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在不同的诗中的不同鉴赏,不同意境,

问题描述:

梅花在不同的诗中的不同鉴赏,不同意境,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0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宋 代 诗 歌 中 的 梅 花 意 象 〖诗人们咏梅绝不只是为了描摹梅的物态,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咏梅诗之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想是由于诗中报咏之梅,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一代层累凝聚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高潮的心灵境界.〗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现在就以宋诗为中心,说说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征志土、贞土;二是象征隐者、高土;三是象征美人、仙子.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云:<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发挥.到了盛唐,张九龄在其仕途受挫之时所作的《庭梅咏》:<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在感怀身世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这是鲍诗所没有的.至中唐朱庆馀《早梅》一诗,就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性加以赞美:<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在此就可看出,诗人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劲谢》=还有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是梅花的乱,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再用前韵》).(《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等诗都可体现苏轼泳梅诗中高洁之志与孤寂之感交渗一体的双重感情取向.在苏轼以后,也有不少借泳梅感慨落寞孤独的诗篇:(沈与尔《次韵梅花》)在寒夜独倚着树而叹息,是何等寂寥索寞.陆游也甚爱梅,写下了的诗句(《城南王氏庄寻梅》)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另外李少云的《梅花落》:此比喻极为明显:抱负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顾影自怜了.这些诗篇不但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的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当时土大夫在仕途挫折时的经常体验.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土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还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圆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