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原因

问题描述:

英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原因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七年战争(Seven Years'War)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战前形势
七年战争前夕,欧洲各大国之间的关系正酝酿着新的大变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中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英法矛盾.英国从16世纪末叶到17世纪70年代先后打败西班牙和荷兰,它同剩下的唯一强大对手法国的矛盾迅速上升,两强决战势所难免.其次是普奥矛盾.自从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一系列独立的诸侯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最为强大,它们都想成为德意志诸侯国中的霸主,同时由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领地西里西亚在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中被普鲁士占领,两国的斗争日益尖锐化.再次是俄普矛盾.沙皇俄国在18世纪初叶打败瑞典而成为欧洲强国之后,继续推行西进和南下扩张政策,并把目标首先指向东普鲁士.普鲁士的日益强大和对外扩张,构成了俄国西进的阻力,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在上述背景下,各国都积极争取盟国,孤立对手,纵横捭阖,朝秦暮楚,展开尖锐而复杂的外交斗争.

其中,英国的目的是夺取法国的殖民地,垄断整个制海权;普鲁土企图吞并萨克森,变波兰为自己的附属国,奥地利企图削弱争夺中欧霸权的对手普鲁士,收复1740年被侵占的西里西亚,法国则力图吞并英国国王在欧洲的世袭领地汉诺威,保护法国在美洲和东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鲁土的势力,瑞典试图夺取普鲁土的波美拉尼亚,俄国力图阻止普鲁士东侵,并扩大自己在西方的领地.各种矛盾和利害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两个对立同盟的建立:—方是汉诺威、黑森—卡塞尔、不伦瑞克和其它一些德意志诸侯国参加的英普同盟,另一方是由瑞典,萨克森和加入“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组成的法奥俄同盟.
战争简单经过
1756年奥地利为夺回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被普鲁士夺占的西里西亚,准备发动对普战争,便与法国结盟.俄国、萨克森、瑞典和西班牙先后参加,结成交战国的一方.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殖民地,需要普鲁士在欧洲牵制法国,遂率英王领地汉诺威选帝侯国,同普鲁士结盟,结成交战国的另一方.在欧洲,普鲁士在英国的援助下,派遣7万大军,于1756年8月进攻萨克森,旋败奥军,迫使萨克森投降.次年5月,俄军攻入东普鲁士,普军败绩.1757年11月普军在罗斯巴赫打败法奥联军,继之在洛伊滕再败奥军,奥军损失2.2万人.1759年,俄奥联军在库纳斯多夫重创普军,普军损失惨重,投入的4.8万人,最后只剩下3000人.同年英军突袭法国基伯龙湾,消灭大批法军.1760年10月俄奥联军占领柏林.1762年初俄国彼得三世(1762.1~1762.7在位)即位,同年5月与普媾和,退出反普联盟,战局改观.最后,普军击退法奥联军,取得胜利.1763年2月15日普鲁士、奥地利和萨克森签订《胡贝图斯堡条约》,欧洲战事结束.
与此同时,英法在美洲、印度等地继续争夺殖民地.在美洲,1759年英军占领魁北克.1760年法军占领蒙特利尔,完全征服加拿大.在印度,1757年在普拉西战役中,英军打败亲法的孟加拉的那瓦布.至1761年,英国完全取代法国,处于绝对优势.法国只保留几个贸易据点.在西非,英军占领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在西印度群岛,英军击溃法西联军,占领马提尼克、格林纳达和圣卢西亚诸岛.法国被迫媾和,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条约》,欧洲以外战事结束.
