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作用?举例说明人们生活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问题描述:

汉语的作用?举例说明人们生活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如何从自身做起,做到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
如何从自身做起,做到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重点!
好的追加悬赏!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不是故意写错的(引号中为错别字)
1、饭店门口:“抄”饭
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
3、零售店铺门口:“另”售
4、家具店门口:家“俱”
5、装潢店门口:装“璜”
6、失物广告:失物“启示”
7、安装公司门口:“按”装
8、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腊”
9、饭店门口:“合”饭
10、水果店门口:“波”萝
11、饭店菜单:鸡“旦”
12、五金店标牌:“扦”座
13、体育用品店标牌:“兰”球
14、快餐店门口:大排“挡”
15、农贸市场标牌:“蕃”茄
16、停车场招牌:“仃”车收费
17、严打宣传标语:严“历”打击
18、某机场横幅:年“青”
19、某交通宣传标语:超限超载“殆”害无穷
20、某食堂菜牌:鱼“园”
二、故意写错的(引号中为错别字)
1、药品广告:“咳”不容缓
2、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
3、补品广告:“鳖”来无恙
4、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
6、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7、网吧广告:一“网”情深
8、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9、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10、空调广告:终生无“汗”
11、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
13、某房产公司广告:万“室”俱备
14、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
15、胃药广告:一“不”到“胃”
16、赛马广告:乐在“骑”中
17、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
18、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
19、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21、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打印机广告:百闻不如一“键”
23、涂料广告:好色之涂
24、冰箱广告:制冷鲜锋
25、治痔疮药广告:有痔无恐
26、花园公寓广告:随寓而安
27、跳舞机广告:闻“机”起舞
28、海鲜广告:领“鲜”一步
29、口腔门诊广告:“快治”人口
30、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
家具店把广告打成“家俱”
一饭店招牌上则写了“十三太饱”
一房地产广告的“十面埋富”十分显眼
医药商家打出“下斑莫逗留”之类谐音取义的广告语
“停”字写成“仃”,快餐写成餐字的左上部,鸡蛋写成“鸡旦”,各种啤酒写成“各种啤洒”
-- 2002年中国十大失败广告语
1、柒牌西服 让女人心动的男人
2、送礼就送脑白金
3、九鑫螨婷香皂:看,你把螨虫传染给了女儿
4、天之娇子 笑看风云淡
5、当头发爱上肥料 好的出乎意料
6、达诺日夜片 你的新选择
7、陈小春之鸿星尔克鞋
8、来来往往 喝杯枝江
9、张卫健之喜之郎
10、斯达舒之胃你好吗篇
昨天上街买点小东西,远远听到一辆宣传车的高音喇叭在重复播报着什么.车到近处,恍然大悟——广告车,广告牌上赫然写着:沪杭羊毛衫大减价,并且用特别醒目的字体和颜色表白“拆屋卖瓦凑路费”.我不惊哑然失笑!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以来,我国广告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媒体不乏令人记忆犹新的广告精品.但似我昨日所见也并非个别现象.“跳楼价”、“忍痛大放血”、“惊天动地大减价”之类低劣广告语屡见不鲜.
这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广告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二是刻意夸大、诚信缺失,三是浮躁心态使然.希望“拆屋卖瓦凑路费”之类的蹩脚广告早日消失.
门店的牌匾、店名是顾客记住店内特色的标志符.如今,岛城店铺遍地开花,人们越来越讲求“视觉冲击”,各种个性化的店名成了商家制造看点卖点的第一招.一些普通而熟悉的名词被新奇的名称替代,成了门店诱人眼球、招揽生意的字号招牌.
门店的牌匾店名不仅仅是一个标志符号,还可从中窥其文化品位、志趣格调和思想境界.一个新奇好记、响亮上口的店名,可以让顾客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像川菜馆“爱情麻辣烫”、“食为天”等因影视剧的热播而一夜成名,叫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走过路过怎能不让人有进店瞧瞧的欲望?
然而,也有一些商家认定“傍”店名就能“以假乱真”,于是,“东来顺”火了,街头又出现了各种“来顺”;“张大妈”出名了,“李大婶”、“王大爷”也“出门”了.还有一些为求奇特而不惜借助“邪招牌”另外,一些使用谐音字做为招牌的更是比比皆是,如服装店叫做“衣衣不舍”.
