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至今,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问题描述:

改革开放至今,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1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及肇庆市的瑞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等地.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团组织以当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根据当地青年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推动共青团工作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办公厅赴广东调研组对该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作的探索,从思路上可以归结为:社会化运作,事业化发展.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柱,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年增长近10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
6.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来工聚集地.现在,在该地区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有数百万,形成了规模庞大、富有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群.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务机构对外来务工者的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依法管理,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特点
1.青年群体的构成为二元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由本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部分组成.据1997年底的统计,广东省青年总数为1589万,全省外来务工青年有5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镇,外来务工青年与当地青年的数量基本相等.有的城镇或行政村,外来务工青年已经超过当地青年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如,广州市东山区有外来务工青年6000多人,占全区青年就业人数的65%.又如,深圳宝安区有外来务工青年90多万,是当地常住人口的4倍多;福田区皇岗村有外来务工青年15000多,是本村青年的40倍;龙岗区爱联村有外来务工青年近3万,而本村村民只有2907人.
2.青年群体分化明显.总的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青年分为当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个基本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联络的日益广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整合与分化也在加深.其中,“三高”青年和“四不”青年是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三高”青年是指高学历、高职务、高收入的青年.这部分青年是青年中的“精英”,他们的行为方式在青年中有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四不”青年是一个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青年群体.这部分青年不学习、不读书、不经商、不做工,主要靠出租自有物业生活,具有明显的寄生性.根据当地团组织的调查分析,从职业分类角度看,青年工人主要追求收入稳定,青年职员一般向往体面和荣耀的生活,公务员则更希望前途顺利,知识分子重在谋求发展机会.其中,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类金融机构、管理机构、新型公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青年职员群体迅速壮大.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比较高,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青年中的其他职业群体相比,有明显不同.总之,不同职业青年群体的利益要求与精神追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需求的多样化引导着青年群体的分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中基于共同爱好与兴趣而自发成立的专业社团比较发达,其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
3.青年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力量.在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新经济组织中,基本上是青年人在工作.如,主要在新经济组织中工作的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青年,现在和将来都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中山市能够被遴选为全国30个“科技兴市”的先进城市之一,与该市有一支力量强大的青年科研队伍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分析,1995年,中山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4.职业选择注重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一般把能否给自己带来发展机遇看得比较重.据当地团组织调查,珠海、番禺两市分别有50.4%和37.3%的青年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长远发展前景及个人兴趣特长.在珠江三角洲这样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社会能够为各个层次的青年提供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劳动作为谋生手段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统一.
5.注重社会生活.在调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把“八小时”以外的社会生活看作是自己整个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社会看作是自己活动的一个重要舞台.而且,青年社会生活的领域十分广泛,跨单位、跨团体、跨区域的社会行为,在青年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青年社会生活的场所主要是社会公共场所.传统的走亲访友,闲聊度日,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青年把自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看得很重.在该地区,青年文化不再是一种亚文化,而成为主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潮流.
三、社会化运作
在珠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团组织所使用的“社会化”概念,有不同的含义.从运作方式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面向社会设计活动.珠江三角洲团组织设计的活动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面向全社会的青年及群众,便于人们在“八小时”以外自愿参与,从而使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面.而团组织一般只负责活动的设计和宣传,很少进行直接组织.如,广东团省委推出的“青年文化广场”,深圳团市委创立的“大家乐”舞台,都是这样.每周末在广州市著名的商业网点天河城广场开展的“青年文化市场”活动,舞台露天,出入自由,观者如潮.现在,青年文化广场活动已在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推开.在深圳,以青年为主体,以“自愿、自荐、自演、同乐”为原则的“大家乐”舞台,自1986年7月第一次开办以来,仅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就已举办各类文艺演出2000多场,参加表演者4万多人次,观众达450多万人次.全市有不同规模的“大家乐”舞台100多个.对“大家乐”,社会各界有口皆碑,誉之为“特区平民夜总会”、“打工族心中一片蔚蓝的天”.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期间,深圳团市委设计的“营造回归纪念林”和“回归的足迹接力跑”活动,也是面向社会开展的.
2.面向社会设置组织.团的组织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发展的难点.在这方面,珠江三角洲团组织可以说在探索中迈出了新的步伐.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和“一厂一支部”的格局,通过设置企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兴趣建团、员工宿舍区域建团、活动中心建团等途径,探索国有企业建团的新途径.通过依托工会建团、社区建团、行业挂靠建团等灵活形式,使新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取得了突破.在农村,形成了以村建团委为核心,以支部进厂和厂外建团为网点的以村带厂设置模式.实现了农村团组织的良性运行.特别是注重调整和改革社区共青团工作体制,加强社区与行业、学校等不同战线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团组织的区域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面向社会寻求资源.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是全团推动工作发展的普遍做法.但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对此的理解则更为深入,操作上则更为系统.首先,他们注重向
社会寻求人力资源,以发展和壮大共青团的工作队伍,形成以团干部为骨干,团聚各界人士的青年工作队伍.如,在深圳,团的许多具体工作是义工在做.同时,他们还努力向社会寻求财力资源,形成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和实业创收三结合的经费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把党政部门在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也看作是一种社会资源.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同样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的支持来获得法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说,过去靠文件,现在靠立法.
