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人物分析

问题描述:

信陵君窃符救赵人物分析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人物分析1、 信陵君(用平原君来衬托信陵君)司马迁很钦佩信陵君,在《史记》中给他作了传,并且在一百多个地方称他为公子.战国有四公子,有平原君、春申君等,但是,他们都没有信陵君那么仁义,有能耐,能仁而下士.在《信》中,作者就用平原君与信陵君作了比较,以平原君来衬托信陵君.在秦国大军压境,赵国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平原君束手无策,他的门客也不能给他献上奇谋.而信陵君却能够窃了虎符,以一已之力,逼退秦军,保全赵国.在能力上,信陵君胜过平原君.在品德上,信陵君比平原君更高尚.平原君想请魏国营救赵国,他为了顾全面子,让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出面,但魏王并不理睬,在无可奈何的时候,他只有放下架子去请信陵君.平原君是有当老爷的意识,而信陵君并没有这种毛病.他去请侯生赴宴,侯生让他难堪但他都能处之泰然,他是没有什么高低贵贱的观念的.信陵君招贤纳才,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尊重,而不是有所企图.他是真心实意地与人才相交.他仁而下士,无论贤能还是不才,他都能招为门客,供其吃住.他去结交侯生,虽不是三顾茅芦,但是亲自去迎接,而且一一满足侯生的要求,而不是让人才自己来归附,或者派下人去迎取.听到侯生说朱亥是个人物,隐于屠间,他也“数请之”,即便朱亥对他不理不睬,他还是有礼有节.大家注意,这些都发生于窃符救赵之前,信陵君并不知道这两人会有那么大的用处.对侯生朱亥如此,对其他人才也应该是如此,信陵君是真的尊重人才,喜爱人才.平原君是不能慧眼识人才的,有一个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毛遂自荐.毛遂是他的门客,极有才能,很有胆略,但是却不被平原君重用.平原君要带几个勇士去见楚王,想和楚王结盟,找来找去凑不够数目,毛遂自荐,平原君还瞧不起他,可后来,毛遂为他立下奇功,他才知道毛遂很厉害.而信陵君呢,他是尊重人才的,对人才他一概优厚地对待.更主要的是,他能和人才建立深厚的友情.信陵君带着几百门客要去对付秦军,这一去是有去无回的.在他离开魏国时,想到的都是与侯生决别.侯生七十多岁了,是不可能冲锋陷阵的,信陵君不可能要求侯生去,他也不忍心要求侯生去.我们看后文,信陵君取代了晋鄙,、选拔士兵,信陵君说的是: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从这样的安排可看出,信陵君很仁慈,很友爱,很讲孝亲敬老.所以,他不可能强求侯生去为自己冲锋陷阵.这一次决别,信陵君带着的更多的是对友情的难以割舍.平原君为人处世考虑更多的是为自己谋利,保全自己.他和信陵君姐姐的结合,就是一桩政治婚姻.信陵君因为仁而下士,有三千多门客,诸候们数十年不敢侵略谋犯,魏国显得强大,平原君是赵国公子,自然想依附,所以才联姻.当赵国岌岌可危之际,他便想利用这样的关系来保全赵国,保全自己.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古代,这样的政治婚姻是举不胜举的,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但是平原君对信陵君说的一句话就让人无法理解了,他对信陵君说: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他的意思是赵国灭亡,信陵君的姐姐也没有什么好下场.这样的话,就带有威胁的语气了,即便没有威胁的语气,总让人听着怪怪的.如果平原君是一个君子,他应该爱自己的妻子,他应该尽量减少人员的伤亡,他是可以在秦军攻陷邯郸之前就让他的妻子回到魏国的,但他没有,他似乎将妻子当成他的救命稻草.而信陵君对人才是尊重的,和人才结交并不是有所图,而是为了修养自身.信陵君因为要维护自己“急人之困”的品德,在魏王毫不援助的情况下,准备与秦军拼命,他去告别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即详细地告诉侯生自己想拼命的想法,而侯生却像冷血动物一样让他勉励自己,说帮不上忙.侯生这样做是为了让信陵君能冷静下来,他这样的方式就好像是一位长辈对晚辈的方式,很直接的方式,如果是有些虚伪的人,恐怕就会说:哎,我还有其他事情,无能为力.或者干脆避而不见,让信陵君吃闭门羹.后来,很有意思的是信陵君离开侯生后果真冷静下来,反省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有所过失,又返回去向侯生请教.更有意思的是,侯生见到信陵君回来就好像是一位父亲见到自己的孩子改过自新一样,笑了起来,说:吾固知人子之还也.可见,信陵君就是一个学习者,向长者学习,不断地修养自己的求学的人.信陵君结交人才,更多的是对人才的尊重.他窃了虎符,要去夺晋鄙的军权,侯生未雨绸缪,说晋鄙为人稳重,不可能轻易地相信他,让信陵君带上朱亥,说朱亥可以击杀晋鄙.信陵君听后马上哭了起来,原来,信陵君是很尊敬晋鄙的,一是晋鄙是老将,年龄比自己大,是长辈,晚辈应该尊敬长辈;二是晋鄙是大将,是魏国的栋梁,从魏王派他带领十万之众救赵国可看出,他是很有威势,很有能耐的.要杀这样的人才,信陵君是很痛心的,要以下犯上,信陵君违背了自己仁义的品格,他是很无奈的.司马迁在《信》的最后,又以平原君来衬托信陵君.信陵君拯救了赵国,平原君亲自到边境去迎接信陵君,还为信陵君背着箭筒和箭为信陵君在前面引路.从此以后,平原君再也不敢与信陵君相比了,甚至也不敢与其他人相比了.因为和信陵君比较起来,平原君太普通了.2、侯生(只分析“士为知己者死”)侯生是一个不幸的人物,七十多岁了,还为了生计而做着看门人.说实话,对看门人,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是怀着鄙视的态度.其实,看门,是一项很不轻松的活路.那我们赤水一中的保卫来说,如果值班,晚上要很晚才能睡觉,早上要天不亮就起床,如果在睡觉的时候有人要进入学校,他还得起来为别人开门.