粥天粥地,有各式各样的粥,看的人眼花缭乱,用上海话读起来,是作天作地!浦东大道上一家服装店,名叫衣依布舍,当时坐在公交车上,看看窗外地风景,就对这个店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创意来自依依不舍.十全街与乌鹊桥路四岔路口有一家美发店,店名叫“顶剪”.一位顾客这样理解这个店名:“顶剪”是“顶尖”的谐音,意为“技术一流”;“剪”是“剪刀”,代表了美发行业;“顶”又可理解为“头顶”,表明服务对象是“头发”―――二个字的店名表达了三重意思. 一些店铺的名字十分出彩,起到了招揽顾客进门的作用.一家杂货店,店名叫“杂七杂八”;一家专卖大尺码服装的店叫“胖子没烦恼”,店名把市场定位、效果表达得清清楚楚;有家男子内裤专卖店,名叫“内酷坊”,“内酷”为“内裤”的谐音,“酷”意为“时尚”.碧凤坊有家服装店,名叫“穿帮”,意为“帮你穿衣”,替你打扮,店主是三位女青年,都擅长服装搭配.“穿帮”在苏州话中是“露馅”的意思,贬义褒用,哪料反响很好,不少顾客就是冲着这个店名进门的.
“衣客隆”董事长夏薇很重视店名,自己开的服装店名字都很别致,分别叫“武装”“风度”“边缘”等.她说,顾客首先看到的是店名,而不是商品,店名起得好,会激起顾客了解这家店及其店内商品的愿望.好的店名就是招揽顾客的高招之一.
我认为,好的店名应该易懂好记,有广泛的认知度,富有亲切感,方便传播,最好从使用频率最高的日常用语中去寻找;别具一格,能够吸引顾客眼球,表达丰富的意思,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雅俗共赏;如果能够把市场定位、行业特征包含在店名中则更属上乘.但有关人士认为,起好的店名虽然能够带来生意,但商家也不能抱“一俊遮百丑”的想法,经营业绩好坏还是取决于商品、服务质量和品种等基础要素.门店的招牌要抢眼不仅靠猎奇,即便用谐音也要“谐”得有谱,尊重文化传统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可是,除了把店名叫响,包装门店的整体形象以及赋予商品服务一定的特色,才能真正抓住顾客的心,让店名变成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还有,关于不规范用字,一是使用繁体字(注册商标定型字除外),主要有名人题字和注册商标繁体字未打上“R”标志;二是单独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或中外文并用时未以规范汉字为主、外国文字为辅,存在英文巨大、中文特小的广告用字现象;三是使用错字、别字;四是广告使用成语不符合规定,引起误导;五是保健品宣传、广告用语不规范.“PK”近来时常出现在报纸上.虽然有一些人可能知道这两个字母缩写代表的意思,但这样的词组用法违反了国家规定.报纸如果一定需要引用,对“PK”应加双引号,同时要加注汉语译文,如:“PK”(比试).
还有很多的“隐形炸弹”就藏在其中!比如蚊香广告上的“默默无蚊”;美容店的“我型我塑”;摩托车的“骑乐无穷”等,会误倒许多人的,产生对语文的误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严重的“病毒”已经流入了我国,这种病毒就叫做错别字.街头上、报刊上、影视上,错别字处处可见.
一、社会用语不规范现象严重
苏培成:近些年来,社会用语不规范现象很严重,各种媒体、出
版物的错别字特别多,用词不当现象也相当严重.由于社会的进步,
人们使用语言,刻意创新,崇尚鲜活,追求表现力,这是积极的一面.
但与此同时,语言的变异削弱了人们的规范意识.有人用词想当然.
比如“不以为然”,本来的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可是有人却用来表示“不介意,不把它放在心上”.比如在“资本”
之外,近来又造了个“知本”.“资”是名物性的,而“知”既有名
物性,又有动作性.从语音上说,“资”和“知”的差别在声母,我
国南方很多地方分不清z和zh.“知本”的出现,不是增加了交际的困
难吗?
