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宏道的竹节词想询问一下,竹节词的由来,

问题描述:

关于袁宏道的竹节词
想询问一下,竹节词的由来,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1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江陵竹枝词
  袁宏道
  (一)
  龙洲江口水如空, 龙洲女儿挟巨艟.
  奔涛泼面郎惊否? 看我船欹八尺风.
  (二)
  陌上相逢尽楚腰, 一曲写吴绡.
  (昆鸟)弦拨尽西湖月,更与唱歌到板桥.
  (三)
  贾客相逢倍惘然, 梗楠杞梓下西川.
  青天处处横珰虎, 鬻女陪男偿税钱.
  (四)
  雪里山茶取次红, 白头商妇哭春风.
  自从貂虎横行后, 十里金钱九室空.
  (原注:明神宗二十四年,矿税出.沙市盐店税珰陈奉尤凶横.)
  竹枝词的由来
  唐代乐府曲名.也称竹枝、竹枝子.本巴渝(今四
  川东部)一带民间歌曲.崔令钦《教坊记·曲名》中已
  载有“竹枝子”,则在唐玄宗朝已采入教坊.中唐前期
  诗人顾况已有《竹枝词》之作.唐穆宗朝,刘禹锡为夔
  州刺史时,根据民歌改作新词11首,歌咏巴山蜀水自然
  风光、人民习俗、男女恋情,也曲折透露了自己被压抑
  的心情,语言通俗优美.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绝,其
  《竹枝词九首》前有《引》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
  乐.岁正月,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县),里中儿联歌
  《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
  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迂如吴声.虽伧
  □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
  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
  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之,附
  于末,后之聆巴□、知变风之自焉.”当时白居易也有
  《竹枝》.其后作者颇多,大都用来写人情风土,有民
  歌色彩.
  唐代《竹枝词》歌词不甚拘平仄,可歌唱.后来用
  为词牌.洞势住吩鼗矢λ啥?澹?晃?骄淞狡皆希?br>为两句两仄韵,均单调14字;孙光宪一体,单调28字,四
  句三平韵,注云:“刘、白《竹枝词》俱拗体七言绝句,
  此独婉谐.”三体每句于第四字、第七字后分别用“竹
  枝”、“女儿”为和声,也和刘、白之作不同,故《词
  谱》录以为式
  一、漫说起源
  《竹枝词》, 原名《竹枝》,或《竹枝歌》,是一种古老的民歌,很多资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流传开来了.
  “唐朝《竹枝词》和《杨柳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流传下来的.”(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竹枝词》是人们集体创作的原始歌谣,经过长时间口头流传,其中一部分被文人润色后记录下来.最初在巴楚一带民间传唱.内容上原是描写山野恋情的,表达土家男女在林中调情逗趣的情致,词多鄙俚.有舞和乐相配合,多以鼓、短笛、芦管、笙等伴奏;伴踏木牙、扬袂睢舞.后来逐渐由抒情走向叙事,由山野恋情走向社会世态和人事纠纷,直至祭祀占卜、男婚女嫁、丧事伴灵、宴客顺酒、行船荡桨、骑牛放牧、抒情寄怀、自娱取乐……遍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一《近代典辞·三》记载云:“《竹枝》本出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郭氏的《乐府诗集》将《竹枝词》收人《近代曲辞》,而其“首引”亦言“近代曲者,亦杂曲也,以其出于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可见《竹枝词》闻名于隋、唐之世.其形为七言四句,“其单协黄钟羽,末如吴声.有和声,七字为句.破四声,和云“竹枝”;破三字,又和云“女儿”.后元中和,刘禹锡谪其地,为新词,更盛行焉.”(明人胡震亨《唐育癸签》卷十三)从音乐的角度解释,每句四字一断为“竹枝”,下三字皆为“女儿”,这就是歌中的断咽之声.今天的鄂西土家族民歌中,此特征依旧如故.
  至今可考的最早的《竹枝词》作者,乃中唐诗人顾况.顾况有《竹枝》云: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楚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断肠晓猿声渐稀.”
  又有一首《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 云:
  “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与君俱是思归客,拭泪看花奈老何?”
  何等凄切悲凉!而顾况后仿作《竹枝词》的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更感慨说:“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听‘竹枝’赠孪侍御》言下意《竹枝词》之幽怨,暂听犹可;如长期索耳,人何以堪!
