经济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呈现负增长.按照周期的技术判定标准,德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衰退阶段.
  伴随经济调整和低速增长,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日益严重的通货紧缩风险.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罕见现象.所谓通货紧缩是指价格的普遍下跌,其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在通货紧缩条件下,由于预期物价继续下跌,投资者会推迟投资,消费者会推迟消费.即便官方利率已经很低,投资者和消费者也不会轻易举债,原因是物价下跌会加重债务的实际负担.一旦通货紧缩发生,整个经济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通货紧缩——消费与投资停滞——经济下降——需求不足——进一步通货紧缩.与通货紧缩相关的另一种现象是通货膨胀率的连续下跌.经济学家把它称之为非通货膨胀(Disinflation).通常,通货膨胀率的下跌被认为是经济健康的标志,但持续的通货膨胀率下跌则有可能滑向通货紧缩.因此,非通货膨胀实际上是通货紧缩的前奏.它源于一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统计显示,这两者之间的缺口(为负数)和通货膨胀率的下跌幅度存在极高的相关性.倘若任其发展,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潭.历史经验表明,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危害更大.它不仅伴随经济的停滞或下降,而且会使政府的货币政策完全失灵.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这两类风险,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日本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截至2003年6月,已出现46个月的通货紧缩.持续的通货紧缩使得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雪上加霜:一方面银行坏账累积,“惜贷”程度上升;另一方面企业不愿意借贷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为摆脱通货紧缩,日本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均未取得成效.由于贴现率已接近零,政府实际上已经失去干预经济的能力.
  德国经济情况好于日本,但也已步入通货紧缩的边缘.2003年1—4月消费价格指数增长速度从上年度的1.5%下降到1.0%?生产者价格指数只上升了0.3%,4月份则干脆出现了负增长.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估计,今年德国经济的产出缺口将从去年的1.3%上升到2.3%,这将促使通货膨胀率继续下降.德国和日本一样,银行既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又是企业的重要股东,通货紧缩有可能加剧银行体系的危机.此外,德国隶属于欧元区,政府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其财政政策又受到欧盟“稳定增长公约”的约束,因此,发生通货紧缩的风险与危害程度比其他国家更大.
  相比之下,美国陷入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最低.美国经济只是处在非通货膨胀阶段,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截至2003年4月的12个月内,消费价格上升2.2%.“核心”通货膨胀率(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从2002年上半年的2.5%以上下降到2003年4月份的1.5%左右,是196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OECD预测,美国经济的产出缺口会从2002年的1.5%上升到2003年的2.1%.通货膨胀率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压力.美联储公开声明不欢迎通货膨胀率的继续下跌.不过,今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有可能在几个月内出现物价下跌,但不可能出现持久的通货紧缩.
  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
  世界经济摆脱泡沫经济后遗症与通货紧缩风险的根本出路是经济增长.其中,美国经济的增长前景至关重要.目前,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主要有:一是伊拉克战争结束消除了世界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这对全球经济复苏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二是发达国家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有所缓解,企业债务负担下降.经过近三年的调整,以IT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开始出现复苏的征兆,企业利润呈现回升.OECD国家的实际固定投资支出从2002年第3季度开始已转入正增长.三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扩张性货币、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领域,自2000年起,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目前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1%,达到过去45年来的最低水平.欧洲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从2000年的4.75%降为目前的2%.日本的短期利率早已为零,失去了进一步降低的空间,但中央银行仍然依靠扩展基础货币刺激经济.在财政政策领域,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方面表现为各国政府放弃了90年代的平衡财政政策,转向赤字财政政策;另一方面表现为减税,美、德、法都在实施或即将实施减税政策.
  同时,也必须看到,全球经济的复苏并非一片光明,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某些结构性问题依然严重.第一,泡沫经济的后遗症尚未完全消除.在经济调整时期,企业债务负担虽得到缓解,但居民债务负担却呈现加剧之势.2000—2003年间,美国居民债务增加了15万亿美元.此外,美国房地产市场能否继续支撑消费支出的增长也需要人们密切关注.第二,失业率上升对消费需求的增长构成制约.美国的失业率2003年6月达到6.4%,创下了过去9年来的最高水平.日本的失业率目前在5.4%左右.欧洲的失业率一直较高,其中德国的失业率5月份达到10.7%,创下了东西德统一后的最高记录.第三,通货紧缩风险加大.日本的教训证明,如果政府在通货紧缩真正到来之前未能采取果断措施,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理论上,一国摆脱通货紧缩的政策选择有:一是中央银行公开宣布,短期利率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为零,从而降低长期利率.日本政府当初错过了这一时机.二是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向私人部门注入资金.但此举风险之一是私人部门把获得的资金用于偿还债务.三是中央银行购买私人债券,向私人部门注入资金.四是汇率贬值.1933—1934年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摆脱通货紧缩.前不久,美国政府有意听任美元贬值就有这方面的动机.通过货币贬值,既可以减少贸易收支赤字,又可通过提高进口产品价格,缓解通货膨胀率的连续下跌.五是中央银行增发货币,为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买单.然而,实践中可供发达国家政府选择的空间并不大.日本和美国的短期利率已达到或接近零,缺少进一步降息的空间,德国则无力单独左右欧元区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和私人债券注入资金均面临政策失效的风险,尤其是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调整时期.增发货币是多数国家中央银行不愿采取的对策.汇率贬值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但汇率贬值不能在主要国家同时实施,否则就演化为汇率战.例如,面对美元大幅贬值,欧洲中央银行已公开表示不接受强势欧元.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现状,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全球经济已经出现复苏迹象,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率会好于上半年,但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某些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实现快速稳定增长还有待时日.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和全球性通货紧缩风险无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由于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在世界经济的调整阶段,我国的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一些经济增长乏力的国家据此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他们一方面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企图借此转嫁通货紧缩,实质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泡沫经济后遗症问题.总的来看,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的动力.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牛刀小试4
下一页:第二问不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