战争详细经过
战争以普鲁士进犯萨克森为开端.1756年8月28日,普鲁土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军队(9.5万人)突然侵入萨克森,包围了萨克森军队(1.8万人),迫使该部于10月15日投降.在1757年的战局中,腓特烈二世利用法奥俄同盟步调不一致(法国于春天开始战斗行动,而俄国于夏天才开始行动),以及军队(30余万人)展开缓慢的弱点,首先对奥开战.普军(19.2万人)从四面对布拉格展开向心进攻.5月6日,普军击败布劳恩元帅指挥的6万奥军,并将其围困在布拉格.但是,前来增援的奥军道恩元帅所部(5万余人)于6月18日在科林附近击溃了普军,迫使普军放弃捷克.4月,德·埃斯特列元帅所率的法军(7万人)占领了黑森—卡塞尔,在克洛斯捷尔—采文附近击败汉诺威军队(3万人),并攻占了汉诺威.苏比兹亲王指挥的法军(5.7万人)于8月兵临埃森纳赫,威逼普鲁士.腓特烈二世调动主力迎击法军,11月5日在罗斯巴赫战役(1757)中大破法军.随后,他又将兵力(4万人)迅速转移到西里西亚.当时,奥军道恩部在西里西亚包围了施韦德尼茨,并占领了布雷斯劳(韦罗茨瓦夫).12月5日在洛依滕交战中,奥军也被腓特烈二世击败.与进攻东普鲁土的俄军(7万人)作战的是莱瓦尔德元帅指挥的普军(3万人).7月5日,阿普拉克辛元帅指挥下的部分俄军(2.4万人)在波罗的海舰队支援下攻占了梅梅尔(克莱佩达),蒂尔西特(苏维埃茨克)、贡宾嫩(古谢夫)和因斯特堡(切尔尼亚霍夫斯克).8月30日,俄军在大耶格尔斯多夫附近的交战中击溃莱瓦尔德部,打通了进入东普鲁士的道路(参见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但是,阿普拉克辛认为,腓特烈二世的追随者彼得三世不久将成为俄国皇帝(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患病),遂命令部队撤回梅梅尔.为此,他被女皇送交法庭审判,其职务由费尔莫尔将军接替.瑞军(2.3万人)于9月向波美拉尼亚的斯德丁(什切青)进攻,但在俄军撤回梅梅尔后,也撤到施特拉尔松.这样,普军在1757年战局中获胜.
在1758年的战局中,反普同盟出动军队达31.6万人,而腓特烈二世的军队只有14.5万人.反普同盟虽拥有两倍以上的优势兵力,但因步调不一致、相互不配合, 而未能发挥其作用.1757年12月在东普鲁土展开进攻的俄军于1758年1月占领了东普鲁士,并把它划为俄国属地.1758年夏,俄军(5.8万人)包围了屈斯特林(科斯琴).奥地利由于担心俄国取胜,在西里西亚和萨克森采取消极防御,而法国在黑森—卡塞尔和汉诺威也是这样.腓特烈二世集中兵力,企图一一击破奥俄这两个主要敌人,遂从西里西亚侵入捷克,包围了奥尔米茨(奥洛穆茨).但当他获悉屈斯特林被围后,又把主力调往屈斯特林作战.8月25日的措恩多夫血战,双方未分胜负.普军退向屈斯特林.俄军退向兰茨贝格,从那里转到波美拉尼亚,然后随着冬季酌来临又撤退到维斯瓦河以东.
1759年初,反普同盟军队已达35.2万人,英普同盟军队约有22.2万人.俄国在1759年战局中的计划,是将军队集结于波兹南地区,以便随后开往奥得河与奥军会师.4月,4万俄军(自6月30日起,由有才略的萨尔特科夫将军指挥)向奥得河推进.韦德尔将军指挥的普军(3万人)企图阻截俄军,但7月23日在帕尔齐希战役(1759)中被俄军击溃.萨尔特科夫在克罗森地区与劳东的奥地利军(1.8万人)会合,并在占领法兰克福(奥得河畔)后,建议道恩一起进攻柏林.道思拒绝了这一建议,而力图把军事行动转向西里西亚.腓特烈二世决定抵挡萨尔特科夫对柏林的进攻.8月12日,在库讷斯多夫的交战中,普军(4.8万人)遭到失败(参见库讷斯多夫战役).但是,由于奥军统帅部的过失,攻克普鲁土首都柏林从而结束战争这个业已展现的可能性未能成为现实.俄军撤到维斯瓦河以东.在西线,法国联军进行了保卫黑森—卡塞尔的战斗和汉诺威的战斗,在汉诺威,8月1日明登要塞被围时遭到失败.因此,尽管俄军取得了辉煌胜利,1759年的战局并未取得重大战果,这是奥地利奉行的政策造成的,奥地利害怕普鲁士被彻底打垮而使俄国势力得到加强.在1759年的战局中,反普同盟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法国反对东普鲁土归属俄国,而准备与英国签订和约,但和谈以失败告终.
1760年,腓特烈二世费尽力气才使兵力增加到10—12万人.反普同盟的军队为22万人.同盟国计划采取协同行动:俄奥军在西里西亚,帝国军在萨克森,法军则对付汉诺威.腓特烈二世为掩护自己的补给线和军需库而转入了防御.俄军和奥军在敌交通线上作战,企图迫使普军放弃其占领的要塞和城市.由于道思逃避了协同行动,萨尔特科夫把俄军主力调往波美拉尼亚,而派遣部分兵力袭击柏林.结果,切尔内绍夫将军率领的俄军(2.3万人)于10月9日占领柏林.但是,由于腓特烈二世率领7万普军在向柏林接近,切尔内绍夫军在摧毁敌军需库和其它军事设施后,便撤出柏林,与在法兰克福地区作战的俄军主力会合.1760年的战局以双方局势都未发生根本变化而结束.
