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概括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嘞~

问题描述:

怎样概括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嘞~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孔乙己,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在其身上,凝聚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今天读来,我们亦能够体会到鲁迅先生心中的这份情愫.
孔乙己无疑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其悲惨的人生遭遇令每个读者同情.而造就这个悲剧人生的,包含了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从个人角度来看孔乙己的悲剧人生
鲁迅先生曾说过,在他所作的小说里,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自然,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并非是作者所厌恶的,因为在这个人物身上,有真善美的东西.尤其是在“吃茴香豆”情节的描写中,我们亦能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可爱:教“我”识字显示其真诚,分豆与孩子吃显示其善良.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却为何有着一个悲惨的人生呢?这首先有其个人的原因:
第一,对人生缺乏理性的追求.孔乙己是一个有人生追求的人.但他一心追求地位,追求功名,近于病态,毫无理性可言.他在酒店的特殊性首先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而这件长衫已经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为什么如此在意这件长衫,因为这长衫代表着地位,“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缺乏应有的经济能力,而惟一能够显示其地位的长衫自然成为他心中的精神寄托.这种对于地位的追求无异是病态的.而地位的真正获得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因而终其一生孔乙己都在追求科举梦,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然而他终究没有范进、丁举人等人的幸运,也只能潦倒一生,以悲剧作结了.
第二,对品行缺乏应有的自律.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应懂得“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吃嗟来之食”的道理.然而他枉为读书人,对个人品行缺乏自律,弄得“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些伤痕的来历绝非跌伤、碰伤,每一次的伤痕应是他又一次偷窃行为的见证.甚至他替人抄书,“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以致丧失了工作,最终酿成了惨剧——偷东西偷到丁举人家中而被打折了腿,使其不幸人生走向了终点.
第三,对劳动、对劳动者的轻视.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除了表现他对地位的追求之外,还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他对劳动、对劳动者的轻视.他进不了学,又不会营生,好吃懒做,却蔑视劳动,看不起劳动者.穿衣服都要以长衫尽力显示与短衣帮的区别,有一点钱就“排出九文大钱”以示炫耀.以这样的态度,怎能与短衣帮和好相处呢?又如何赢得短衣帮的同情与帮助呢?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他进不了社会上层,又不能融入社会下层,也就注定了他除了悲惨结局再无其他的出路.
二、从社会角度来看孔乙己的悲剧人生
孔乙己是善良的,他把自己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吃;孔乙己是诚信的,他欠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他本性不坏,为什么他的人生遭遇却如此悲惨呢?这不能仅从个人角度来看,更应从社会角度来细致分析.
第一,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范进中举而疯,虽有些夸张,但确实道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一旦科举成功,读书人就将抛却贫穷、饥饿、羞辱,而拥有地位、名利、权势,成为人上之人,这样的诱惑令封建社会中的每个读书人为之心动、为之痴狂.孔乙己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活着的目标也只有这一个.可他是不幸的,范进、丁举人等人的好运并未降临在他的身上,他与成千上万个失败的读书人一样,沦为这个制度的牺牲者.
第二,社会关系的冷漠无情.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不到人间的一丝温情,有的只是冷漠、残酷、自私.小说刻画了各色人等,但没有一个对孔乙己抱以同情,给予帮助.丁举人凶残相对,短衣帮笑脸相讥,掌柜老板漠然视之,就连才十来岁的酒店小伙计也被同化,对孔乙己除了嘲笑便是冷漠.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充满了自私、冷酷、无情,令人窒息.有着人格缺陷的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他怎能会有理想的人生?
综上所述,孔乙己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性,这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鲁迅先生正是借助孔乙己这一形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控诉了封建社会的冷酷,表达了作者反封建的思想.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先解十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