珠江三角洲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意义,从根本上看,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一种打破行政隶属、地域区划和系统封闭的开放式经济.共青团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须把视野由所隶属和依托的党政组织系统扩大到全社会,善于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社会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的变化相一致,把为需求服务作为工作导向;力求使组织设置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和青年构成的变化相一致,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活动和影响;力求使获取资源的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相一致,以服务市场的方式开发社会资源.
四、事业化发展
据当地团干部讲,“事业化”是各级团组织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从“办实业”到“办事业”,团组织有过曲折的探索,深刻的教训.现在他们所形成的共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必须以办事业为主,以办实业为辅.而且,无论是办事业,还是办实业,都要围绕青少年需求来办,都要以服务青少年为出发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的统一.
从珠江三角洲团组织的实践看,共青团组织兴办的事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青少年活动阵地.其中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成规模,上档次,是共青团工作事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如,深圳团市委直接领导下的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有干部职工160人.他们坚持从事业带实业,以实业补事业,发展事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争创一流青少年活动阵地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正在筹建中的深圳市青少年宫,是深圳市“九五”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总建设面积为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有大小教室、饭厅70多间,拟设培训项目80多个,娱乐项目20多个,可以同时接待5000人学习、参观和娱乐.又如,江门市现已有一座青少年活动中心,运行状况良好.一座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青少年宫将很快动工修建.广州市青少年宫的占地面积也达3万多平方米.
2.文化产业.与青少年有关的文化产业,如报刊、杂志、艺术团,是事业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文化水平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广州、深圳两市团组织创办的青少年报刊和杂志,能够覆盖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可以辐射到临近省份,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基金.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相应各级团组织筹建基金的工作也十分活跃.如,列入《广东团工作五大体系构建规划要点》中已经建立或准备建立的基金达11项之多.广州团市委提出,要以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依托,建立和拓展各类青少年发展基金.这些基金在支持团工作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由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出资建立的全国第一个专为青少年提供扶助服务的非营利性辅导机构——广州市手拉手越秀辅导中心,其工作对象是情绪起伏不定、发展有困难及经常在公共场所流连和集聚且易受不良影响的青少年,其工作内容有11项之多.中心为青少年所提供的帮助,是一般团组织难以做到的.
从珠江三角洲共青团的实践看,事业化发展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解决的是依托问题.有了与青少年有关的阵地、产业和基金等实实在在的依托,团的组织就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团的工作就可以开展得扎扎实实.第二,解决的是机制问题.阵地、产业和基金作为一种工作机制,可以长期使用,长期发挥作用,推动工作持续向前发展.第三,解决的是工作覆盖面问题.阵地、产业和基金组织的活动,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所难以替代的.阵地、产业和基金组织的活动所产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难以相比的.
五、几点启示和思考
在调研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探索,给我们许多具有全局意义的启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发展的观点.小平同志所讲的“发展是硬道理”,同样适用于共青团工作.共青团事业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发展.可
以说,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没前途.共青团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实现发展,应当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敢试敢闯的劲头.
2.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应从共青团如何发挥好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可以说,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社会是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的具体化.共青团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发挥的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弱.近年来,共青团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很大拓展,但与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对社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
3.形成共青团组织结构的新构架.共青团组织体系依托党政机构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优势的同时,应努力推动团属青年社团面向基层、面向新的领域、面向新兴青年群体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密切与非团属青年社团的联系,推动经济部门和企业设置青年工作机构,培育和发展团属社会中介组织,以此形成一个对共青团原组织体系具有补充作用的新的开放多元的社会化组织网络,从而覆盖到那些原组织体系涉及不到的新体制下的新领域和新兴青年群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上与青年进行联系和沟通.原有的组织体系和新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共同构成共青团组织结构的新构架.
4.把社区作为新的工作生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场所,可以为团的工作提供宽广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应当成为共青团工作一个新的重点领域.全团有必要以整体推进的态势来加大社区团工作的力度.实现团的有关重点工作和建设在社区的平衡发展,以推动新的工作领域的开拓.
5.在团的工作中加大有关青年事务的内容.青年事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内容.适应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主动地承担和参与有关青年的社会事务,有利于共青团工作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拓展领域,丰富内容,占领阵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联合国第50届大会通过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对我们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富有启示意义.应在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外有关做法的基础上,推动这方面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6.争取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作为重要的人民团体,其工作职能、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都有必要更多地得到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证.以此进一步明确共青团的社会职能和政府中的青年工作职能,把团的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目标之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保证团的组织在社会各个领域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各级团组织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努力,而且收获不小.同时,希望上级团组织在这方面予以支持的呼声也比较高.各级团组织都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7.转变机关职能.在机构改革中,共青团组织同样面临着转变职能的问题.广州团市委提出的“小机关、大事业”的思路颇具启示意义.“小机关”的作用在于加强宏观指导,“大事业”的作用在于能够更多地承担与青少年工作有关的社会事务.对各级团组织在机构改革中的机构设置和职能确定问题,团中央有必要提出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8.注重研究和探索共青团工作的区域性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特征.同一个区域内不同城市团组织的工作,会有诸多共同特点.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更好推动共青团工作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