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有多少?生活习惯是什么?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问题描述:

少数民族有多少?生活习惯是什么?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少数民族有55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服装,有53种语言回族和满族使用汉语,有的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没有
  02 蒙古族 03 回族 04 藏族 05 维吾尔族
  06 苗族 07 彝族 08 壮族 09 布依族 10 朝鲜族
  11 满族 12 侗族 13 瑶族 14 白族 15 土家族
  16 哈尼族 17 哈萨克族 18 傣族 19 黎族 20 僳僳族
  21 佤族 22 畲族 23 高山族 24 拉祜族 25 水族
  26 东乡族 27 纳西族 28 景颇族 29 柯尔克孜族 30 土族
  31 达斡尔族 32 仫佬族 33 羌族 34 布朗族 35 撤拉族
  36 毛难族 37 仡佬族 38 锡伯族 39 阿昌族 40 普米族
  41 塔吉克族 42 怒族 43 乌孜别克族 44 俄罗斯族 45 鄂温克族
  46 崩龙族 47 保安族 48 裕固族 49 京族 50 塔塔尔族
  51 独龙族 52 鄂伦春族 53 赫哲族 54 门巴族 55 珞巴族
  56 基诺族
  生活习惯--首先是婚俗.新疆地区与中原大同小异:正式提亲、男方先向女方提,互赠荷包表心意(塔吉克人)、给嫁妆聘礼等,一如中原.新娘子结婚时要哭嫁,另外也顶盖头,路上也用红布遮挡一些避讳.由于牧民与农民生活方式不同,具体的婚礼风俗当然有不同之处,但这是由具体的生活环境决定的.
  《中国新疆民俗》一书中谈到回族婚礼中故意拿新郎的父母取笑的例子,让他们反穿皮袄,或者锡伯族人在特殊的节日里给对方脸上抹黑,这都让我想起来河南老家的类似风俗,在结婚的日子里新郎的父母皆为乡人嬉闹捉弄的对象,主要的手段就是给脸上抹黑.不过,这两个少数民族不是主要关注的人群,只是顺便提及,给“文明同源”找到了另外一项根据.
  再看葬礼.一般中国人都喜欢叶落归根,新疆的少数民族也有此习俗,即便人死了,也要回到家乡,比如维吾尔人.最奇特的是,他们在人去世后要摆放为面朝西南!中东的以色列与埃及正在新疆的西南!其余的新疆地区居民的葬俗细节多为中原汉人熟悉的,如净身、用毛巾盖脸、嘴里含东西、手里抓钱等.由于新疆地区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他的外在形式接近于一般回民.
  葬礼结束后,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周年举行“乃孜尔”作为特别的纪念.这既符合中原的习惯也与中东的接轨,比如40天就是古埃及制作木乃伊所需要的一个周期,一般在这个时期会举行隆重的活动.中原传统一般三天出殡,七天为一个周期,一直到“五七”(35天)才告一段落,两者也基本一致.葬礼一般穿白,女的戴白头巾,两地的白孝巾也接近;新疆男人腰围白布,象征了披麻戴孝的习惯.在毡房门前树长杆、挂布表示死人.以上参考对象是主要生活在北疆的哈萨克族.
  最令我吃惊的是,某天我在翻新疆考古图片,发现古代新疆地区死者使用的两头尖尖的枕头:鸡鸣枕.我童年在河南老家看到死者所用的枕头竟然也是与新疆地区古墓里一模一样的鸡鸣枕!更奇怪的是我们也称呼“鸡鸣枕”.蜗居秦岭深山的河南老家人是怎样与千山万水之外的新疆地区居民在古代就具有这同样风俗的,当时我就被迷惑了.但现在我不再迷惑,因为他们有同样的祖先,有同样的文明源.不过这是一个颇具文学色彩的一个推论,具体鸡鸣枕的流行是一条什么样的线路,还有待考证.我印象中汉、唐时期新疆地区已经非常汉化,尤其是唐朝的一些新疆画面和长安的基本上看不出差别,想来这个时期的传播也未可知.
  这里插进一个新疆地区俄罗斯民族的风俗.他们死后一般头朝东,与其他新疆少数民族相反;并且他们守孝49天,这点反而与中原的“7周期”不约而同了.另外我在一张照片上看到他们墓地上的一个类似十字架的东西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两横一竖(而不是一竖一横)的符号在许多地方出现,并且尤其经常与墓地和宗教场所有关.我最近看《走进非洲》的电视节目,发现里面有中非的黑人跳舞,他们头上举着巨大的同样的符号!据说上面的一横代表了天,下面的一横代表了地,中间的竖代表天地之间的人.
