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与水有什么不解之缘?

问题描述:

张晓风与水有什么不解之缘?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作者以祈使句为题,表达了对水的强烈渴望之情.作者需要的是怎样的一滴水?是什么样的一滴水使作者如此魂牵梦萦.这样命题自然的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醒目明了.
文章首先从文学与水的不解之缘写起.由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引出,表达对“干净的水”的怀念.面对现实世界中的水资源状况,在无力回天的情境下,作者运用巧妙的想象借仙遇表达对拥有一片净水的强烈渴望——“我只求你发还给我一件东西,还给我一片净水”.从文中不难看出,在我们人类的发展中,拥有净水的历史,就是拥有文学美的历程.水是第一张诗笺,不关水无以诗,水是《诗经》温柔敦厚的根本,是多水的江南,赖以艳丽生莲的根本,是水文化闪烁的泽光.
接下来,作者回忆童年时期,在大陆伴水而居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有着小水洼的记忆,是它盛装了一个小女孩嬉水捞鱼的梦境,水洼虽小却携满童年的欢悦;对水初恋的玄武湖,有作者对莲的记忆.风过荷塘,藕断丝连地牵起碧荷包裹红樱桃的美好.采荷的另一处水洼,悠长如琴的圳水溪畔,难忘的看书、坠书的记忆都如淙淙的流水而逝,然而故乡的岁月却永远地留在作者的记忆之中,构成了生命里重要的一滴水.
作家张晓风按照自己成长的经历写水,移居台南屏东后更觉好水如风,羡慕以水畔、河边做地址的生活,那时上大学之初到外双溪还有遇水的冲动,作者忘情的回忆这些美好的有着净水的生活,是为与下文鲜明的对比服务的.而今作者已由当年的大学生变为大学教师,可是溪水却也有清澈变得浑浊恶臭了,在无可奈何之中作者用弃圣绝智的勇气表达了对拥有一清见底的溪水的强烈的渴求.今日所见曾文水库垃圾如山,花莲海面垃圾点点,与国外所见形成强烈的反差,愁情因水而起,再次表达对拥有一滴清水的企盼.
最后,作者以简短的两段文字收束全文,简洁有力,渴望与呼唤震彻读者心扉,感人至深.沙漠旅人为满足生存之需,仅需一皮囊之水赖以活命,而作者所需绝不是仅仅为个体的生存需要,可以为镜鉴是对美的追求,可以为渊薮来酝酿诗篇,可以为歌行来传子孙,是对人类文明的追求,是对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渴望.至此这一滴物质形态的水,在作者的笔下就完全地转化为精神层面的代表了.这代表民族精神的净水,像黄河,像孔子故里那护拥着儒家文化承传不息的洙水、泗水一样永不枯竭.至此道出了作者行文的意图,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一滴水,才会使得自己心有所归.
文章结尾独句成段,强烈的期盼之情达到了情感的高峰,直接呼唤、倾诉,情绪强烈激动,此处修辞可以理解成呼告亦可理解为反问.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求补英语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