出版物的编校质量也令人堪忧.吕叔湘先生1982年发表过一篇
《错字小议》,开头的第一句是:“天天看书看报,天天看见错字.”
转眼过去了近20年,这种状况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愈演愈烈.北京某
晚报2000年9月17日17版头条《新千年新奥运》,文章的肩题是:“原
本就十分艰难的铁人三项对一个三岁的母亲来说就更加艰难.”三岁
就做了母亲?看了文章的内容才知道,“三岁的母亲”应该是“三岁
孩子的母亲”,漏掉了“孩子”两个字.影视屏幕上的错别字就更多
了,可以说不胜枚举.
董琨:目前的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一些传媒,
错误百出,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比如在公共场合的告示上和出版
物上,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如“鸡旦”(蛋)”、“扦(插)
座”之类.有的人不明白有的字繁简转换并非单一对应关系,于是随
意代替,如内地一个京剧团到台湾演出,把武松写成武“”,武松
的“松”成了肉松的“”,不知道这本来就是两个字,而不是一繁
一简,要显得有文化,结果弄巧成拙,贻笑大方.错别字泛滥,多见
于荧屏,如北京电视台近期播出的某“戏说”类电视剧,错误不在少
数.某中央大报把对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批评冠以“差强人意”的标
题,“差强人意”是基本肯定的意思,却用在了批评上.借谐音乱用
成语几乎成为商家广告词的主要修辞手段.某些企业热衷于取洋字号,
说明书不知所云.报纸杂志上未经规范的外来词满天飞,“哇塞”、
“酷毙”、“帅呆”满眼皆是.网络语言奇词怪语天天造,有人归纳
为“网上人不亦乐乎,网下人两眼茫然”.
王宁:语文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50年代
《人民日报》就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为祖国语言文字的健康纯洁而斗
争》的社论,现在这个思想在人们脑子里淡漠了.从目前的语文教学
状况看,初中给小学补课,高中给初中补课,大学给高中补课,很多
大学中文系学生看不懂文言文,很多学生连白话文也弄得乱七八糟.
而在这当中,传媒要起很大的作用.人们在阅读新闻内容、获得新闻
信息的同时,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从中学习了汉字与汉语.我认为,
对报刊杂志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应当和对语文教科书等同.很多中
小学教师反映,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讲用语规范、典雅,但学生从
一些书刊上学到的很多不规范的语言使教学前功尽弃,有的学生甚至
和老师辩论:“你说不能这么说,某某报纸就是这么说的,某某得奖
小说就这么写的.”新闻信息太多了,急功近利.传媒的误人子弟不
是老师能急得了的.现在每天翻开报纸,不经心地读,都能发现五六
个语文错误;如果经心地挑,用字、遣词、造句出错,标点符号乱点
等硬伤不说,用典出笑话,表达不明的情况,真是俯拾皆是.报纸上
经常可以读到诸如“倾情奉献”、“生无所息”这些难以理解的词语.
有一段时间,“普及科普”这个词语经常能看到,“科普”已经是普
及了,干吗还加上动词“普及”?诸如“引导需要”、“锻炼水平”、
“离异时尚”……动词和宾语怎么能搭配得上?好端端的成语,为什
么非要说得不成话?有一次,我看见某报头版有一个标题,说某个企
业“因走捷径扭亏为盈”,不看内容,搞不清是表扬还是批评.看了
内容,才知道这位记者不懂得“走捷径”这个熟语有很深的文化积淀,
是带有贬义的.
二、语文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重视
董琨:时下语言文字使用的欠佳水平和混乱状况,从某种角度上
说是“文化大革命”中“大革文化命”遗留下来的苦果.经历过50、
60年代的人们都知道,当时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
工作,把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人民日报》连载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有关语
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的社论一个又一个,关于文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问
题的会议接连召开,简化汉字、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等一
系列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大举措连续出台,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
会议上做有关问题正式报告,群众性的学文化、学语法、学修辞的热
潮,可谓“旷古未有”…….“文革”造成了不止一代人的教育水准
和文化素质的低下,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知识的欠缺,就是十分必
然的结果了.
