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应该怎么理解?

问题描述:

教育哲学应该怎么理解?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1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教育哲学是没有答案的学问
在教育哲学史上,杜威拯救了现代教育哲学,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他的态度不同,他的贡献和地位却是无法否定的.然而,杜威实用主义的坚定立场终归又被更为坚定的功利主义现实所拒绝,从如日中天到日渐式微的命运似乎是教育哲学的一种“隐喻”.有志于教育研究的学者是否有必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育哲学究竟在做什么?能做什么?又该做什么?教育哲学的界限在哪里?
今天,奢谈教育哲学之于教育的重要性恐怕只是一种常识性的重复,借西方哲学的只言片语对当下教育指手画脚的言说也司空见惯.但是,《生存论教育哲学》却出人意料地显示了独特的魅力.作者基于对西方哲学研究系统而清晰的梳理所提出的生存论哲学,无论对哲学研究工作者还是对教育研究工作者都具有启示意义.
该书对生存论哲学“楔入式”的研究既使教育哲学研究获得了厚重的哲学基础,也提升了教育本体论的高度.正如书中所说,只有站得更高,才有可能看得更远.这对当下深受功利主义影响的教育工作者确实是一种警示.如果教育仅仅成为满足功利目的的工具或手段,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教育一旦成为可算计的手段,教育者就失去了反思教育本真的能力,他所从事的“教育”便没有了教育意义,受教育者也就可能被手段化和工具化.该书站在生存论哲学的高度审视了近现代教育无根的精神状况,尖锐而且犀利.这种批判的理论勇气实属难能可贵,它于教育工作者反思理性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这是一部充满了悲剧意味的作品.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哲学是问题之学,而非处方之学.因而,《生存论教育哲学》事于追问,而不事于回答,这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切合地把握了教育哲学的本质.表面看来,该书似乎建构了教育生存本体论的理论框架,但正如作者所尽力表明的那样,生存论教育哲学只是教育本体论求索的一个理论方案和一个可能的方案,而不是最终的答案.思想总是行进于途中,当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期望它提出救治当下教育的良方,而是要关注那种我们原本并不熟悉的形而上的思想表达方式.该书从对“此在生存”的精神状况的分析入手,展示了教育的根基在于教育作为“此在生存”的本真意义,逻辑清晰,见解独到,尤其是它在形而上的层面对何谓教育、何谓受教育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这种表达方式在我读到的教育哲学著述中是不多见的.然而,问题接踵而来---生存论的根基究竟又何在?
我曾一度怀疑,作者是否先行建构了一个生存论哲学的框架,然后以此观看当下的教育?倘若这样,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演绎的,演绎并不提供新知识,最终也只是证明生存论哲学作为一个视角,或者作为一个尺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否确当而已.由此,《生存论教育哲学》就不能把生存论哲学当成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而必须着力于分析生存论哲学何以能够作为教育的“根据”.这显然是一个哲学问题,不再是教育哲学的问题.如果作者只是在表达他对于哲学的理解,那么他所谓的生存论教育哲学也将失去其应有的教育学意义.作者的意图似乎深深地隐藏在他大量的生存论哲学的分析中,秘而不宣,这使我们在面对这样一部非教材化的自我言说式的作品时充满了困惑.如果这个困惑解决了,我们也许就能够从中解读出生存论教育哲学的内在意义,甚至可以比作者理解得更多.那么,这个根基如何去寻找?
我们无法拒绝承认作者缺乏教育的实践感,但同时也不能不认为作者对此在生存状况的分析是指向实践的,而对教育的分析则是逻辑性的.这就使得作者对于教育根据的把握遭遇了悖论性的缠绕,一方面作者试图将对教育的分析基于生存论哲学之上,另一方面则又缺少对鲜活的教育实践的现象学体认,虽然作者努力将现象学的方法作为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站得高固然看得远,可也容易看不清楚.当下的教育实践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对作者来说,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疑问.也就是说,用生存论哲学的视野观照教育实践,不管多么切合,如果离开了活生生的教育实践,这种本体论的分析就难免有玄虚之嫌.作者曾批判那种“绕一圈了事”的所谓“逻辑”,也提醒我们不要纠缠于概念,但作者自己似乎也陷入了概念和逻辑的迷宫.当然,我并不是说作者的分析没有道理,而是说一旦这种分析是完全形而上的,那么教育的根基不在教育实践中,它又在哪里?
书中生存论教育哲学的展开是基于生存论哲学对于当下生存实践的尖锐批判,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跌入了存在主义者的情绪之中.没有出路,也没有拯救,我们孤苦无依.既然如此,教育即使借助了生存论教育哲学的思想资源,似乎也无法得救.作者曾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此在生存”的残酷现实.在这里,我们也需要提醒作者,不要忘了你自己就身处这种精神状态之中.以一种没有拯救可能的生存论教育哲学谈论我们的教育实践,最后得出我们的教育实践无法拯救的结论,有激情,也很悲壮,但没有了前途和希望.
可以理解的是,作者为什么会在海德格尔之外如此关注舍勒的价值情感现象学及其现代性哲学批判.这种带有宗教情怀、厌世倾向的教育哲学,其思想是发人深省的,但作者在写了三十余万字之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教育诸病缠身,积重难返,我帮不了你们.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作者的是,这种对教育的追问,除了刺激我们的神经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必须承认,该书的逻辑是严谨的,但也可能出于对哲学文本的尊重,作者大量引述了原著,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说服力,但同时也削弱了文本之于读者的亲和力.人可贵的是思想,但可敬的是行动.也许作者经过若干年教育实践的历练后,再书写的生存论教育哲学将是另外一个样子,奉献的不仅仅是他的思想,还有他的生存论教育哲学的生活.无疑,作者的哲学根基是深厚的,但失之于圆熟自如,这需要时间来改变.作者热爱教育哲学,对教育哲学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所以我们有理由给予作者更多更高的期待.
最后,我觉得有必要建议那些初涉教育哲学的教育研究者,不要带着寻找答案的目的去阅读这本书,否则将徒劳无益.作者没有答案,教育哲学没有答案,也不会有答案.教育哲学只是一步步地去追问,在追问中有可能描绘出某种精神意境,确立起新的观察模式,从而为我们开辟新的、更高的思想境界,把我们带入更广阔的世界.(徐继存)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