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的特点及原因

问题描述:

白族服饰的特点及原因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云龙山地白族的服饰,具有白族服饰式样上的统一性,但由于居住的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在颜色上和装饰上与洱海地区的白族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别样的艺术美和实用美.
  一、白族服饰的历史演变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僰人“头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裸露,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女子絁布为裙,男女赤脚.《云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戴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带)”.“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皮)”.南诏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下着宽裤紧腿,有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大理国白族服饰,王室及官员皆衣绫罗绸缎.元代,服色,“略本于汉”,“男人披毡椎髻,妇人不施粉,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系,裹以攒顶黑巾.耳金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细毡为上服”.
  明清以来,白族服饰,一般说来,男子的服装各地大体相同,妇女的服饰则各地有着差异.大理等中心地区白族男子的服饰,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的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碧江四区一带白族(勒墨人)男子在对襟衣外,加穿一件长可过膝的麻布坎肩,下着宽裤衩,肩挂一把护身长刀和一个花布袋,项间佩挂数串彩色珠子.大理海东的男子,头戴瓜皮帽,足穿白布袜和“云头”红鞋,身穿短大襟上衣,套以麂皮领褂,外面还加穿几件布质或绸质领褂,腰系绿丝裤带,挂以麂皮或绣花兜肚.
  白族妇女的服饰,大理一带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红或蓝或黑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纽丝银镯,指戴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头.衣外腰带为多层厚布缝制成硬板带,女孩五岁起系围,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绣花飘带的双层短围腰,或立或行总婀娜多姿.脚穿船形绣花鞋,表示江海无阻一生顺利.邓川一带的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满布银铃的“鼓钉帽”、帽檐高翘的“鱼尾帽”.居住在丽江九河的白族妇女的领褂,多为氆氇,袖、脚镶着花边,披着背有七星图案的轻软羊皮.保山阿石寨妇女所穿的对襟衣,前襟齐腰,后襟过膝,臂套彩色袖筒,前系长可及地的围腰.碧江白族妇女的服饰,头戴镶有海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顶佩十数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围前后镶着三道海贝和珠子的绣花围腰,赤足.大理海东新婚女子的发饰,梳“凤点头”(凤头、凤背、凤翅、凤尾俱全),身着大镶大滚的红绿衣裤;青年妇女也戴“鼓钉帽”.鹤庆坝区甸北白族姑娘则以头顶外罩或蓝或紫或黑的两幅1尺2寸见方的头巾,外沿头缠3丈6尺红头绳,象征一年360天.甸南坝沙河南妇女戴“千褶百皱荷包形黑色大圆帽”,象征头顶日月.松桂、北衙妇女用2丈4尺黑布包成尖尖头,象征一年24个节令.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奇偶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