  新疆少数民族的见面礼与中原不同,他们拥抱或贴面.他们非常有礼貌,传统中一般见面不是简单地说“你好”就完了,而是会把对方的亲属给一一问个遍,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恰好这两天我在继续看《走进非洲》,有一次看到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里的人们见面时同样把对方的亲人问个遍!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新疆同胞是怎样与撒哈拉沙漠南部的人们有同样习惯的,我只能用“全球文明同源”来解释.人类文明最初的起点都在中东地区,甚至在古代的撒哈拉沙漠一带,然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分道扬镳,南北西东.
  在上面的习俗中,哈萨克人见面,问及对方的族源最少会问到七代,所以人们会尽量熟记七代祖宗.每个父母也会把讲述自己的族源作为严肃的任务来完成.在“阿肯”弹唱比赛中,人们专门追问对方的族源,直到对方回答不上来为止,有的“阿肯”会背诵自己30代之久的族源.这一现象让我想起来我在写作《向东向东,再向东》时的一些困惑:在文字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怎样记录下他们的祖先的?《圣经》的族谱是怎样形成的?那么现在或许我可以说,他们在最古老的年代是靠口传唱诵来达到这个效果的.假如这个民族本身重视族源的传统,那么实际上专门的人可以诵唱族源或历史传说为业,使久远的历史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的《玛纳斯》就出现在新疆地区的柯尔克孜族中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传唱历史了,而其唱诵的艺人竟然很多是文盲,其背诵能力达到百万行,假如不是今天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真的要怀疑这是不是真的.以此来推论《圣经》的产生不成问题,因为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照样可以用语言来追念祖先.
  另外,在取名方面,由于新疆同胞不使用汉语,所以与中原的名字有很大的差别.但他们名字的“国际性”却很引人入胜.比如大多与中东人物有关,甚至有土耳其或古埃及行政长官的职位做名字.
  女人的名字如:“泽依同”(橄榄)、“尼露拜尔”(荷花)、“阿娜尔”(石榴)、“阿娜尔古丽”(石榴花)、“曼丽坎木”(公主)、“祖母热蒂”(绿宝石),这些都说明了一些特殊的来源.石榴花、杏花与荷花是古埃及或者后期以色列人最重视的神圣花朵.绿宝石是古代中东地区,尤其是古埃及时代,带有浓重宗教崇拜色彩的一种古老装饰物品.橄榄更是中东的特产.“吾日耶提”(自由)和“阿特兰蒂”(正义)进入名字系列是否表明了失去家园被掳掠之后对于“自由”与“正义”的特殊渴望?“依拜蒂”(贞操)的人名是否显示了他们对祖先在中东的这一传统的继承?《圣经》的教义很清楚地阐述了这一点.
  黔江区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 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苗族能歌善舞.土家族的打击乐"打溜子"被音乐界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傩戏在酉阳农村还可见,苗族"飞歌"享有盛名.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土家族的服饰,女装为左枉开襟,大袖,并滚镶二至三层花边的短衣,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土家族妇女擅长编织'洒兰卡铺",亦称"土锦"、"溪州斑布"."西兰卡铺"用于做服装或被面,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一个名叫"西兰"的土家族姑娘所创造的.妇女衣服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及小孩的抱被都用这种"土锅"制作."土锅"质地厚实,经久耐用,花纹朴素,图案绚丽,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姑娘到了10多岁,就要织就最好的一块"西兰卡铺",出嫁时用来当盖头,赶歌舞会时用来做被风;若丈夫出远门,则用它为丈夫包衣物,表示妻子的心随时伴随在亲人的身边.
  "耍石磁"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石碰形状像鼓,中间有孔,用约1.6米长的木杆两端各穿一砣而成,是古代土家族人民用来防御敌人的武器."要石舵"时,单手或双手握杆举起,在头部上方交手旋转或向各方推出,作攻击状. 住的房子 移动的住房--蒙古包
  蒙古人爱唱歌,衣食住行都有歌.东蒙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描绘蒙古族传统房屋——蒙古包的民歌:
  因为仿造蓝天的样子,
  才是圆圆的包顶;
  因为仿造白云的颜色,
  才用羊毛毡制成.
  这就是穹庐——
  我们蒙古人的家庭.
  因为模拟苍天的形体,
  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
  因为模拟天体的星座,
  吊灯才是月亮的圆形.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