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典型事迹简略及性格特点

问题描述: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典型事迹简略及性格特点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0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而总能化险为夷,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懦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是好名,勇敢好斗,桀骜不驯,爱开玩笑,活泼乐观,重视承诺. 大闹天宫的起因是由于好名.他接受招安以后,第一次打出天门是因为弼马温的官儿太小,根本未入流,面目无光,因此怀恨而去.第二次大闹天宫是由于齐天大圣有名无实,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因此不请他,于是跑去偷食,后来连太上老君的金丹也偷吃了,更进一步把蟠桃会的玉液琼浆偷来开“仙酒会”才犯下弥天大罪.结果失手被擒,太上老君把他推进丹炉,炼就不坏之躯,出来后造反虽是为了报仇雪恨,但提出“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的口号,显示他是不满意才高而位低的待遇.后来在取经路上,他经常想到不要坏了名头,如七十六回,大鹏雕说他不像是万里传名的好汉,是个小辈猴头,专在人肚里做勾当,他为了顾全名头,只好出来决斗,他被唐僧赶走.三十一回猪八戒故意使用激将法骗他出山降妖,也是因为悟空好名才受激,他后来还为此当面质问黄袍怪:“你害他便也罢,却又背前面后骂我,是怎的说?”可见他对“名”看得很重要.孙悟空的好斗表现在他经常主动捉妖,视作一桩桩好买卖.当然,他是勇敢的,每次临敌,丝毫没有恐惧.他认为自己的买卖“一定先输后赢”,信心十足.
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嘴巴甜.但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难分敌我.猪八戒贪吃贪睡,自私自利,好进谗言.他常常想作弄人,但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就是作茧自缚.为什么连这样一个人也最终修成正果,被如来佛封为“净坛使者”.这与猪八戒的知错就改,能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有重要联系(其实这与悟空的‘督促’有很大关系),做到了悬崖勒马、甚至是浪子回头.在取经事业中的他对师兄的话还算得上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总算是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才有净坛使者的美好结果吧. 猪八戒
《西游记》是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而猪八戒则是作者吴承恩在这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喜剧典型.在他的身上既有人地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把人性、神性、猪性地完美结合
沙僧原先是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这个职位在天庭是非常尴尬的,究其职责也只是为玉皇大帝进出门的时候掀门帘一类的工作.这个工作一方面说明了天宫中人浮于事,一方面也说明了沙僧一直在天宫中不得志.至少从他一路跟随唐僧取经和占流沙河为王的实际来看,他在天宫中应该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位子.这也是他为什么在打碎了玉帝的琉璃展及被贬下界的原因.琉璃盏在天宫想不过是一件普通器物,但卷帘大将却因失手打破一个酒杯就遭天谴,未免有些说不过去.打碎一个酒杯和打碎夜明珠(白龙马)、调戏嫦娥(猪八戒)竟然一个罪名,这不得不说时玉皇大帝早已经想废掉这个“卷帘大将”.因此,原本踌躇满志的卷帘大将没有受到天庭重用下界为妖就能说得通了.当他一心向善,又深得观音和唐僧的赏识(毕竟一路上唐僧只收了三个徒弟),因此沙悟净才知恩图报,为修正果一路上对唐僧忠心耿耿. 因此,如果说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一个富有喜剧色彩的角色,沙僧则是一个略带忧伤的悲情人物了.这样一个人物成为《西游记》这样一部奇幻文学的主角,他的笔墨分量自然要比另外几位主角轻了不少.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函数急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