  二、盛于隋唐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明媚宛转,情韵攸长的《竹枝词》,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位热恋中的少女形象,千百年来索绕于痴男怨女的心中.美妙的爱情呵,给她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和幸福,也带来了深深地隐藏于心的忧愁.放眼望去,山头红遍了,像一团火在烧--热烈的情.而山下呢,一江春水轻轻拍山流去--无限的依恋.小伙子的心啦,如今正像山上的红云呢!但他的情义,是否也如花一般容易凋谢呢?姑娘的心中泛起了层层愁郁,清愁似水,无止无休……
  动人的情,动人的诗,将它的作者介绍给了我们.刘禹锡,字梦得,中唐后期的著名诗人,《全唐诗》载其诗12卷,计785首.他的诗作内容广泛,格调刚健豪迈,风格清新畅朗.名篇名句,脸炙人口,且数量颇多.其抒怀言志、咏史吊古之作,向以深婉警策著称.同时他还十分擅长向民歌民谣学习,成为唐代诗人中这方面最著声誉的行家里手.其《刘梦得集》中,仅乐府诗就有两卷;其中最有名的又是《竹枝词》及《踏歌行》、《杨柳枝》诸作.
  唐文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到达夔州(即建平)任刺史.在这里,他听到了原在四川东部传唱舞蹈的一种舞乐——《竹枝词》并对其进行改作,展示巴楚一带的人民生活,使之大放光彩.他在《竹枝词九首引》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首,卑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觎,知变风之自焉.”
  刘禹锡学习创作的《竹枝词》共有两组,一组九首,另一组两首.这十一首《竹枝词》所表现内容非常广泛,与前人所著的催人肠断的《竹枝词》大不同.
  如抒发爱情,谐音双关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
  如描画山地居民劳动生活的“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如触发游客思乡的“白帝城关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青.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上莫上动乡情.”
  如表现峡江地区风物人情的“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毁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里踏青来.”
  又如前所引歌咏爱情的,又有传统的抒发愁思的,等等.
  在刘禹锡的手中,《竹枝词》同于民歌又去其俗鄙,异于文士之作又不失其雅韵.被称为“气象氤氲,含思宛转,朴素优美,别具一格.”(卞孝宣、吴汝煜:《刘禹锡》“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词意高妙”、“奔铁绝尘”.(《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使得《竹枝词》成为巴楚地区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精品.
  自刘禹锡后,摹拟者代不乏人.如中晚唐时的李涉,五代时的孙光宪,北宋的大文豪苏轶,其弟苏辙,均有《竹枝歌》不过此时的《竹枝词》楚文化色彩愈来愈浓烈,如苏辙的《竹枝歌》曰“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楚语啁晰安可分,中江明月多见露.”可见原用巴语方言演唱的歌,已渐渐楚化,不再难懂了.宋以后《竹枝》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地域范围扩大,如元代杨维桢有《西湖竹枝》,清代郑堡有《潍县竹枝词》,看来《竹枝》至少是在江南广为风行了.而从近代梁启超的《台湾竹枝歌》来看,《竹枝》又已横渡海峡了.
  三、风情独特
  《竹枝词》在隋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巴山楚水,峡江风情于一身,言物咏志,传情抒怀,歌咏家园,颂赞河山,既有集大雅者,又有诵大俗者.
  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三说:“《词律》云:‘《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所作,皆言蜀中风景,后人效其体,于各地为之’这时《竹枝》已成了一种叙述风土的诗体了”
  然而何止叙述风土?
  清代土家族诗人,鄂西的彭秋潭、田泰斗、田峰南,湘西的彭勇功、彭勇行、唐仁汇等创作了大量竹枝词,广泛涉及土家族婚丧、生产、娱乐各方面内容,向人们展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土家族风俗习惯.哭嫁、跳丧、田园劳作歌、摆手舞……独特的习俗,宛转的歌声,如一部部土家族民俗史,如一出出人间悲喜剧.
  如哭嫁,哭的内容主要是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和与亲人的惜别之情.亲属、同伴、乡邻劝嫁时往往陪哭,内容以妇女的苦情为主.彭勇功的《竹枝歌》曰:
  “养侬长大又陪妆,养女由来也自伤.最是哭声听不得,一声宝宝一声娘.”
  如跳丧,是土家族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它的历史渊远流长,唐樊绰《蛮书》谈及土家先民巴人葬仪时写道:“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清《长乐县志》云:“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早伴亡:于枢旁击鼓,曰丧鼓;互唱俚歌哀词,曰丧鼓歌.”彭秋潭的《竹枝词》曰:
  “家礼亲丧儒士称,僧巫法不到书生.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歌唱到明.”
