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三伏,冬冷三九”具体是那个时间段,有什么意义?

问题描述:

“夏热三伏,冬冷三九”具体是那个时间段,有什么意义?
谚语曰“夏热三伏,冬冷三九”,古人是怎么划分三伏和三九的?三伏、三九与现在的节令又有什么联系?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0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三伏
  三伏天避暑圣地“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中最热的是8月15~17日.
  三九
  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详细释义
  中国农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日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待过完这8l天,81个花瓣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