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红楼梦的赏析论文

问题描述:

求一篇红楼梦的赏析论文
就一个角度写,可以是人物、艺术手法等,1000字左右,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红楼梦之金泥玉屑
漫谈贾母、王夫人的两段重要讲话及对宝玉亲事、房中人态度之图穷匕见
读《红楼梦》的自然都知道,王夫人曾经有一句话,引起大家非常的注意,就是逐晴雯时那句,“我身子虽然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那种阴冷的态度,联想王夫人一贯的仁和慈祥,真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可是,王夫人真是如她自诩的那般敏锐吗?
再反观贾母,王夫人向她回禀逐晴雯一事,她说的那段话.可能大家都轻轻放过了,以为只是笑谈.而这段话,实际上重要无比(仿周汝昌先生用语).
抄录如下,贾母说: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我先不下结论.再旧事重提,看金钏投井,宝玉挨打一回.王夫人情绪激动,贾母对贾政发了大脾气,之后呢?我们分别来看:
袭人姐姐等宝玉睡了,到王夫人房里,拿了鹅黄笺子的露要走,王夫人叫住袭人问:恍惚听见宝玉挨打,是环儿说了什么话.袭人只说为霸占戏子.王夫人然后又说还有别的原故.袭人只推不知道.然后引出两人很长的一段话,王夫人从此引袭人为心腹.要知道,戏子之事与环儿无关,环儿在贾政前说的却是金钏之事.王夫人已经心知肚明,盯着袭人要问的,也是这件事.
而贾母呢,之后除了多次亲身看视宝玉,竟然对事件的起因不闻不问.是老太太糊涂吗?不是.老太太在事件发生后肯定是详细调查过的,而且得出了和王夫人完全不同的结论.答案是谁给我的,竟是薛大傻子.
袭人失言,引起宝钗和薛蟠之间兄妹冲突,薛蟠跳着脚抱怨,憨态可鞠.薛蟠却还提到:那一回为他不好,姨爹打了他两下子,过后老太太不知怎么知道了,说是珍大哥哥治的,好好的叫了去骂了一顿.贾母连贾政小小打几下,都要追根问底,今日这样的大打出手,却不闻不问,说的通吗?
回到逐晴雯,贾母说的那段话,真令人感慨万千.“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老祖母原来一直在细细查试,并终于得到正确结论:宝玉亲近女孩子非为男女之事.这样的深知宝玉其人,怎不令人于日后扼腕痛惜.
相比母亲王夫人,祖母史太君显然是更懂宝玉的人,合府上下对待宝玉婚事将日后幸福与否列为考量因素之一的,始终也只有贾母一人.难怪作者在书中对所有宁荣长一辈的描写都是皮里阳秋中暗含讥讽,唯独对贾母则始终不失敬意.当然,贾母仍说,她不明白宝玉,我认为这绝不能苛求,红楼梦中人和读书人又有几个能明白宝玉.
号称“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的王夫人――宝玉的亲娘,将与宝玉关系清清白白的晴雯冠上“狐狸精”赶了出去,每每如防贼一样防着丫鬟与宝玉亲近,无非是怕不才之事.其实不才之事,在赶走晴雯后才真正爆发了.第79回,宝玉患病休养百日,“这百日内,只不曾拆毁了怡红院,和这些丫头们无法无天,凡世上所无之事,都玩耍出来”.这是春秋笔法.晴雯、芳官、四儿这三个王夫人的眼中钉拔了,宝玉却真正沉沦了.
两位荣府最高地位的女性,对宝玉“和丫头闹”截然不同的看法,必然最终产生对宝玉正配的不同选择.两人在78回论晴雯和袭人,实际是含有丰富潜台词的一个交锋.
袭人、晴雯都是老太太派到宝玉房中的,初试云雨情时袭人的理论依据是:“自己是贾母给了宝玉的,这样也不为越礼,”读者和贾府中人都以为如此,此后李奶娘还好生喝了几回袭人的干醋.但到了78回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和袭卿一样自作多情了一番.太君钦定的原是晴卿.
这样彰显的事,我们偏偏都看错了.
谁又能保证为宝玉择配这样的第一要务,我们于扑簌迷离的情节中就会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贾母对王夫人的处置,还是认可了,但是细听原话,仍有意蕴,对定下袭人一事,贾母的结论是:“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这很难说是赞许,而只是默认或者说妥协.下一句:“你这不明说与宝玉的主意更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对这种技巧倒是深表赞赏,为什么?因为这与贾母确定宝玉元配的手法异曲同工,也是不明说,心里知道罢了.至于贾母心里是谁,我只能避而不谈,“心里知道罢了”.
书到78回,祖母和母亲对宝玉的亲事安排,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程度、只差最后摊牌了.
很遗憾,终因没有太君一言,宝黛心事终虚化.或许到了真本81回后,大故迭起,未来得及“明说”的贾母猝然离去,无荫无庇的黛玉,只是“凭人去欺负罢了”(紫鹃原话).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