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孔融被杀是因曹操妒才吗?

问题描述:

杨修孔融被杀是因曹操妒才吗?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2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杨修,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袁术外甥,出身高门士族.为曹操主簿,博学能文,才思过人,与曹植是好朋友.曹操在许都建造府第,曹操看后在门上写了一个 “活”字便走了,众人不知何意,杨修说是府门修得太阔气了.曹操过蓝田到蔡邕旧宅,见墙上有一幅画,上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手下皆无人能解,唯杨修说是“绝妙好辞”.后曹操与诸葛亮大战,接连失利,夏侯?问今夜口令时,曹操正在喝鸡汤,随口说了“鸡肋”二字,杨修便知曹操意欲撤军.后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斩首.
?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其一生可以说杀人无数,其中有几个人,让他留下了千古骂名.一是被冤杀的,如吕伯奢和那个为他盖被子的侍从,让曹操给人留下了“狼心之徒”的印象;一是被屈杀的,如杨修和孔融,让曹操留下了妒才的坏名声.
?杨修的确非常聪明,在蔡琰家,见到蔡邑手书在曹娥碑背面的“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在场的人(包括曹操)一时都想不出它的意思,惟有他却悟出这是“绝妙好辞”的意思(“黄绢”为有颜色的丝织品,“色”与“丝”加起来是“绝”字;“幼妇”是年轻的女子,“女”与“少”放在一起,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女”和“子”加起来是“好”字;“甭臼”是捣药草的器皿,药尝着是苦的,“舌头”的“舌”加“苦辛”的“辛”就是“辞”字).曹操视察新造的花园后,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别人都不明白,只有杨修知道曹操是嫌园门太阔,因为“门”里添个“活”字,不就是“阔”吗?塞北送了一盒酥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置之案头,同样又是杨修猜出谜底是“一人一口酥”.孔融更是有才兼有德.孔融十岁时在李盾府上的妙语,一向是言语敏捷的典型例子;“孔融让梨”更是教育孩子礼让的形象化教材.但是,一件美丽的东西被毁,并不一定就是因为它美丽;同样的道理,曹操杀了杨修和孔融这样有才的人,也并不等于曹操妒才.  
?从历史上看,曹操是主张任人唯才的,他甚至认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可录用.这倒不是说,曹操特别惜才,而是因为战马使伤之际,人才对他的事业至关重要.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和孔融呢?杨修世代簪缨,却只在曹操的相府中担任主簿之职,杨修对此是不甘心的,所以他常要卖弄聪明.曹操对他卖弄早已心怀不满,因为他的才华好像从不提供有积极意义的建议和计策,而且杨修似乎在故意炫耀他那种解读曹操的本领,并开始影响到曹操的政务.甚至在立庶立长这样敏感的问题上,杨修也屡屡出手.曹操故意一面命令两个儿子出邺城门,一面又秘密吩咐守门人,教不要让他们出去,目的是看他们如何反应,考察他们的才能.结果,曹丕果然被挡住了,曹植却斩杀守门人而出,于是曹操就认为曹植比较有才能.而实际上.这个主意是杨修出的,曹植至少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比曹丕“能”.杨修的插手,干扰了曹操对两个儿子的考察,致使他作出了不正确的判断,终于引得本来就对他颇为反感的曹操起了“杀修之心”.杨修显弄聪明,希望得到重用,本无可厚非,但他过于专注地把目光集中在曹操身上(而不是军国大事上),以致除了解读曹操外,几乎一无建树.终于,他在将这种解读本领作了一次精彩的展示之后,赔上了一条性命.  
?孔融也是名门之后,在当时名气很大,他却也因此而更加性格疏狂,出言无忌,目空一切.有一次,外戚何进荣升大将军,他前去拜贺,何进没有及时接见他,他就大光其火,一把夺回拜帖摔在地上,惹得何进大怒.孔融与袁绍的关系也非常之差.对曹操的主张,孔融经常持反对意见.公元200年,曹操欲与袁绍大战,孔融坚决反对.曹操要远征乌桓,孔融却认为乌桓不过是草芥小患,不值得兴师北伐.曹操准备发兵讨伐刘表时,孔融又持反对意见,说:“天下初定,应稍微安定一段时间,再行征伐之事.”而且事实证明,孔融的意见并不见得高明.比如他所反对的官渡之战,结果却是大获全胜、成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军旅之事如此,日常之事也同样如此.曹操为节约粮食,颁布禁酒令.孔融却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专讲饮酒益处,还嘲讽曹操道:“天上有颗‘酒旗’星,地下有个‘酒泉’郡,人有海量称‘酒德’,帝尧‘千锺’称圣人.您如果非要禁酒,就把婚姻也禁止算了.”就连曹操把袁绍的儿媳甄氏嫁给曹丕这样的家事,孔融也多嘴多舌,加以嘲讽.与杨修一样,孔融也难得有建设性意见,偶然出点主意,也没有给曹操带来什么好处.曹操杀他与杀杨修基本上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可以说曹操是这样的人:如果能为他的军国大事出良谋、划妙策,即使别的地方有点差池,他也能容忍;他讨厌的就是耍嘴皮子卖弄聪明、又不能与他同心同德的人.对一个政治家来说,不能为己所用的人才,纯属多余,如果还要以此卖弄的话,其下场就不会太妙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减术分裂
下一页:语文学习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