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该怎样去认识自己?

问题描述:

中学生应该怎样去认识自己?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人生观这个话题,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x0d而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是一种根本的改变.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我们党把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的最具体、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我们认识世界和世界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一思想路线和科学的世界观,做到在实践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尊重客观规律,注重调查研究,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总结经验,使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唯物而辩证地统一起来.正如邓小平所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得的一切胜利,得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就是一个工厂……,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同时价值观则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或称人生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特点: 第一:直观性:即中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是直观的,往往就事论事,而很难对人生和社会的复杂问题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去理解. 第二:粗浅性:中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往往是粗浅的,只对客观事物进行和粗浅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以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去评价,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不能从纵横经纬方向进行深入透彻的判断. 第三:固执性: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但由于其心理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他们在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后,往往会坚持很长时间,不会轻易改变. 要加强对我们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x0d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自我进行人生观教育. 一、灌输理论指导\x0d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我们形成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理论基矗而这些正如列宁所说都必须灌输给我们.因此,学校要发挥政治课在人生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课教师要有效地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人生观基本理论教育.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人生观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划清无产阶级人生观和资产阶级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的根本界限,为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奠定正确的理论基础.\x0d二、联系实际,引导疏通\x0d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联系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进行教育外,还要注意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比如在新旧体制转轨期,社会上出现某些消极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我在调查中发现,一名学生就是因为受社会某些腐败现象的影响,而产生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错误看法.这名学生在座谈时,还列举了一 些腐败现象的实例,论证他的看法.由此可见,在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x0d三、坚持多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育\x0d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经常并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主要途径是政治课教学、班会、团队会和各科教学活动,社会的其它方方面面工作及各种活动也都要渗透人生观教育.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培养他们成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当放置于首要地位.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但什么是良好品德的标准,则各有不同的认识.我以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圆满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x0d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x0d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多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x0d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为.\x0d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集体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x0d另外在对人格有正确的认识之后,还必须培养自己对人格的评价能力,用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表现进行比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反差感,在心理上产生震撼,从而形成评价能力,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我们实践自己对人格的认识,并自我评价,使我们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论认识和行为行动统一起来,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而老师、家长自身的人格行为也无时不对被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影响.社会风尚是社会成员总体人格的展示,不仅表现在国家危亡之际,更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责任和义务.人与人关系中,与其坐叹世风日下,不如从检查自己的人格行为开始认真、负责地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生,使他们都成为追求真善美、具有圆满人格的,那么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文明!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细胞的物质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