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资料

问题描述:

新疆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资料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首先是婚俗.新疆地区与中原大同小异:正式提亲、男方先向女方提,互赠荷包表心意(塔吉克人)、给嫁妆聘礼等,一如中原.新娘子结婚时要哭嫁,另外也顶盖头,路上也用红布遮挡一些避讳.由于牧民与农民生活方式不同,具体的婚礼风俗当然有不同之处,但这是由具体的生活环境决定的.
《中国新疆民俗》一书中谈到回族婚礼中故意拿新郎的父母取笑的例子,让他们反穿皮袄,或者锡伯族人在特殊的节日里给对方脸上抹黑,这都让我想起来河南老家的类似风俗,在结婚的日子里新郎的父母皆为乡人嬉闹捉弄的对象,主要的手段就是给脸上抹黑.不过,这两个少数民族不是主要关注的人群,只是顺便提及,给“文明同源”找到了另外一项根据.
再看葬礼.一般中国人都喜欢叶落归根,新疆的少数民族也有此习俗,即便人死了,也要回到家乡,比如维吾尔人.最奇特的是,他们在人去世后要摆放为面朝西南!中东的以色列与埃及正在新疆的西南!其余的新疆地区居民的葬俗细节多为中原汉人熟悉的,如净身、用毛巾盖脸、嘴里含东西、手里抓钱等.由于新疆地区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他的外在形式接近于一般回民.
葬礼结束后,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周年举行“乃孜尔”作为特别的纪念.这既符合中原的习惯也与中东的接轨,比如40天就是古埃及制作木乃伊所需要的一个周期,一般在这个时期会举行隆重的活动.中原传统一般三天出殡,七天为一个周期,一直到“五七”(35天)才告一段落,两者也基本一致.葬礼一般穿白,女的戴白头巾,两地的白孝巾也接近;新疆男人腰围白布,象征了披麻戴孝的习惯.在毡房门前树长杆、挂布表示死人.以上参考对象是主要生活在北疆的哈萨克族.
最令我吃惊的是,某天我在翻新疆考古图片,发现古代新疆地区死者使用的两头尖尖的枕头:鸡鸣枕.我童年在河南老家看到死者所用的枕头竟然也是与新疆地区古墓里一模一样的鸡鸣枕!更奇怪的是我们也称呼“鸡鸣枕”.蜗居秦岭深山的河南老家人是怎样与千山万水之外的新疆地区居民在古代就具有这同样风俗的,当时我就被迷惑了.但现在我不再迷惑,因为他们有同样的祖先,有同样的文明源.不过这是一个颇具文学色彩的一个推论,具体鸡鸣枕的流行是一条什么样的线路,还有待考证.我印象中汉、唐时期新疆地区已经非常汉化,尤其是唐朝的一些新疆画面和长安的基本上看不出差别,想来这个时期的传播也未可知.
这里插进一个新疆地区俄罗斯民族的风俗.他们死后一般头朝东,与其他新疆少数民族相反;并且他们守孝49天,这点反而与中原的“7周期”不约而同了.另外我在一张照片上看到他们墓地上的一个类似十字架的东西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两横一竖(而不是一竖一横)的符号在许多地方出现,并且尤其经常与墓地和宗教场所有关.我最近看《走进非洲》的电视节目,发现里面有中非的黑人跳舞,他们头上举着巨大的同样的符号!据说上面的一横代表了天,下面的一横代表了地,中间的竖代表天地之间的人.
新疆少数民族的见面礼与中原不同,他们拥抱或贴面.他们非常有礼貌,传统中一般见面不是简单地说“你好”就完了,而是会把对方的亲属给一一问个遍,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恰好这两天我在继续看《走进非洲》,有一次看到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里的人们见面时同样把对方的亲人问个遍!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新疆同胞是怎样与撒哈拉沙漠南部的人们有同样习惯的,我只能用“全球文明同源”来解释.人类文明最初的起点都在中东地区,甚至在古代的撒哈拉沙漠一带,然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分道扬镳,南北西东.
在上面的习俗中,哈萨克人见面,问及对方的族源最少会问到七代,所以人们会尽量熟记七代祖宗.每个父母也会把讲述自己的族源作为严肃的任务来完成.在“阿肯”弹唱比赛中,人们专门追问对方的族源,直到对方回答不上来为止,有的“阿肯”会背诵自己30代之久的族源.这一现象让我想起来我在写作《向东向东,再向东》时的一些困惑:在文字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怎样记录下他们的祖先的?《圣经》的族谱是怎样形成的?那么现在或许我可以说,他们在最古老的年代是靠口传唱诵来达到这个效果的.假如这个民族本身重视族源的传统,那么实际上专门的人可以诵唱族源或历史传说为业,使久远的历史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的《玛纳斯》就出现在新疆地区的柯尔克孜族中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传唱历史了,而其唱诵的艺人竟然很多是文盲,其背诵能力达到百万行,假如不是今天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真的要怀疑这是不是真的.以此来推论《圣经》的产生不成问题,因为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照样可以用语言来追念祖先.
另外,在取名方面,由于新疆同胞不使用汉语,所以与中原的名字有很大的差别.但他们名字的“国际性”却很引人入胜.比如大多与中东人物有关,甚至有土耳其或古埃及行政长官的职位做名字.
女人的名字如:“泽依同”(橄榄)、“尼露拜尔”(荷花)、“阿娜尔”(石榴)、“阿娜尔古丽”(石榴花)、“曼丽坎木”(公主)、“祖母热蒂”(绿宝石),这些都说明了一些特殊的来源.石榴花、杏花与荷花是古埃及或者后期以色列人最重视的神圣花朵.绿宝石是古代中东地区,尤其是古埃及时代,带有浓重宗教崇拜色彩的一种古老装饰物品.橄榄更是中东的特产.“吾日耶提”(自由)和“阿特兰蒂”(正义)进入名字系列是否表明了失去家园被掳掠之后对于“自由”与“正义”的特殊渴望?“依拜蒂”(贞操)的人名是否显示了他们对祖先在中东的这一传统的继承?《圣经》的教义很清楚地阐述了这一点.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