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师的童年故事

问题描述:

关于大师的童年故事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四个人的 你选吧
  爱迪生小时候热爱大自然.7岁时被妈妈送到了学校.从此,爱迪生每天都要端坐在教室听恩格尔老师讲1加1等于2,或者说2等于1加1.爱迪生开始在课堂上琢磨其他的事,例如他想:既然摩擦动物的毛可以生电,那么,如果把电线接在猫身上,再用力摩擦猫的毛是不是可以发电?恩格尔老师最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的学生,于是他经常呵斥爱迪生,爱迪生的学习成绩成了全班倒数第一.更让恩格尔老师恼怒的是,爱迪生还爱冷不防地问些令人难以回答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为此老师跟家长说这个学生跟不上学习,令家长将孩子领走.爱迪生的妈妈说:“据我观察,爱迪生还算聪明……”恩格尔反驳道:“不不不,他总考全班倒数第一!并总提荒唐古怪的问题,例如他问:‘老师,为什么 2加2等于4?’等于4就是等于4,这还要问吗?”妈妈不以为然地说:“恩格尔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算荒唐的问题巴!当牛顿发现一个苹果掉下来,提出了个问题: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不往天上掉?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荒诞的问题,却成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第一步.我们能说,牛顿不该提出这样的发问吗?”
  恩格尔一时不好回答,可他还是坚持己见,边敲着桌子边说:“牛顿是谁,您的孩子又是谁,能相提并论吗?”
  爱迪生一生中惟一正规的教育就这样结束了.走在回家的路上爱迪生对妈妈说了一句心里想了很久的话:“妈妈,长大后我要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发明家!”
  华罗庚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1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神童甘罗,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当时秦始皇想派臣张唐出燕国为相,联燕伐赵,以开拓河间之地.张唐对吕不韦说:“当初我为秦昭王伐赵,赵国十分怨恨我,曾说:谁要是能抓到张唐,赏百之地.今去燕,必经过赵国,所以我不能去.”吕不韦听了很不高兴,但也未勉强他.甘罗问吕不韦:“君侯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吕不韦说:“我令蔡泽为燕国做事三年了,燕国将太子子丹作为人质入秦,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为相,他不肯去.”甘罗说:“我去请他.”吕不韦叱责他说:“去!我亲自请他都不肯,你怎么能行?”甘罗说:“大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而我今已十二岁,你可让我去试试,为什么要叱责我?”于是甘罗去见张唐,问张唐:“你的功劳,可与武安君相比吗?”张唐答曰:“武安君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威震燕国和赵国,战胜攻取,破城陷邑不知其数,我不如他.”甘罗说:“在秦国,应侯与文信侯(吕不韦)谁的权力大?”张唐答:“应侯不如文信侯.”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而武安君从中阻挠,因而离开咸阳七路而立死于杜邮.今天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为相,而你不肯去,我不知你将死于何处.”张唐便答应去燕国.张唐出发后不几日,甘罗对文信侯吕不韦说:“请借我五辆车,为张唐先报赵国.”文信侯吕不韦乃入奏秦始皇说:“昔日甘茂的孙子甘罗,虽然年少,但是名家的子孙,对其才能诸侯都有所耳闻.今张唐称病本不想去燕国,由于甘罗前往说服而去了.甘罗现在愿先往赵国报信,请允许他去.”秦始皇召见甘罗,并遣使赵国.赵襄王亲自到城外迎接甘罗.甘罗对赵王说:“大王听说过燕国太子丹入质秦国的事了吗?”赵王答曰:“听说过.”又说:“听说过张唐入燕为相的事了吗?”赵王答曰:“听说了.”甘罗说:“燕太子丹入秦,说明燕不欺秦,张唐入燕为相,说明秦不欺燕.燕秦不相欺,联合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燕秦相联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为了攻赵以扩展河间地区.大王不如赠我五座城池,以广河间,我回国请秦王遣还燕太子,这样,强大的赵国便可去攻弱小的燕国了.”赵王当即割五座城池给秦国,秦国归还了燕太子丹,解除了秦燕联盟.随后,赵国攻打燕国,夺得上谷三十座城池,送秦国十一座城.甘罗回报秦王,秦王封甘罗为上卿.
  汉代外黄县令舍人的儿子(史失其姓名),年仅十三岁,当时项羽攻打外黄城,不几日,外黄的守城人投降.项羽命令将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男人赶到城东,准备坑杀.这个县令舍人的儿子前去对项羽说:“彭越强劫,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又皆坑之,百姓岂有所归心哉?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羽听他说的有道理,便赦免了准备坑杀的人,这之后,外黄以东至睢阳各城,听到这个消息,都争着投降项羽.
  北宋大新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家境贫寒,家里没有钱买纸买笔.欧阳修非常喜欢读书写字,母亲郑氏开始很欢喜,后来却发愁了,没有纸笔怎么让孩子学习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她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在沙地上写字.
  就这样,小小的欧阳修就经常在沙地上苦练.别的孩子看到他没有纸笔都笑话他,欧阳修却并不理会这些,仍然坚持练习,久而久之,他终于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