但即便是这一项简单的工作还要受人欺负,有些人,耀武拨威,进出随意,完全不为别人着想,保卫还得低眉顺眼地服侍.以前,我们学校有个叫杨二爷的保卫,年级很大了,工作也很负责,但是那时学校管得不是很严,所以他经常与学生干架,还曾发生过学生打他的事情.不过,现在,学校管严了,保卫的工作也好做了.但总的来说,当保卫,吃不好,睡不好,收入低,工作很辛苦的.我想,在古代,情况也好不到那儿去,侯生当看门人,应该当了很长时间了,可是一直处于穷困聊倒的境地,一直被别人瞧不起.但是,他身才却有许多的美德.首先,他是一个隐士.古代有一句话很有名,叫“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前面我们也分析过,许多人也对这一句话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如有人认为有才之人不一定在氏族豪强中,也有可能出现于市井之中,不要以人的出身论才.还有的人认为:我觉得要找个清净的所在才能隐居的,在心态上还不能完全达到与世无争.而那些即使是在喧闹的市井之中,心态亦不被外界所左右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还有人的这样评价:辨证地看,隐于哪都无所谓,跟无剑胜有剑异曲同工.有的人分析得详细些:隐身于山野之中,特立独行,目标明显,很容易被人怀疑和发现;隐身于闹市之中,融于芸芸众生之中,和光同尘,别人就不太容易发现你的不同了;隐身于庙堂之上,人人认为你理应与众不同,谁又会怀疑你呢? 侯生隐于市,即隐藏在城市里面,确实如最后一种观点所认为的:在众人之中,别人就不太容易发现你的不同了.如果在野地里修身洁行,可能就会被人打扰,而无法享受宁静的生活了.侯生一种最主要的品德就是“士为知己者死”.聂政、荆轲、豫让是《战国策》上有名的豪侠之士.“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就不惜生命、刚烈永诀,为朋友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他们身上体现的古代英雄节义、精神价值,永远让后世感佩仰慕.他们都是政治舞台上拥有自由个性、血性勇气的独立战士.聂政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年青侠义, 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 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 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 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聂荌,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豫让,春秋战国间晋国人.为晋卿智瑶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把他围住.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侯生也有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的.侯生给信陵君出了主意,让他窃符救赵,让他带着朱亥却椎杀晋鄙,可以说,都是阴谋诡计,都是违犯国家法律的.一个窃取虎符,这犯的是什么罪呢?虎符,相当于现在的公章.那么,现在偷窃公章要判什么罪呢,这要看使用公章用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不同: 1、如果仅仅是使用公章进行一般的报销行为,则构成盗窃罪. 2、如果使用公章盖在合同文本上,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3、如果是一般的盗窃公章,并进行藏匿,私刻,则根据单位的性质构成的犯罪又不同. 4、使用公章打一般的实习或者研修证明,则无刑事责任.造成损失赔偿民事责任.信陵君去盗窃的是国家的公章,而且是用于军事的目的,所以,性质应试更恶劣.作为出主谋侯生,如果事情败露,他被抓住,肯定会被判死罪,所以,从文章看他出的主意,似乎很简单,实际上他在告诉信陵君的时候已经作好了为信陵君去死的决心了.这也可以从后文看出来,有的人觉得侯生在信陵君走后自杀是一种愚蠢的举动.实际上,侯生料事如神,知道真相败露,信陵君会流亡海外,自己肯定会被判死罪,所以先自杀了.他最后对信陵君说的是: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这里面更多的是表达对信陵君的赤诚之心.我们从这样的话中应该体会出一种悲壮的气氛来.后来,侯生果然北向自刭了.本文中,作为侯生的好朋友朱亥,也是有这种品德的.信陵君听说他是个人物,于是“数请之”,可是他却“不复谢”,很多次都不感谢.后来,朱亥才道出原委,原来,他认为小礼无所用,对于有知遇之恩的人,要报答就要以死相报,他是这样做的,当侯生推荐他去帮助信陵君时,他并没有推辞,他跟随信陵君单车匹马去见晋鄙,前途难料,但他挺身而出,赴滔蹈火,在所不辞.如果死了,我想他也是会死而瞑目的.正如侯生、朱亥、豫让等有报答知遇之恩的情结外,他们还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古代侠士,完全不象今人“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著追求甚至献身牺牲.我们从他们身上,要明白做人的真理、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不断陶冶、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高于物欲和世俗的升华和辉煌.当然,信陵君还有其他的品格,如料事如神,考虚周全,小心谨慎,甘于贫困,坚守节操等,我们前面都有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