  如田园歌,土家族自古依山傍水而居,以农耕渔猎为生.清《长乐县志》载:“每夏耘时,择善讴一人击鼓而歌,锣钹应之,谓为薅草鼓,盖欲耘者乐而忘疲也.”届时,数人或数十人不等,由专门的打鼓匠站在田头击鼓喊歌,有人还吹唢呐,众人在田间以鼓点和歌声示意,争趋向前,不时与打鼓匠和歌对歌,场面十分热闹,功效十分显著.清李焕青有《竹枝词》云:
  “十亩新秧插不多,相将玉黍种山坡.女红亦解耕耘好,馈铜芳膛听鼓锣.”
  如“摆手舞”,其舞粗矿,其歌雄浑,其风古敦,历经千年而不衰.在每年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的傍晚,当夕阳西沉时,在土家族山寨的大草坪上,点起了火堆.聚集在寨口的土家男女少年,披着美丽的被绵,打着精绣的彩旗,抬着特大的木鼓,点亮了手中各式各样的灯笼、火把,在彩旗和鼓声的引导下,汇成浩荡的人流,向火堆涌去,火堆旁顿时便成了人山人海,随着节奏鲜明二、清脆动听的歌声,人们一起跳起了自然洒脱的摆手舞,唱起了扣人心弦的摆手歌.彭勇功有《竹枝词》云: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清代词人,可谓将巴渝俚歌整理成章,创作了大量展示民俗风情的《竹枝词》.而这些通俗流畅、易于流传的《竹枝词》,也为自己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四、抢保与发扬
  当代湖南永州一带出现的竹枝词《白蛇传》巫歌,为《竹枝词》的发展另僻蹊径.全诗166句,主要故事情节有思凡、下山、舟遇借伞、结亲、开店、盗仙草、索夫、水斗、断桥相会等,并将原来传说故事中的悲剧结局改成了喜剧结局,来了个大团圆.
  《白蛇传》以民歌语言为特征,叙述故事,渲染气氛,造成强烈的感人气势,打动读者和听众的心弦.由于是叙事性,民歌手便有意地采取了“写意”手法.叙事简约梗要,换韵自由,韵限宽余,使歌者可以随口而唱,随意而舞.
  《白蛇传》节选如下:
  “苏堤杨柳断桥花,姊妹游来兴味赊,风雨有心郎借伞,良缘由此生情芽.萍水相逢共渡船,湖光滟潋两情牵,秋波一转消魂处,铁石心肠也冒烟.青儿传语渐情深,彼此有意通姓名,下顾郎君莫失信,先扫石径后相迎.临别叮咛情义加,郎来莫待夕阳斜,绿杨深处白墙内,曹庙红楼是我家.忽见青儿问室家,白娘一听乐开花,因风作法拂红袖,画阁重楼映晓霞.庭前喜鹊叫喳喳,年少翩翩衣丽华,含笑迎人无限意,青儿忙去递香茶.”
  这首《白蛇传》开创了《竹枝词》的新篇.它不受题材限制,韵律限制,也不拘于四句之限,大胆地发挥想象,瑰意琦行,天马行空而又转承自然,一气呵成,既文辞华美、行文流畅又通俗易懂,易于传唱,堪称新篇《竹枝词》经典.
  《白蛇传》为《竹枝词》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故事化、戏曲化,还有待进一步深人研究.
  华年似水千载过,《竹枝》传唱华夏间.
  巴渝之地,多生悬崖峭壁.风过处,竹林呜咽,竹枝交响,多少待琢的美玉隐匿其中,流传于山野乡民之间,荒远偏僻之所.一曲曲劳动生活时产生的,浸染于青青的巴崇山,弯弯的清江水,融人的智慧与山水的灵气于一体,淳而美的《竹枝词》.秾丽风流、情深意浓的《竹枝词》,轻快流畅、别致风趣的《竹枝词》、缠绵绯侧、催人泪下的《竹枝词》一首首,一曲曲,清歌缭绕,曼曲悠扬,在险峻的崇山上,在急流的峡水边,情深深意绵绵,爱悠悠悠悠……
  这是土家人的生活,这是巴人的遗风,这是今人的财富.
  近年来,抢救保护民间文艺已成为文艺界的一大盛事,《竹枝词》也是其中之一.真正的学者文人理应深入民间,用心去寻找、采录、整理、润色、潜心修缮,并广开思路,尝试将它刻成光盘,拍成电影……使《竹枝词》这支艺苑奇葩能够立于世界文化精品之林,永远成为华夏民族的骄傲!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