还有若干具体因素也加剧了这方面的混乱,例如1977年出台了第
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由于不成熟,几年后宣布撤消废除,可是现今三、
四十岁的人,都是当学生时学过“二简”的,许多人不知道“二简”
的字现在已成了错别字,如把“西藏”写成“西芷”,“内蒙”写成
“内苎”之类.
王宁:对这个问题,要客观看.一、知识爆炸,要学的东西太多,
所以人们重视科技,轻视语文.二、科技时代,科技知识贫乏会影响
就业和生活.还有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这是客观的原因.主观上
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在领导部门,语文素养的降低,在每一个国家经济
上升时期都会遇到,这几乎是一个通病.别人走过的弯路,我们为什
么不去避免呢.
还有,传媒从业人员应该加强责任心.现在大报的记者、编辑,
起码也是大学本科毕业,并不缺乏语言文字知识.只要办报的人意识
到新闻还有极大的教育功能,新闻也能“误人子弟”,他们就会在追
求新闻快速的同时,考虑到它产生的效果的普遍性、长远性和严重性,
从而生出一种责任感——把“为祖国语言文字的健康纯洁而斗争”当
成自己的职业道德.
苏培成:现在书店里最好卖的书,一是电脑类的图书,再就是英
语.而汉语无论在研究领域还是在学习领域都日渐萎缩.因为英语学
好了可以出国,可以挣大钱,而汉语学好了,挣不到大钱.讲英语发
音不好怕人笑话,可是人们对母语的水平却毫不在意,说话南腔北调,
词不达意,却无所谓.为什么厚此而薄彼?
这几年,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有了可喜的发展,但是语言文字工作
却相对滞后.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不但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人
才的培养,还将影响各项工作——包括内政和外交——的顺利进行.
三、把汉语的创新和规范相结合
苏培成:一是要加强国家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管理.《国家通用语
言文字法》调整的是社会的交际行为,而不是语言文字的个人使用.
调整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学校、出版物、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屏
幕、公共设施及广告、商品包装说明、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公共服务
行业和信息技术产品中的用语用字.这些方面的语文问题解决了,语
文环境净化了,个人的用语用字也就会规范起来.二是改进中小学语
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这是提高全民族语文素质的根本措施.
语文教学要重视现代汉语中的听说读写问题.
语言文字具有稳固性和变动性,这就是语文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这如同车有两轮,鸟有双翅,缺一不可.语文是一种鲜活的、不断吸
收新的养份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也要适时进
行改革,特别是目前,各种新事物很多,原有的语言标准不行了就要
重新修订.语文如不及时改革,也就无从规范.
董琨:各级领导、整个社会以及有关专家学者,要使全体人民知
道语言文字使用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知道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规范化是准确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关键前提,
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关系重大;知道维护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关乎
国格,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
另外,对于以语言文字为主要交流载体的社会传媒(影视、报刊、
出版机构等)、教学单位、公务人员,对于借助语言文字使用(如产
品包装、广告宣传)以求取经济利益的商家企业,一定要严格要求,
规章配套,认真执法,奖惩分明,以期起到健康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
要使人们意识到,语言文字使用虽然带有个人习惯,但一旦进入社会
进行表达和交流,如若漫不经心,草率对待,贻笑大方尚属其次;而
表达谬误,招致误会和纠纷,恐怕就不是无关痛痒的小事了.实际上
越是信息时代,社会对文字和语言表达的要求越高.
王宁:我认为有个词应该推广,即“语文生活”.“语文生活”
是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健康的语文生活,我认
为有三个领域很重要,一是教育、二是出版、三是新闻.个人的交流
和社会交流不一样,把这三个方面搞规范了,群众自然就会形成好的
语言风气.因此,在重视教育的同时,我们的出版物、音像制品、各
种传媒用语应该规范,力求典雅、优美.
我认为语言的创新应有以下几个条件:一、意思明确;二、符合
汉语规律;三、没有别的规范词可以代替;四、易懂.只有这样,才
能被接受.比如说“炒作”,这类的词就有表达力,可以被接受.此
外,还应注意文体,注意场合,如典雅的文章就不宜用俗语.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合外力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