1761年战局中,12月16日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这就是鲁缅采夫将军指挥的俄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配合下,攻占了普鲁士的坚固要塞科尔贝格(见科沃布热格).布图尔林元帅(接替染病的萨尔特科夫)统率的俄军在波美拉尼亚站稳脚跟后,与瑞军建立了联系,以便共同从北面对柏林实施突击.在1761年的战局中,普鲁土丧失了南西里西亚,被切断同波兰(普鲁土的粮食供给地)和波罗的海的联系.普鲁士已陷入困境.但是,形势发生了变化.1762年1月5日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病死,腓特烈二世的追随者彼得三世即位,使俄国退出战争,并且把俄军占领的全部土地归还给普鲁士.此后,在5月5日同普鲁士签订了同盟条约,从而拯救了普鲁士,使其免于彻底覆灭.继俄国之后,瑞典也于1762年5月22日退出战争.
在1762年的战局中,普军在俄国切尔内绍夫军(临时编入普军)的援助下,把奥军逐出西里西亚和萨克森,并在弗赖堡附近的交战(1762.10)中战胜了帝国军队.但是,战争已把交战各方拖得精墟力竭,因此,普法于11月3日签订初步和约,普奥于11月24日订立停战协定.
七年战争里发生的战役
1756年5月20日—梅诺卡战役
1756年10月1日—罗布西茨战役
1757年4月21日—莱亨堡战役
1757年5月6日—布拉格战役
1757年6月18日—科林战役
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战役
1757年7月26日—Battle of Hastenbeck
1757年8月3日-8月6日—Battle of Fort William Henry
1757年8月30日—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
1757年9月7日—Battle of Moys
1757年11月5日—罗斯巴赫会战
1757年11月22日—布雷斯劳战役
1757年12月5日—洛伊滕会战
1758年4月29日—古德洛尔战役
1758年6月30日—Battle of Domstadtl
1758年7月7日-7月8日—卡里永战役
1758年8月3日—尼加巴丹战役
1758年8月25日—曹恩道夫战役
1758年10月14日—霍克齐战役
1759年4月13日—卑尔根战役
1759年7月23日—Battle of Kay
1759年8月1日—明登战役
1759年8月12日—库勒斯道夫战役
1759年8月19日—拉哥斯战役
1759年9月10日—本地治里战役
1759年9月13日—魁北克战役 亦称为亚伯拉罕平原战役
1759年9月25日—霍耶斯韦达战役
1759年11月20日—基伯龙湾战役
1759年11月21日—Battle of Maxen
1759年12月4日—迈森战役
1760年6月23日—兰茨胡特战役
1760年8月1日—瓦尔堡战役
1760年8月15日—李格尼茨战役
1760年11月3日—托尔高战役
1761年7月15日-7月16日—Battle of Villinghausen
1762年7月21日—博克施道夫战役
1762年7月23日—Second Battle of Lutterberg
1762年9月24日—马尼拉战役
1762年10月29日—弗赖堡战役
七年战争的影响
七年战争的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这次战争对于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参战国家众多,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七年战争中,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对德国而言,七年战争使得普鲁士崛起,正式成为英、法、奥、俄外的欧洲列强之一,但也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不过战后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经济的工作,普鲁士的地位变得稳定,而腓特烈亦因这场战事被冠而“军事天才”及“大帝”的荣誉.对法国来说,《巴黎和约》成为了其君主制时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 法国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西岸, 虽然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标志著法国失去了新大陆.法国的对外交策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著下落.这次战争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并且在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奥地利继上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再次不敌普鲁士,痛失了西里西亚这个富庶地.玛丽娅·特蕾西娅尔后一直对叶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敌对情绪,并在晚年致力于反对瓜分波兰的战争和维护国际和平.俄国在七年战争中巩固了其在东欧的势力,并更趋于向西扩张,踊跃于瓜分波兰.俄国在战争后期的举动亦赢得了普鲁士的友谊.俄国名将鲁缅采夫亦在此战中成名.
此外,七年战争在军事学术上的主要影响是,暴露了以切断交通线为主目标的“机动战略”和呆板的线式战术的许多弊端,发展了野战歼敌的新的作战方法.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