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王安石的《定林》的古诗赏析.要极为详尽的.

问题描述:

求王安石的《定林》的古诗赏析.要极为详尽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0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定林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释:
  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抑郁病逝.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王安石深爱钟山景色优美,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这一时期,王安石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诗文赏析:
  定林寺依山临溪,古木参天.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此游憩,并写过不少诗篇.这首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
  长期繁重的政务,使诗人体衰多病;来自反变法派的激烈攻击,使诗人的心灵也蒙受了创伤.他是多么需要一个清幽的环境来涤虑祛烦,休养身心!定林正是这样一个理想所在.首句“漱甘凉病齿”从养身的方面赞美定林的风物宜人.“漱甘”化用了《晋书·孙楚传》中“枕石漱流”的典故.“枕石漱流”是隐者的行为,正合诗人当时的处境.不说“漱流”而说“漱甘”,表明诗人对定林的山泉溪水十分喜爱.“凉病齿”是说水泉清凉,对于病齿特别相宜.次句“坐旷息烦襟”,从养心的方面赞美定林的清静可喜.久坐之后,能令人澄心息虑,邈然神远.两句写定林的好处,摒绝景语,纯从自身的感受道出,而定林的山水林壑之美,已在不言中.
  颔联写水边脱屦与岩上敷衾两个细节,透露出诗人微妙难言的衷曲和守正自信的品格.水边脱屦,化用王勃《山林兴序》中语:““簪裾见屈,轻脱履于西阳;山水来游,重横琴于南涧.”(《全唐文》卷一八四)诗中易“脱履”为“脱屦”,意思稍晦,但“簪裾见屈”,恰合自己身分.诗人用世之心十分强烈,罢相盖出于不得已;行吟泉畔,岂是素愿?水边脱屦这一行动,看似放达不羁,实际上颇有几分《离骚》的意味.岩上敷衾,暗用古语“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之意.“就敷”两字,见其不加选择,随遇而安.诗人扪心自问,衾影无愧,故出处进退,无所不可.颈联所写白日对云而眠,晚上值月相寻,留连忘返,安之若素,正是这种内心世界的反映.
  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襟怀,极富理趣.“真乐”一词,见于《列子·仲尼》:“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晋张湛注:“都无所乐,都无所知,则能乐天下之乐,知天下之知,而我无心者也.”“无心”是指无机巧之心.诗人自问出处以道,未尝杂有机心,故退居林下,能乐天下之乐.“真乐非无寄”的“非无”两字,用双重否定的语气强调了一个肯定的意思,即“真乐”是无处不寄、所在皆有的.由于诗人达到了这样一种思想境界,所以连悲鸣的虫声也感到非常悦耳动听了.虫鸣之声,本无所谓悲与不悲.“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旧唐书·音乐志》录唐太宗语)诗人对于“悲虫”之音感到愉悦,可见他内心欣然自得,将贵贱、荣辱、得失,一概付之度外,连整个身心都陶醉在无比美丽的定林秀色之中了.
  通篇即兴即事,信笔点染,天巧偶发,若不用意,吟咏久之,始知于淡静闲适之中,寓有无限悲壮曲折之意,故贺裳击节叹赏说:“作闲适诗,又复如此,真无所不妙.”(《载酒园诗话》)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